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更换内芯的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8558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2:10
本申请涉及一种便于更换内芯电容器,其包括外壳及安装底板,所述外壳包括侧壁及顶壁,所述侧壁固定于所述顶壁,所述侧壁与所述安装底板转动连接,所述侧壁设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与所述安装底板卡接,所述安装底板设有正导电柱及负导电柱,所述正导电柱贯穿所述安装底座,所述负导电柱贯穿所述安装底座,所述外壳内设有内芯,所述内芯与所述外壳侧壁抵接,所述内芯设有正引脚及负引脚,所述正引脚与所述正导电柱抵接,所述负引脚与所述负导电柱抵接。本申请具有提高更换电容器的便利性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更换内芯的电容器
本申请涉及电子元器件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更换内芯的电容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带动电子元器件的需求,在电子元器件中,电容器是日常最常用的基本元器件之一,众多种类的电容器中,电解电容器是常用的一种,电解电容器具有正负极,正极为粘贴有氧化膜的金属板,负极为电解质,由于具有储存电能的容量大,经常被使用。在相关技术中,在对电路进行测试的时候,电解电容器通常直接焊接在PCB板上,需要对电解电容器进行更换的时候,需要利用电烙铁将旧的电解电容器取下,再在PCB板上焊接新的电解电容器,操作不便。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申请人认为电解电容器存在更换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提高更换电解电容器的便利性,本申请提供一种便于更换内芯的电容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便于更换内芯的电容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更换内芯的电容器,包括外壳及安装底板,所述外壳包括侧壁及顶壁,所述侧壁固定于所述顶壁,所述外壳侧壁与所述安装底板转动连接,所述外壳侧壁设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与所述安装底板卡接,所述安装底板设有正导电柱及负导电柱,所述正导电柱贯穿所述安装底板,所述负导电柱贯穿所述安装底板,所述外壳内设有内芯,所述内芯与所述外壳侧壁抵接,所述内芯设有正引脚及负引脚,所述正引脚与所述正导电柱抵接,所述负引脚与所述负导电柱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便于更换内芯的电容器的正导电柱及负导电柱焊接在PCB板上,需要更换电容器时,可以通过更换所述内芯实现,将所述卡接件从所述安装底板拨开,将所述外壳打开,通过镊子将所述内芯拔出并且进行更换,闭合外壳,使卡接件卡接与所述安装底板,即可完成电容器的更换,减少通过电烙铁更换电容器的操作,提高更换电容器的便利性。可选的,所述安装底板设有正导电座、负导电座及绝缘件,所述绝缘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正导电座,所述正导电座连接于所述正导电柱,所述绝缘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负导电座,所述负导电座连接所述负导电柱。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内芯的正引脚连接所述正导电柱的便利性,提高内芯的负引脚连接所述负导电柱的便利性。可选的,所述外壳内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顶壁,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内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所述内芯的正引脚抵接在正导电座上,内芯的负引脚抵接在负导电柱上,减少由于所述内芯的位置产生偏移,内芯不导电,导致便于更换内芯的电容器不工作。可选的,所述正导电座设有凹糟,所述正引脚设于所述正导电座的凹槽,所述负导电座设有凹槽,所述负引脚设于所述负导电座的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安装所述内芯的便利性。可选的,所述正引脚的长度与所述负引脚的长度相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所述正引脚抵接与正导电座的同时,所述负引脚与所述负导电座抵接,使所述内芯正常工作。可选的,所述正导电柱的长度大于所述负导电座的长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辨正导电柱及负导电柱。可选的,所述弹性件为导热橡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件减少所述内芯的位置偏移的同时,具有导热性质,加快内芯产生的热量传递速度,提高内芯的使用寿命。可选的,所述外壳设有示温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观察示温层的颜色,检测所述内芯的工作状态。可选的,所述凹槽的轮廓为内圆弧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打开所述外壳时,内芯的正引脚及负引脚内凹槽的内壁阻挡,导致外壳转动困难的情况。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外壳及安装底板,直接打开外壳更换内芯,提高更换电容器的便利性;2.