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2182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摩托车减震器,包括工作缸,所述工作缸的内部贯穿滑动连接有活塞杆,所述工作缸和活塞杆的外部套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工作缸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活塞杆的顶端外表面套设固定连接头顶板,所述底板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防护筒,所述第一防护筒的外表面套设滑动连接有第二防护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第一防护筒和第二防护筒使得外部的灰尘和碎石不能够进入到减震弹簧的内部,从而对减震弹簧和减震器起到保护作用,通过改变第连杆伸出的长度,进而改变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减震器能够适应不同摩托车车架的安装,旋转第二旋钮可以改变减震弹簧的压缩范围,进而达到了调节减震弹簧压缩长度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减震器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配件
,尤其涉及摩托车减震器。
技术介绍
摩托车轻便灵活,行驶迅速,广泛用于巡逻和客货运输等,也用作体育运动器械。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摩托车分为街车、公路赛摩托车、越野摩托车和巡航车,旅行车等。目前摩托车在社会上运用地很广泛,但是摩托车由于速度过快,为了缓和与衰减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因道路凹凸不平受到的冲击和震动,保证行车的平顺性与舒适性,有利于提高摩托车的使用寿命和操纵的稳定性,摩托车上均设置有减震器。现有前的减震器的减震弹簧大多都是裸露在外,极易沾染灰尘,从而增加减震器筒体之间的摩擦,进而削弱减震器的使用寿命,现有的摩托车减震器基本上都是固定长度,不能根据不同摩托车的车架进行长度调节,从而降低了减震器的实用性,且减震器在长时间使用后弹簧会出现形变,进而使得削弱了减震效果,不能根据需求来调节减震器上弹簧的长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摩托车减震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摩托车减震器,包括工作缸,所述工作缸的内部贯穿滑动连接有活塞杆,所述工作缸和活塞杆的外部套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工作缸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活塞杆的顶端外表面套设固定连接头顶板,所述底板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防护筒,所述第一防护筒的外表面套设滑动连接有第二防护筒,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筒,所述第一支撑筒的内部贯穿滑动连接有连杆,所述第一支撑筒的底端内部嵌入固定安装有轴承,所述连杆的外表面依次套设有支撑管和通过螺纹转动连接的第一旋钮,所述支撑管的顶端与轴承的内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管的底端与第一旋钮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件,所述活塞杆的顶端外表面套设有第二支撑筒,所述第二支撑筒的顶端与顶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筒的外表面套设有通过螺纹转动连接的第二旋钮,所述减震弹簧的顶端与第二旋钮的下表面相接触,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防护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清洁套,所述第一支撑筒的内壁开设有滑槽。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活塞杆的顶端通过螺纹与顶板的内部相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防护筒的底端内部通过螺纹与底板的外表面相连接,所述第二防护筒的顶端内部通过螺纹与顶板的外表面相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的形状均类似于螺帽的形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清洁套与第一防护筒的外表面滑动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连杆的顶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与滑槽相对应的滑块,所述滑块与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该摩托车减震器,通过设置的可以相对的第一防护筒和第二防护筒,使得减震弹簧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从而使得外部的灰尘和碎石不能够进入到减震弹簧的内部,从而对减震弹簧和减震器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大大增加了减震器的使用寿命。2、该摩托车减震器,通过设置的第一旋钮、第一支撑筒、连杆和第一连接件,转动第一旋钮,第一旋钮转动从而带动连杆在第一支撑筒的内部进行移动,从而改变第连杆伸出的长度,进而改变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减震器能够适应不同摩托车车架的安装,从而大大增加了减震器的实用性。