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组件及刀模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3009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控模组,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第二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二表面;以及第三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二保护层远离所述触控模组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三保护层包括主体部与至少一撕手部,所述撕手部与所述主体部一体连接且所述撕手部伸出所述主体部。通过在所述第三保护层设置至少一一体成型的撕手部,一方面可以很方便判断出所述第三保护层是否撕除,另一方面可以很方便地将所述第三保护层撕除,大大提高撕除外部保护层的良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制备所述触控组件的刀模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组件及刀模组件
本技术涉及触控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组件及刀模组件。
技术介绍
在触控模组生产运转过程中,会出现多片产品叠放在一起导致多片产品之间相互吸引无法轻易分离问题。现有方法会在触控模组接触机器平台的一面使用双层保护膜贴覆,另一面使用单层保护膜。但如此容易造成两个问题:1、撕除双层保护膜的最外层保护膜比较困难,很容易将内层保护膜带起,导致面内气泡、脏污等不良,影响产品良率;2、不容易判断双层保护膜的最外层保护膜是否撕除,容易漏撕。以上两个问题都会严重影响产品出货,为企业生产带来较大的不必要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触控组件,包括:触控模组,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第二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二表面;以及第三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二保护层远离所述触控模组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三保护层包括主体部与至少一撕手部,触控模组所述撕手部与所述主体部一体连接且所述撕手部伸出所述主体部。通过在所述第三保护层设置一突出于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撕手部,一方面能够很方便地判断所述双层保护层的最外层保护层(即第三保护层)是否被撕除,一方面又能通过所述撕手部较为轻松地将所述第三保护层与其他层分离,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良率。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为矩形,所述撕手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角落处。所述撕手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角落处,可以更便于撕除所述第三保护层,而避免将其他层连带撕除。进一步地,所述撕手部与所述主体部的角落处的两边同时相交。所述撕手部与所述主体部的角落处的两边同时相交,即说明所述撕手部不是设置在所述主体部角落处的同一侧,如此可以更方便所述第三保护层的撕除。进一步地,所述撕手部为沿所述主体部对角线伸出的长条。可以理解的,沿所述主体部对角线方向撕除所述第三保护层是最方便撕除的。进一步地,所述撕手部在所述主体部对角线对称分布。同理,所述撕手部在所述主体部的对角线对称分布,能够使得在撕除所述第三保护层时受力更均匀,更便于撕除。进一步地,所述撕手部为矩形、梯形或弧形。所述撕手部可以为一些规则形状也可以为一些无规则形状,但在实际生产中,考虑到产品的美观与撕除效率等因素,通常将所述撕手部设置成规则形状,如矩形、梯形或弧形等。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保护层是离型层。所述第三保护层为离型层,能被更方便地撕除且不易将所述第二保护层一同撕下。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保护层以及所述第二保护层在所述触控模组的正投影与所述触控模组重合。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保护层以及所述第二保护层在所述触控模组的正投影与所述触控模组重合,能够方便在制备所述触控组件时进行冲切,节约制程与成本。进一步地,所述触控模组、所述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护层与所述主体部的外轮廓为矩形。所述触控模组、所述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护层与所述主体部的外轮廓为矩形,同样能够更方便在制备过程中进行冲切。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制作所述触控组件的的刀模组件,所述刀模组件至少包括一高低刀,所述高低刀的高刀部分与所述主体部外部轮廓相同,在对应于所述撕手部具有一缺口,所述低刀部分对应所述缺口,且所述低刀部分与高刀部分的形状组合与所述主体部的轮廓相对应。通过所述高低刀对于所述触控组件的冲切,能够将所述触控屏、所述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护层与所述第三保护层的所述主体部冲切成一样形状,但是保留所述撕手部,避免将所述撕手部也冲切掉。进一步地,所述高刀部分与所述低刀部分的刀刃冲切深度差为所述第三保护层的厚度。如此,能够将所述触控屏、所述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护层与所述第三保护层的所述主体部冲切成一样形状,并且将所述触控屏、所述第一保护层与所述第二保护层完全冲切,同时将所述第三保护层的所述主体部轮廓也冲切出来,但是保留所述第三保护层的所述撕手部,避免将所述撕手部也冲切掉。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触控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第四实施例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五实施例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第六实施例的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触控组件的制备方法步骤流程图;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的第三保护层的正面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刀模组件的平刀刀刃结构的仰视图;图11是图10中平刀沿AA截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刀模组件的高低刀刀刃结构的仰视图;图13是图12中高低刀沿BB截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技术。请参考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组件100,包括:触控模组50,所述触控模组5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保护层20,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第二保护层40,位于所述第二表面;以及第三保护层60,位于所述第二保护层40远离所述触控模组50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三保护层60包括主体部62与至少一撕手部64,所述撕手部64与所述主体部62一体连接且所述撕手部64伸出所述主体部62。在所述触控模组50的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分别贴覆单层保护层(即所述第一保护层20)与双层保护层(即所述第二保护层40与所述第三保护层60),可以使得所述触控模组50在出货时不会被刮花以及受到污染,且所述双层保护层还能够避免所述触控组件100在周转时由于吸附作用导致产品无法正常分离,或者机械分离导致保护层脱落、起边等不良问题。另外,所述第三保护层60具有所述撕手部64,一方面能够标记出所述第三保护层60,便于在使用时分辨所述第三保护层60是否撕除;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所述撕手部64,在撕除所述第三保护层60时需要人工用手将所述第三保护层60与所述第二保护层40分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触控模组,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n第一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一表面;/n第二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二表面;以及/n第三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二保护层远离所述触控模组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三保护层包括主体部与至少一撕手部,/n所述撕手部与所述主体部一体连接且所述撕手部伸出所述主体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控模组,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
第一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一表面;
第二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二表面;以及
第三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二保护层远离所述触控模组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三保护层包括主体部与至少一撕手部,
所述撕手部与所述主体部一体连接且所述撕手部伸出所述主体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为矩形,所述撕手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角落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撕手部与所述主体部的角落处的两边同时相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撕手部为沿所述主体部的对角线伸出的长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撕手部在所述主体部的对角线对称分布。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大利杨荣利胡金揭海欢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