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出风机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3599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厢出风机构及车辆,属于车辆零部件领域,包括通道结构和出风口结构;通道结构用于与车身连接,通道结构的进气端能连通于乘员舱;出风口结构用于与车身连接,出风口结构与通道结构的出气端连接,出风口结构通过通道结构连通乘员舱及车身外部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厢出风机构及车辆,构建出了一个位于车厢出风机构的进气口和出风口结构之间的通道,使得两者之间能够顺畅的排气,减小关门阻力,提升驾驶室内人员听觉感受,从而提升整车品质感及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厢出风机构及车辆
本技术属于车辆零部件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车厢出风机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使用性能和品质感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驾乘的舒适性,汽车车身上往往会设置出风结构,其主要目的是在关闭车门等过程中通过车厢内外的压差打开通气,从而减轻关门时气压暴涨对车内人员造成的不适感,同时还能实现对车内的换气通风。现有的出风结构一般是在内饰板上设置排气口,在外板上设置出风口,在乘员舱内气压暴涨的情况下,经排气口流出的气体流通不顺畅,不易流通至出风口处,致使整体排气过程不畅,导致关门阻力大,还会影响乘员舱内人员的听觉感知,造成压耳感,影响车辆的品质感及使用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厢出风机构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车厢出风结构排气不畅,影响车辆的品质感及使用舒适性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厢出风机构,包括:通道结构,用于与车身连接,所述通道结构的进气端能连通于乘员舱;以及出风口结构,用于与车身连接,所述出风口结构与所述通道结构的出气端连接,所述出风口结构通过所述通道结构连通乘员舱及车身外部空间。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通道结构的进气端沿气流方向逐渐收缩。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通道结构包括:第一通道构件,所述第一通道构件具有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形成所述通道结构的进气端;以及第二通道构件,所述第一通道构件具有第三端和与所述第三端相对的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端对接,所述第四端形成所述通道结构的出气端。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三端之间设有密封环。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密封环为海绵构件。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道构件和所述第二通道构件的断面分别呈矩形。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道构件的外侧壁上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能通过第一卡扣与车身连接。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出风口结构的进气端通过第二卡扣与所述第四端卡接。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通道结构的进气口主要由多个呈预设方式分布的排气孔组成。本技术提供的车厢出风机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车厢出风机构通过设置通道结构,构建出了一个位于车厢出风机构的进气口和出风口结构之间的通道,使得两者之间能够顺畅的排气,减小关门阻力,提升驾驶室内人员听觉感受,从而提升整车品质感及使用舒适度。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厢出风机构。本技术的车辆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的车厢出风机构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厢出风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未示出排气孔);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厢出风机构的爆炸分解示意图(未示出排气孔);图3为图1的A向视图;图4为图1的B向视图;图5为图4的C-C剖视图;图6为在C-C剖视状态下车厢出风机构与内饰板、后围内板和后围外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4的D-D剖视图;图8为在D-D剖视状态下车厢出风机构与后围外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厢出风机构与后围外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厢出风机构与内饰板、后围内板和后围外板的装配结构立体图;图11为车厢出风机构与内饰板、后围内板、后围外板和门槛装饰板的装配结构剖视图。图中:1、通道结构;101、第一通道构件;101-A、第一端;101-B、第二端;102、第二通道构件;102-C、第三端;102-D、第四端;103、密封环;104、连接板;105、卡口;106、排气孔;2、出风口结构;201、框体;202、叶片组件;203、第二卡扣;204、第三卡扣;3、第一卡扣;4、内饰板;5、后围内板;6、后围外板;7、门槛装饰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1,现对本技术提供的车厢出风机构进行说明。所述车厢出风机构,包括通道结构1和出风口结构2;通道结构1用于与车身连接,通道结构1的进气端能连通于乘员舱;出风口结构2用于与车身连接,出风口结构2与通道结构1的出气端连接,出风口结构2通过通道结构1连通乘员舱及车身外部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车厢出风机构通过设置通道结构1,构建出了一个位于车厢出风机构的进气口和出风口结构2之间的通道,使得两者之间能够顺畅的排气,减小关门阻力,提升驾驶室内人员听觉感受,从而提升整车品质感及使用舒适度。本申请的车厢出风机构可以设置在车身侧围、后背门门槛等位置上,能满足通气需求即可。作为本技术提供的车厢出风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6及图11,通道结构1的进气端沿气流方向逐渐收缩。逐渐收缩的进气端对气流气道一定缓冲作用,避免通道结构1内气压突然增加造成晃动、异响等问题;同时,还能对气流产生导向作用,保证气流的顺畅流通。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11,通道结构1包括第一通道构件101和第二通道构件102;第一通道构件101具有第一端101-A和与第一端101-A相对的第二端101-B,第一端101-A形成通道结构1的进气端;第二通道构件102具有第三端102-C和与第三端102-C相对的第四端102-D,第三端102-C与第二端101-B对接,第四端102-D形成通道结构1的出气端。通道结构1为分体式设计,可以再车身上分别安装第一通道构件101和第二通道构件102,随后在将第一通道构件101和第二通道构件102进行对接,这种装配方式有利于降低装配难度,避免通道结构1长度过长导致安装定位困难。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至图6及图11,第二端101-B和第三端102-C之间设有密封环103。密封环能对第一通道构件101和第二通道构件102的对接位置起到有效密封的通,避免对接处漏气,保证通气的有效性。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6及图7,第二端101-B的外部尺寸小于第三端102-C的内部尺寸,使得第二端101-B能够插入第三端102-C中,密封环103设于第二端101-B的外壁和第三端102-C的内壁之间,以填补两者之间的缝隙,保证气密性。本实施方式中的术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车厢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通道结构,用于与车身连接,所述通道结构的进气端能连通于乘员舱;以及/n出风口结构,用于与车身连接,所述出风口结构与所述通道结构的出气端连接,所述出风口结构通过所述通道结构连通乘员舱及车身外部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车厢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道结构,用于与车身连接,所述通道结构的进气端能连通于乘员舱;以及
出风口结构,用于与车身连接,所述出风口结构与所述通道结构的出气端连接,所述出风口结构通过所述通道结构连通乘员舱及车身外部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结构的进气端沿气流方向逐渐收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结构包括:
第一通道构件,所述第一通道构件具有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形成所述通道结构的进气端;以及
第二通道构件,所述第一通道构件具有第三端和与所述第三端相对的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端对接,所述第四端形成所述通道结构的出气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厢出风机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燕燕康新策旋凯杨龙江顾君杰刘丽云王彦格武洪亮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