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变工况下的气流均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5527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变工况下的气流均布装置,包括:一均流装置,为锥形空心结构,其较小的一端为气流入口,较大的一端为气流出口;第一层分布板,其为一板式结构,其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其顶端固定设置在均流装置内靠近气流入口处,其底端与均流装置内壁保留间隙;第三层分布板,其为一板式结构,其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其顶端固定设置在均流装置内靠近气流出口处,其底端与均流装置内壁保留间隙;一或两个可调节式分布板,间隔设置在第一层分布板和第三层分布板之间。解决了现有气流均布装置在部分负荷工况下气流均布效果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变工况下的气流均布装置
本技术属于烟气除尘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变工况下的气流均布装置。
技术介绍
燃煤电厂中待处理的烟气进入除尘器时,需从具有小断面的通风烟道过渡到大断面的除尘器工作区域,由于出现流通断面骤变,从而引起气流的脱流、旋涡、回流,导致进入除尘器工作区域的气流分布极不均匀,严重影响烟尘的捕集效果。目前,工程上应用的解决方法是在气流均布装置内固定位置加装多层多孔板,每层多孔板开孔率固定,其中多孔板开孔率是在除尘器满负荷时烟气参数条件下设置的,即该均流装置在烟气满负荷时气流均布效果最佳。但当烟气流量变化较大时,由于原分布板开孔率无法调整,导致部分负荷工况下气流均布效果较差,进入除尘器工作区域的气流分布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变工况下的气流均布装置,以解决现有气流均布装置在部分负荷工况下气流均布效果较差的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变工况下的气流均布装置,包括:一均流装置,为锥形空心结构,其较小的一端为气流入口,较大的一端为气流出口;第一层分布板,其为一板式结构,其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其顶端固定设置在均流装置内靠近气流入口处,其底端与均流装置内壁保留间隙;第三层分布板,其为一板式结构,其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其顶端固定设置在均流装置内靠近气流出口处,其底端与均流装置内壁保留间隙;一或两个可调节式分布板,间隔设置在第一层分布板和第三层分布板之间,每个可调节式分布板的结构具体为:一根连杆,竖直设置,其一端连接有动力组件,用于带动连杆上下往复移动;多根主轴,平行、间隔设置,其两端均通过轴承悬空架设;多个连接架,每个连接架的一端与其中一个主轴的端部外壁固定连接,每个连接架的另一端均铰接至连杆上;多个叶片,每个叶片为包含有多个通孔的平板结构,每个叶片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各个主轴的一侧;其中,连杆,用于通过其自身的上下往复移动,带动各个连接架的移动,以实现主轴自身的转动,从而实现叶片的闭合和开启。进一步的,可调节式分布板还包括竖直、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主轴的一端通过第一轴承座安装在第一支撑板上,主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承座安装在第二支撑板上。进一步的,主轴的两侧分分别连接有两个叶片,且两个叶片位于同一平面内。进一步的,第一层分布板和第三层分布板的背风面均设置支撑管。进一步的,第一层分布板、可调节式分布板和第三层分布板与均流装置底部壁板间留有50-100mm的空隙。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均流装置中通过添加一层或多层可调节式分布板,根据烟气负荷变化情况,灵活调整叶片分布板的开启或关闭状态,从而保证该均流装置在变工况运行时的气流均布效果,提高除尘效果;叶片采用多孔结构,在叶片角度调整过程中,可同时实现烟气的均流与导流,此外还可实现叶片上烟气灰尘的清理;每层多分布板底端与均流装置底部壁板间预留一定间距,防止烟气含尘颗粒在底部壁板上堆积堵塞。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可调节式气流均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可调节式气流均布装置中的叶片在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B-B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适用于变工况下的气流均布装置的双叶片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适用于变工况下的气流均布装置的双叶片在开启状态下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适用于变工况下的气流均布装置的单叶片在开启状态下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层分布板,2、可调节式分布板,3、第三层分布板,4、均流装置,5、第一轴承座,6、第一支撑板,7、叶片,8、主轴,9、第二轴承座,10、联轴器,11、连架杆,12、连杆,13、第二支撑板,14、动力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变工况下的气流均布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均流装置4、第一层分布板1、第三层分布板3和一或两个可调节式分布板2。第一层分布板1和第二层分布板3为固定整板式结构,由一块或多组小块拼焊而成,可调节式分布板2位于分布板1和分布板3中间;其中可调节式分布板2的层数可为1、2或3。第一层分布板1和第二层分布板3上的开孔率是在烟气满负荷的1/3条件下计算设计而成;可调节式分布板2上的开孔率是在烟气满负荷条件下计算设计而成。在喇叭口状的均流装置4内侧悬挂多层分布板,分布板顶部通过螺栓固定于均流装置4内。各层分布板的开孔形状可为圆孔或方孔,相邻两层分布板的水平间距应大于10倍开孔当量直径。每层分布板底端与均流装置底部壁板间留有50-100mm的空隙,防止烟气灰尘颗粒在此处的堆积。第一层分布板1和第三层分布板3背风面设置支撑管,防止烟气流速过高造成分布板破损;当均流装置尺寸规格较大时,第一层分布板1和第三层分布板3可采用分片焊接而成,分布板厚度为3-5mm不锈钢。