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性磷脂层状液晶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57022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磷脂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性磷脂层状液晶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大豆油脚与原料水反应、沉降得到分层的水相和活性磷脂层状液晶,所述水相的电导率为2‑12mS/cm。制备得到的活性磷脂层状液晶由水、活性磷脂和油脂组成,含水量为70‑80g/100g,干基丙酮不溶物含量为92‑96g/100g,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有油纹状偏光织构双折射现象。目前,所有的浓缩磷脂和所有的丙酮萃取法粉末磷脂都是活性磷脂和失活磷脂的混合物,表面活性较差。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活性磷脂层状液晶的制备方法,填补了行业目前没有活性磷脂产品的空白,从根本上解决了磷脂表面活性差的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活性磷脂层状液晶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磷脂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性磷脂层状液晶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磷脂加工的原料是大豆油脚,简称油脚,是油脂加工领域的大豆油脂精炼过程中水化脱胶工艺的副产物,也称为水化油脚,其主要成分是磷脂30-45g/100g、大豆油20-30g/100g和水分30-50g/100g,微量成分是金属离子,如钙、镁和铁等,以磷脂金属盐的形式存在,如铁离子含量,以丙酮不溶物计通常为50-100mg/kg,个别情况高达150mg/kg以上。工业化的磷脂加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水化法制备浓缩磷脂,即从大豆毛油中水化提取大豆油脚后,直接干燥脱水得到浓缩磷脂,因其具有流动性也称为流体磷脂,其干基丙酮不溶物含量为60-65g/100g;二是溶剂法制备粉末磷脂,即以大豆油脚或者浓缩磷脂为原料,用丙酮萃取除去油脂,得到粉末磷脂,其干基丙酮不溶物含量为95-98g/100g。目前市场上主流产品是浓缩磷脂,粉末磷脂在市场中占比不足5%。虽然大豆油脚绝大多数被加工成浓缩磷脂,但浓缩磷脂有很大缺陷。例如文献《大豆浓缩磷脂生产工艺》(胡兴中.大豆浓缩磷脂生产工艺[J].中国油脂,2007,32(9):20-21)和《浓缩磷脂制取工艺与实践》(胡庆涛等.浓缩磷脂制取工艺与实践[J].中国油脂,2002,27(1):39-40)介绍了以水化油脚为原料进行脱水、氧化漂白生产浓缩磷脂的方法。该工艺的缺点是浓缩磷脂的丙酮不溶物含量太低(60-65g/100g)、需要化学漂白,且市场价格较低,与粉末磷脂价格有较大差距。目前水法制备磷脂的研究存在诸多缺陷,比如中国专利CN107325125A公开了一种大豆油脚制备水合磷脂的方法及其制得的水合磷脂(以下简称水合磷脂),该专利方法的加水量为大豆油脚的24-74%,加水量明显不足。该专利未说明源于大豆油脚的失活磷脂、水溶性杂质在工艺中的去向,也未说明磷脂产品的正己烷不溶物指标的情况。从该专利方法的加水量和工艺方法来看,原料大豆油脚中的失活磷脂、水溶性杂质是难以分离的,水合磷脂的表面活性和正己烷不溶物指标难以保障。另一种水法提取磷脂的现有技术,如文献《液晶态分离提纯大豆磷脂的研究》(李子明等.液晶态分离提纯大豆磷脂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7,22(1):31-32),以下简称液晶态磷脂。该文献方法的加水量为大豆油脚的60%,加水量明显不足。该专利未说明原料大豆油脚中的失活磷脂、水溶性杂质的去向,也未说明磷脂产品的正己烷不溶物指标的情况。从该文献方法的加水量和工艺方法来看,源于大豆油脚的失活磷脂和水溶性杂质是难以分离的,与水合磷脂的缺陷相同。该文献方法存在以下技术缺陷:第一、文献未对磷脂液晶态进行表征,不能确定是否为液晶态,也不能确定是何种液晶态;第二、文献磷脂的丙酮不溶物含量仅为86.05%,磷脂纯度太低与液晶态磷脂的纯度不符,进一步印证该文献所述的液晶态是存疑的。中国专利CN102517148A公开了一种磷脂两步脱色方法,采用过氧化氢漂白和硅胶吸附的两步脱色方法,该方法的缺点是:(1)化学漂白脱色,使磷脂产生氧化副产物、破坏磷脂的天然性,同时存在食品安全风险,不符合“绿色”发展的大趋势;(2)硅胶吸附脱色的效果很差,失效的硅胶成为废渣,不利于环保;(3)漂白破坏了磷脂中有益的抗氧化成分,使磷脂的抗氧化性、营养价值降低,缩短了磷脂的保质期。虽然目前磷脂行业发展较快,但是基础磷脂产品,包括所有的浓缩磷脂和所有的丙酮萃取法粉末磷脂,作为磷脂最主要用途的乳化性仍然较差,原因是现有的磷脂产品都是活性磷脂与失活磷脂的混合物,目前还没有高纯度的活性磷脂产品。