3、该摩托车减震器,通过设置的第二旋钮和第二支撑筒,转动第二旋钮,通过螺纹可以改变第二旋钮在第二支撑筒上的位置,从而改变减震弹簧的压缩范围,进而达到了调节减震弹簧压缩长度的效果,从而可以改变疏松弹簧的减震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支撑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支撑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工作缸;2、活塞杆;3、减震弹簧;4、底板;5、顶板;6、第一防护筒;7、第二防护筒;8、第一支撑筒;9、连杆;10、轴承;11、支撑管;12、第一旋钮;13、第一连接件;14、第二支撑筒;15、第二旋钮;16、第二连接件;17、清洁套;18、滑槽;19、滑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摩托车减震器,包括工作缸1,工作缸1的内部贯穿滑动连接有活塞杆2,工作缸1和活塞杆2的外部套设有减震弹簧3,工作缸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4,活塞杆2的顶端外表面套设固定连接头顶板5,底板4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防护筒6,第一防护筒6的外表面套设滑动连接有第二防护筒7,底板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筒8,第一支撑筒8的内部贯穿滑动连接有连杆9,第一支撑筒8的底端内部嵌入固定安装有轴承10,连杆9的外表面依次套设有支撑管11和通过螺纹转动连接的第一旋钮12,支撑管11的顶端与轴承10的内部固定连接,支撑管11的底端与第一旋钮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连杆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件13,活塞杆2的顶端外表面套设有第二支撑筒14,第二支撑筒14的顶端与顶板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支撑筒14的外表面套设有通过螺纹转动连接的第二旋钮15,减震弹簧3的顶端与第二旋钮15的下表面相接触,顶板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件16,第二防护筒7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清洁套17,第一支撑筒8的内壁开设有滑槽18。活塞杆2的顶端通过螺纹与顶板5的内部相连接,是为了便有顶板5的拆卸,进而便于更换减震弹簧3。第一防护筒6的底端内部通过螺纹与底板4的外表面相连接,第二防护筒7的顶端内部通过螺纹与顶板5的外表面相连接,通过螺纹相连接是为了便于第一防护筒6和第二防护筒7的拆卸和更换。第一旋钮12和第二旋钮15的形状均类似于螺帽的形状,是为了便于转动第一旋钮12和第二旋钮15。清洁套17与第一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摩托车减震器,包括工作缸(1),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缸(1)的内部贯穿滑动连接有活塞杆(2),所述工作缸(1)和活塞杆(2)的外部套设有减震弹簧(3),所述工作缸(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4),所述活塞杆(2)的顶端外表面套设固定连接头顶板(5),所述底板(4)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防护筒(6),所述第一防护筒(6)的外表面套设滑动连接有第二防护筒(7),所述底板(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筒(8),所述第一支撑筒(8)的内部贯穿滑动连接有连杆(9),所述第一支撑筒(8)的底端内部嵌入固定安装有轴承(10),所述连杆(9)的外表面依次套设有支撑管(11)和通过螺纹转动连接的第一旋钮(12),所述支撑管(11)的顶端与轴承(10)的内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管(11)的底端与第一旋钮(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杆(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件(13),所述活塞杆(2)的顶端外表面套设有第二支撑筒(14),所述第二支撑筒(14)的顶端与顶板(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筒(14)的外表面套设有通过螺纹转动连接的第二旋钮(15),所述减震弹簧(3)的顶端与第二旋钮(15)的下表面相接触,所述顶板(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件(16),所述第二防护筒(7)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清洁套(17),所述第一支撑筒(8)的内壁开设有滑槽(18)。/n...

【技术特征摘要】
1.摩托车减震器,包括工作缸(1),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缸(1)的内部贯穿滑动连接有活塞杆(2),所述工作缸(1)和活塞杆(2)的外部套设有减震弹簧(3),所述工作缸(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4),所述活塞杆(2)的顶端外表面套设固定连接头顶板(5),所述底板(4)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防护筒(6),所述第一防护筒(6)的外表面套设滑动连接有第二防护筒(7),所述底板(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筒(8),所述第一支撑筒(8)的内部贯穿滑动连接有连杆(9),所述第一支撑筒(8)的底端内部嵌入固定安装有轴承(10),所述连杆(9)的外表面依次套设有支撑管(11)和通过螺纹转动连接的第一旋钮(12),所述支撑管(11)的顶端与轴承(10)的内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管(11)的底端与第一旋钮(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杆(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件(13),所述活塞杆(2)的顶端外表面套设有第二支撑筒(14),所述第二支撑筒(14)的顶端与顶板(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筒(14)的外表面套设有通过螺纹转动连接的第二旋钮(15),所述减震弹簧(3)的顶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昭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速龙机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