第三层分布板3开孔率小于第一层分布板1。第一层分布板1和第三层分布板3上的开孔率是在烟气满负荷的1/3条件下计算设计而成;可调节式分布板2上的开孔率是在烟气满负荷条件下计算设计而成。其中,均流装置4为锥形空心结构,其较小的一端为气流入口,较大的一端为气流出口。第一层分布板1为一板式结构,其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其顶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均流装置4内靠近气流入口处,其底端与所述均流装置4内壁保留间隙。第三层分布板3,其为一板式结构,其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其顶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均流装置4内靠近气流出口处,其底端与所述均流装置4内壁保留间隙。一或两个可调节式分布板2,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层分布板1和所述第三层分布板3之间。如图2所示,每个所述可调节式分布板2的结构包括连杆12、动力组件14、主轴8和叶片7。具体为:竖直设置一连杆12,连杆12的一端连接有动力组件14,动力组件14用于带动连杆12上下往复移动。动力组件14可采用气动、液动或电机传动方式。动力组件提供动力源,带动拉杆运行驱动叶片转动实现对气流分布的调节。平行、间隔设置多根主轴8,主轴8的两端均通过轴承悬空架设。每组主轴8可根据长度在均流装置4的壁板内设置多组轴承座支撑,以防止主轴在长时间大跨度运行带来的弯曲变形。如图3所示,设置多个连接架11,每个连接架11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主轴8的端部外壁固定连接,每个连接架11的另一端均铰接至所述连杆12上。连接架11的数量与主轴8的数量相同。各个所述主轴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个叶片7,每个叶片7为包含有多个通孔的平板结构,多孔叶片7上均匀开有直径50-80mm的圆孔。其中,所述连杆12用于通过其自身的上下往复移动,连接架11在连杆12的拉动下上下移动,同时会传递给主轴8一个使其发生自转的外力,进而完成了通过连杆12的移动带动主轴8发生转动,从而实现叶片7的闭合和开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调节式分布板2还包括竖直、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板6和第二支撑板13,所述主轴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变工况下的气流均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均流装置(4),为锥形空心结构,其较小的一端为气流入口,较大的一端为气流出口;/n第一层分布板(1),其为一板式结构,其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其顶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均流装置(4)内靠近气流入口处,其底端与所述均流装置(4)内壁保留间隙;/n第三层分布板(3),其为一板式结构,其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其顶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均流装置(4)内靠近气流出口处,其底端与所述均流装置(4)内壁保留间隙;/n一或两个可调节式分布板(2),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层分布板(1)和所述第三层分布板(3)之间,每个所述可调节式分布板(2)的结构具体为:/n一根连杆(12),竖直设置,其一端连接有动力组件(14),用于带动连杆(12)上下往复移动;/n多根主轴(8),平行、间隔设置,其两端均通过轴承悬空架设;/n多个连接架(11),每个连接架(11)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主轴(8)的端部外壁固定连接,每个连接架(11)的另一端均铰接至所述连杆(12)上;/n多个叶片(7),每个叶片(7)为包含有多个通孔的平板结构,每个叶片(7)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各个所述主轴(8)的一侧;/n其中,所述连杆(12),用于通过其自身的上下往复移动,带动各个连接架(11)的移动,以实现主轴(8)自身的转动,从而实现叶片(7)的闭合和开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变工况下的气流均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均流装置(4),为锥形空心结构,其较小的一端为气流入口,较大的一端为气流出口;
第一层分布板(1),其为一板式结构,其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其顶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均流装置(4)内靠近气流入口处,其底端与所述均流装置(4)内壁保留间隙;
第三层分布板(3),其为一板式结构,其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其顶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均流装置(4)内靠近气流出口处,其底端与所述均流装置(4)内壁保留间隙;
一或两个可调节式分布板(2),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层分布板(1)和所述第三层分布板(3)之间,每个所述可调节式分布板(2)的结构具体为:
一根连杆(12),竖直设置,其一端连接有动力组件(14),用于带动连杆(12)上下往复移动;
多根主轴(8),平行、间隔设置,其两端均通过轴承悬空架设;
多个连接架(11),每个连接架(11)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主轴(8)的端部外壁固定连接,每个连接架(11)的另一端均铰接至所述连杆(12)上;
多个叶片(7),每个叶片(7)为包含有多个通孔的平板结构,每个叶片(7)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各个所述主轴(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久林段洋王志雄范培源
申请(专利权)人: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