通过设置正导电座、负导电座及绝缘件,提高安装内芯后,正引脚与正导电柱连接的便利性及负引脚与负导电柱连接的便利性;3.通过在外壳内设置弹性件,减少所述内芯的位置偏移,使所述内芯正常工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里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打开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11、顶壁;12、侧壁;2、安装底板;3、弹性件;4、内芯;41、正引脚;42、负引脚;5、正导电座;6、绝缘件;7、负导电座;8、正导电柱;9、负导电柱;10、卡接件;101、突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便于更换内芯的电容器,如图1,包括外壳1及安装底板2,外壳1包括侧壁12及顶壁11,侧壁12与顶壁11的连接方式为粘接,或者顶壁11与底壁为一体成型,安装底板2的边缘与侧壁12远离顶壁11一端的边缘转动连接,具体转动连接可以通过销轴形成铰接,侧壁12靠近安装底板2的一端设有卡接件10,卡接件10与侧壁12为焊接、粘接,或者卡接件10与侧壁12为一体成型,卡接件10可卡接在安装底板2,具体可以是卡接件10为设有突块101的矩形板,矩形板安装在侧壁12的外壁,安装底板2设有卡槽,突块101插接于卡槽内。如图2,安装底板2朝向顶壁11的一面设有正导电座5、负导电座7及绝缘件6,正导电座5、负导电座7及绝缘件6与安装底板2的安装方式可以均采用粘接,绝缘件6的一端抵接正导电座5,绝缘件6的另一端抵接负导电座7,安装底板2设有正导电柱8及负导电柱9,正导电柱8贯穿安装底板2,正导电柱8的一端与正导电座5抵触连接,或者正导电柱8与正导电座5为一体成型,负导电柱9贯穿安装底板2,负导电柱9的一端与负导电座7抵触连接,或者负导电座7与负导电柱9为一体成型。外壳1内设有内芯4,内芯4设有正引脚41及负引脚42,正引脚41的长度与负引脚42的长度相同,所述正引脚41与负引脚42均朝向安装底板2正引脚41对应正导电座5,负引脚42对应负导电座7,正引脚41抵接在正导电座5时,负引脚42同时抵接在负导电座7。本实施例的原理如下:首次将便于更换内芯4的电容器安装在PCB板时,正导电柱8及负导电柱9焊接在PCB板上,当需要更换电容器的内芯4,如图3及图4,拨开卡接件10,卡接件10的突块101离开安装底板2的卡槽,使外壳1转离安装底板2,利用工具,例如镊子,将内芯4取出,将新的内芯4装入外壳1内,新内芯4的正引脚41对应正导电座5,新内芯4的负引脚42对应负导电座7,合上外壳1,使突块101插接于安装底板2的卡槽。通过上述操作,直接更换电容器的内芯4,减少利用电烙铁剥离旧电容器,然后重新在PCB板焊接新电容器的操作,提高更换电容器的便利性。为了使内芯4稳固抵接在正导电座5及负导电座7上,在外壳1内设置弹性件3,弹性件3设置在顶壁11及内芯4之间,具体为弹性件3的一端与顶壁11抵接,弹性件3的另一端与内芯4抵接。弹性件3具体可以为导热橡胶。弹性件3的作用有两个,第一:将内芯4安装到外壳1内,合上外壳1后,弹性件3产生形变,使内芯4抵接在正导电座5及负导电座7上,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更换内芯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及安装底板(2),所述外壳(1)包括侧壁(12)及顶壁(11),所述侧壁(12)固定于所述顶壁(11),所述侧壁(12)与所述安装底板(2)转动连接,所述侧壁(12)设有卡接件(10),所述卡接件(10)与所述安装底板(2)卡接,所述安装底板(2)设有正导电柱(8)及负导电柱(9),所述正导电柱(8)贯穿所述安装底板(2),所述负导电柱(9)贯穿所述安装底板(2),所述外壳(1)内设有内芯(4),所述内芯(4)与所述外壳(1)的侧壁(12)抵接,所述内芯(4)设有正引脚(41)及负引脚(42),所述正引脚(41)与所述正导电柱(8)抵接,所述负引脚(42)与所述负导电柱(9)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更换内芯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及安装底板(2),所述外壳(1)包括侧壁(12)及顶壁(11),所述侧壁(12)固定于所述顶壁(11),所述侧壁(12)与所述安装底板(2)转动连接,所述侧壁(12)设有卡接件(10),所述卡接件(10)与所述安装底板(2)卡接,所述安装底板(2)设有正导电柱(8)及负导电柱(9),所述正导电柱(8)贯穿所述安装底板(2),所述负导电柱(9)贯穿所述安装底板(2),所述外壳(1)内设有内芯(4),所述内芯(4)与所述外壳(1)的侧壁(12)抵接,所述内芯(4)设有正引脚(41)及负引脚(42),所述正引脚(41)与所述正导电柱(8)抵接,所述负引脚(42)与所述负导电柱(9)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更换内芯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设有弹性件(3),所述弹性件(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顶壁(11),所述弹性件(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内芯(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更换内芯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板(2)设有正导电座(5),负导电座(7)及绝缘件(6),所述绝缘件(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耀勤雷学文丁国艳李柄权黄永兴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金元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