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制备活性磷脂的技术难题,制备的活性磷脂填补了行业空白,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磷脂乳化性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性磷脂层状液晶的制备方法,以解决制备活性磷脂产品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所述活性磷脂层状液晶,以及利用大豆油脚水解物的电离属性制备活性磷脂层状液晶的方法,在磷脂加工领域和相关研究中均未见报道。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活性磷脂层状液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大豆油脚与原料水反应、沉降得到分层的水相和活性磷脂层状液晶,所述水相的电导率为2-12mS/cm。反应并沉降得到的分层产物,最下层为活性磷脂层状液晶,从下向上数第二层为水相。所述反应,包括化学和物理化学两个范畴。化学反应是指大豆油脚中的杂质组分与水反应发生水解,产生新的物质——水解物,水解物溶于原料水并发生电离产生水相;物理化学反应是指大豆油脚中的活性磷脂组分与水结合,产生新的状态——层状液晶。所述水解物,是易溶于水的粉末状固体,在水中发生电离,不溶于正己烷。第一,所述水解物,不是大豆油脚中自带的,而是水解产生的。原因在于,这种水解物属于正己烷不溶物,大豆油脚中的正己烷不溶物含量,以干基计通常为≦0.3g/100g;而大豆油脚水解后的正己烷不溶物含量,是原料大豆油脚正常含量的10-30倍。第二,所述水解物,是原料大豆油脚中的杂质组分发生水解反应产生的新物质。原因在于,未发现大豆油脚中油脂和磷脂发生水解的证据,例如溶血磷脂含量升高、磷脂酰胆碱含量降低等,而且油脂和磷脂的水解产物与所述水解物的性状不符。优选地,所述大豆油脚与原料水反应的温度为60-95℃。所述温度,在0℃到100℃的区间都可以产生水解物和形成活性磷脂液晶,但温度越高效率越高。因此,提高水温,可以缩短反应时间。但是在沸水中,不利于活性磷脂液晶的稳定,并且水的沸腾蒸发也浪费能源。因此所述温度优选为60-95℃。当温度在60℃以上时属于杀菌温度,可以防止反应期间大豆油脚发生变质,而小于95℃可防止水发生沸腾。优选地,所述大豆油脚与原料水反应的时间为3-12h。所述时间,在30min内就能得到沉降的活性磷脂液晶,但是为了提高活性磷脂液晶的得率,时间优选为3-12小时。反应时间太短影响活性磷脂液晶得率;反应时间太长,占用设备时间太长,影响生产效率和产能,增加生产成本。优选地,在反应前,将大豆油脚置于原料水中以搅拌的方式打散成颗粒状;在反应过程中,不搅拌反应物。优选地,所述大豆油脚与原料水的重量比为1:2-5。所述原料水为原料大豆油脚重量的2-5倍,目的是在大豆油脚中的磷脂充分吸水后仍然能够存在一个独立的水相。这个水相的作用:第一、将原料油脚的水解物溶解并保留在水相中,使水相具有适当的电导率,这是活性磷脂与水聚集形成液晶的必要工艺条件;第二、为活性磷脂形成液晶提供充足水源,防止缺水;第三、水相把比重大于水的活性磷脂液晶与比重小于水的油脂和失活磷脂隔开,起到分离作用。用水量过少时,大豆油脚无法实现与水的有效反应,进而影响活性磷脂与水的结合形成液晶。当用水量超过原料油脚重量的5倍时,虽然有利于大豆油脚的反应,但增加了水的成本、能源消耗和增加了设备的体积。所述相,是指原料或者产物体系中具有相同物理性质的均匀组分的部分,与其他组分相互分离,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活性磷脂层状液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大豆油脚与原料水反应、沉降得到分层的水相和活性磷脂层状液晶,所述水相的电导率为2-12mS/c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性磷脂层状液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大豆油脚与原料水反应、沉降得到分层的水相和活性磷脂层状液晶,所述水相的电导率为2-12mS/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油脚与原料水的重量比为1:2-5,所述反应的温度为60-95℃,所述反应的时间为3-12h;在反应前,将大豆油脚置于原料水中以搅拌的方式打散成颗粒状;在反应过程中,不搅拌反应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水,一部分被大豆油脚中的活性磷脂吸收成为活性磷脂层状液晶的结合水,另一部分成为水相,所述水相是大豆油脚水解物的水溶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水是纯净水或者大豆油脚水解物的水溶液,电导率为0-10mS/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为自然沉降或者离心沉降,优选地,所述离心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子谦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铂贝曼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