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重机升降立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8454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1 0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起重机升降立柱结构,底座上表面设置有立筒,底座的内部通过电机座设置有减速电机,减速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丝杠相连,丝杠设置于立筒内,立筒内部还设置有升降柱,立筒及升降柱均为方杆结构,升降柱内部为空心结构,升降柱底端设置有底板,底板开设有通孔,底板所开的通孔内设置有丝杠副螺母,丝杠副螺母与丝杠相互配合,立筒顶端设置有筒盖,筒盖开设有通槽,升降柱穿设于筒盖所开的通槽内,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通过丝杠与升降柱底端底板内的丝杠副螺母相配合,采用丝杠驱动,并且升降柱与筒盖的通槽相配合,底板与立筒的内腔相配合,升降柱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并且定位更加精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起重机升降立柱结构
本技术涉及起重机升降立柱
,具体为一种起重机升降立柱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起重机升降的立柱大多采用气缸进行驱动,存在稳定性差,精度低的问题,并且在待机时,容易发生自动收缩的情况,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机升降立柱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起重机升降立柱结构,包括底座、立筒、电机座、减速电机、联轴器、丝杠、升降柱、底板、丝杠副螺母及筒盖,所述底座上表面设置有立筒,所述底座的内部通过电机座设置有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丝杠相连,所述丝杠设置于立筒内,所述立筒内部还设置有升降柱,所述立筒及升降柱均为方杆结构,所述升降柱内部为空心结构,所述升降柱底端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开设有通孔,所述底板所开的通孔内设置有丝杠副螺母,所述丝杠副螺母与丝杠相互配合,所述立筒顶端设置有筒盖,所述筒盖开设有通槽,所述升降柱穿设于筒盖所开的通槽内。优选的,所述联轴器设置于电机座内。优选的,所述立筒底端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滑套。优选的,所述丝杠靠近联轴器一端设置为平滑表面,所述丝杠的平滑表面处与立筒底端的滑套相互配合,所述丝杠顶端设置有限位板。优选的,所述升降柱底端底板的外径与立筒的内径相匹配,所述升降柱底端的底板外测开设有若干第一排气槽,用于立筒底端的气体从第一排气槽向上排出。优选的,所述升降柱的外径与筒盖所开通槽的内径相匹配,所述筒盖所开的通槽内侧开设有若干个第二排气槽,用于立筒内的气体从第二排气槽排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合理,通过丝杠与升降柱底端底板内的丝杠副螺母相配合,采用丝杠驱动,并且升降柱与筒盖的通槽相配合,底板与立筒的内腔相配合,升降柱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并且定位更加精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底板结构示意图。图3为筒盖结构示意图。图中:底座1、立筒2、电机座3、减速电机4、联轴器5、丝杠6、升降柱7、底板8、丝杠副螺母9、筒盖10、滑套11、限位板12、第一排气槽13、第二排气槽1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起重机升降立柱结构,包括底座1、立筒2、电机座3、减速电机4、联轴器5、丝杠6、升降柱7、底板8、丝杠副螺母9及筒盖10,所述底座1上表面设置有立筒2,立筒2底端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滑套11,底座1的内部通过电机座3设置有减速电机4,减速电机4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5与丝杠6相连,联轴器5设置于电机座3内,丝杠6设置于立筒2内,丝杠6靠近联轴器5一端设置为平滑表面,丝杠6的平滑表面处与立筒2底端的滑套11相互配合,丝杠6顶端设置有限位板12,立筒2内部还设置有升降柱7,立筒2及升降柱7均为方杆结构,升降柱7内部为空心结构,升降柱7底端设置有底板8,底板8开设有通孔,底板8所开的通孔内设置有丝杠副螺母9,丝杠副螺母9与丝杠6相互配合,升降柱7底端底板8的外径与立筒2的内径相匹配,升降柱7底端的底板8外测开设有若干第一排气槽13,立筒2顶端设置有筒盖10,筒盖10开设有通槽,升降柱7穿设于筒盖10所开的通槽内,升降柱7的外径与筒盖10所开通槽的内径相匹配,筒盖10所开的通槽内侧开设有若干个第二排气槽14。使用方法及原理:将丝杠6底端的平滑表面穿过滑套11并通过联轴器5与减速电机4相连,随后将升降柱7插入到立筒2内,并使升降柱7底端底板8的丝杠副螺母9与丝杠6相连,接着将丝杠6底端安装限位板12,再将筒盖10通过螺栓固定在立筒2的顶端,并使升降柱7穿过筒盖10的通槽,完成安装,使用时,通过控制减速电机4的转动,带动丝杠6的转动,丝杠6与升降柱7底端底板8的配合,实现升降柱7沿筒盖10的通槽进行升降,底板8沿立筒2的内腔进行升降。本技术结构合理,通过丝杠6与升降柱7底端底板8内的丝杠副螺母9相配合,采用丝杠6驱动,并且升降柱7与筒盖10的通槽相配合,底板8与立筒2的内腔相配合,升降柱7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并且定位更加精准。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起重机升降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立筒(2)、电机座(3)、减速电机(4)、联轴器(5)、丝杠(6)、升降柱(7)、底板(8)、丝杠副螺母(9)及筒盖(10),所述底座(1)上表面设置有立筒(2),所述底座(1)的内部通过电机座(3)设置有减速电机(4),所述减速电机(4)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5)与丝杠(6)相连,所述丝杠(6)设置于立筒(2)内,所述立筒(2)内部还设置有升降柱(7),所述立筒(2)及升降柱(7)均为方杆结构,所述升降柱(7)内部为空心结构,所述升降柱(7)底端设置有底板(8),所述底板(8)开设有通孔,所述底板(8)所开的通孔内设置有丝杠副螺母(9),所述丝杠副螺母(9)与丝杠(6)相互配合,所述立筒(2)顶端设置有筒盖(10),所述筒盖(10)开设有通槽,所述升降柱(7)穿设于筒盖(10)所开的通槽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机升降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立筒(2)、电机座(3)、减速电机(4)、联轴器(5)、丝杠(6)、升降柱(7)、底板(8)、丝杠副螺母(9)及筒盖(10),所述底座(1)上表面设置有立筒(2),所述底座(1)的内部通过电机座(3)设置有减速电机(4),所述减速电机(4)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5)与丝杠(6)相连,所述丝杠(6)设置于立筒(2)内,所述立筒(2)内部还设置有升降柱(7),所述立筒(2)及升降柱(7)均为方杆结构,所述升降柱(7)内部为空心结构,所述升降柱(7)底端设置有底板(8),所述底板(8)开设有通孔,所述底板(8)所开的通孔内设置有丝杠副螺母(9),所述丝杠副螺母(9)与丝杠(6)相互配合,所述立筒(2)顶端设置有筒盖(10),所述筒盖(10)开设有通槽,所述升降柱(7)穿设于筒盖(10)所开的通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起重机升降立柱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家杰纪晓祥
申请(专利权)人:通州建总起重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