【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可变阻尼减震器
本技术涉及减震技术,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适应可变阻尼减震器。
技术介绍
目前,液压减振器在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阻尼力主要由各过油孔及阀片产生。现有技术中,由于过油孔孔径以及阀片阻尼固定,阻尼力仅与车身与车轮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有关,不能随着车辆工况的不同而做相应调整,并不能完全满足汽车悬架系统对阻尼力的要求,难以兼顾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随着技术的发展,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些在工作缸底部设置调节阀,调节内部的工作缸和外部的储油缸之间过油量的技术,但现有技术仍存在诸多缺陷。例如,仅活塞杆沿一个方向移动时具有调节能力,调节阀安装在工作缸和储油缸底部容易与其他结构形成干涉。有的现有技术中,调节阀位于工作缸侧部,为手动调节阀或电动调节阀。对于手动调节阀,当车辆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时,其阻尼能力需要用户手动调整,一方面增加了用户的负担、降低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当用户对车况判断错误时其所作的调节操作不一定适合实际工作状态。对于电动调节阀,虽然省去了用户手动调节,但增加了成本,且需要许多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适应可变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塞组件、外缸、中间缸、内缸、底阀组件和自适应调节阀,所述内缸的上侧开有流通孔以连通所述中间缸,所述内缸的下侧通过所述底阀组件连通所述外缸,所述中间缸通过所述自适应调节阀连通所述外缸;/n所述自适应调节阀包括导油管、阀杆和弹簧,所述导油管包括相互连通的轴向通道和径向通道,所述径向通道连通所述外缸,所述轴向通道的内侧端部连通所述中间缸,所述阀杆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轴向通道内,所述阀杆的内侧端部区域的外周面与所述轴向通道的内侧端部区域的内壁之间具有过油间隙,且所述阀杆的内侧端部区域的外周面和所述轴向通道的内侧端部区域的内壁中至少一个具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可变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塞组件、外缸、中间缸、内缸、底阀组件和自适应调节阀,所述内缸的上侧开有流通孔以连通所述中间缸,所述内缸的下侧通过所述底阀组件连通所述外缸,所述中间缸通过所述自适应调节阀连通所述外缸;
所述自适应调节阀包括导油管、阀杆和弹簧,所述导油管包括相互连通的轴向通道和径向通道,所述径向通道连通所述外缸,所述轴向通道的内侧端部连通所述中间缸,所述阀杆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轴向通道内,所述阀杆的内侧端部区域的外周面与所述轴向通道的内侧端部区域的内壁之间具有过油间隙,且所述阀杆的内侧端部区域的外周面和所述轴向通道的内侧端部区域的内壁中至少一个具有锥面;
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轴向通道内且抵接所述阀杆,用于所述中间缸内阻尼液压力增大时所述阀杆向外侧移动使所述弹簧积蓄势能,还用于所述中间缸内阻尼液压力减小时所述弹簧释放势能使所述阀杆向内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可变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的内侧端部区域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杆部、第二杆部,所述第一杆部、所述第二杆部的直径依次增大,所述第一杆部的外周面为锥面;
所述轴向通道的内侧端部区域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直径依次增大,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中间缸,所述第一杆部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内,所述第二杆部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内,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径向通道,所述第一杆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二杆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通道的内壁之间分别具有间隙以形成所述过油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可变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还包括从内侧向外侧顺次连接的第三杆部、第四杆部和第五杆部,所述第三杆部连接所述第二杆部,所述第一杆部、所述第二杆部、所述第三杆部至所述第四杆部的直径依次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红,姚东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海川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