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绍文专利>正文

泡茶器的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991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泡茶器的结构改良,其是包括有:一本体、外杯、内杯、调整水流装置及一杯盖;藉由气室产生浮力可将内杯连同茶叶一起升起,而茶汤从导流管流下,并可由调整水流装置调整茶汤流入外杯底部的流量,进而控制茶叶浸泡的时间,进而获得不同浓度的茶汤。(*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泡茶器的结构改良旨在提供一可调整茶叶浸泡时间,泡出不同浓度,色、香、味具佳的好茶,且茶叶经适当时间浸泡后,藉由调整水流装置可调整茶汤流入外杯底部的流量,进而控制茶叶浸泡的时间,进而获得不同浓度的茶汤,并可与冲、泡完成的茶汤隔离,不致因浸泡时间过长而苦涩难喝;或茶叶浸泡时间过短,未能泡出适当浓度的茶汤。
技术介绍
按,一般惯用的泡茶器如图1所示,其主要于泡茶器A中设有一滤网A1,该滤网A1藉由上端的凸缘A11卡置于泡茶器A的杯口而定位,使用时将适量的茶叶T置放于泡茶器A的滤网A1中,用热水冲泡时,水流经茶叶T后而流入泡茶器A底部,而获得所需的茶汤;然而,冲泡时热水立即经过茶叶T流下至泡茶器A底部,茶叶T经适当时间浸泡后,即需将滤网A1先行取出,不致于使茶叶苦涩,然欲将滤网A1及茶叶T取出时,使用者需以手拿取滤网A1的凸缘A11而由泡茶器A中取出,不但较不卫生且有烫手之虞,也很麻烦。而图2所示,即为另种惯用泡茶器B的结构,其主要于泡茶器B的杯体B1中设置有一拉杆B2及滤网B3,一顶盖B4是盖合于杯体B1的开口位置,该拉杆B2顶端伸出该顶盖B4中央穿孔并设有一拉杆头B21,使用时将适量的茶叶T置放于泡茶器B的滤网B3上,用热水冲泡时,水流经茶叶T后而流入泡茶器B底部,而获得所需的茶汤,并可以拉杆头B21控制拉杆B2将浸泡过的茶叶压至滤网B3底部;但是,该泡茶器B无法将茶叶T与茶汤分离,经浸泡时间过长后,茶叶即产生茶碱,以致造成身体的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泡茶器的结构改良主要包括有一本体、外杯、内杯及一杯盖;据以,藉由气室产生浮力可将内杯连同茶叶一起升起,而茶汤从导流管流下,直至内杯浮在茶汤最上面且茶汤全部流入外杯为止,此时茶叶与茶汤可完全隔离。本技术泡茶器的结构改良的另一目的是该内杯下部设有一调整水流装置,其主要由一中空的导流管由容置室底部贯穿气室,并凸出于气室的底部,而该凸出段上形成有一缺口,并于凸出段套置有与其外型相符并可左右旋转的调整钮,该调整钮上设有一出水口,藉由调整钮左右旋转使出水口与缺口相互对合,可控制出水流量及茶汤流入外杯底部的流量。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泡茶器的结构改良,该泡茶器包含有一杯盖;一外杯,于其内缘环设有一供下述内杯置放定位的承座;一内杯,该内杯上设有一置放茶叶的容置室,容置室下侧设有一气室,而容置室底侧并设有一贯穿气室的导流管,其外侧上端设有一圈置放于外杯的承座而定位的凸垣。一可调整茶汤流入外杯底部流量的调整水流装置,该调整水流装置主要由一密闭的气室所组成,其设置有一中空的导流管由容置室底部贯穿气室,并凸出于气室的底部,而该凸出段上形成有一缺口,并于凸出段套置有与其外型相符并可左右旋转的调整钮,该调整钮上设有一通过该调整钮左右旋转使其与缺口相互对合而控制出水流量及茶汤流入外杯底部流量的出水口。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泡茶器的使用状态图;图2为另一现有技术中泡茶器的立体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中泡茶器的立体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中泡茶器的立体结构分解图;图5为本技术中泡茶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泡茶器的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通气管的结构示意放大图;图8为本技术中泡茶器的另一立体结构分解图;图9为图8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0A、B为本技术中调整水流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中另一调整水流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号说明A、B泡茶器22承座35金属片A1、B3滤网23刻度40调整水流装置A11凸缘 24把手41导流管B1杯体30内杯411凸出段B2拉杆31容置室 412缺口B21拉杆头 311滤网 42调整钮B4顶盖32凸垣421出水口T茶叶 321凹座 50杯盖1泡茶器 33气室51磁性元件10本体34止挡环 61定位孔11把手341盖网 62通气管20外杯342贴合边 70提把21倒茶嘴 343凸柱具体实施方式为能使贵审查员清楚本技术的结构组成,以及整体运作方式,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本技术泡茶器的结构改良,其整体泡茶器1的基本结构组成如图3及图4实施例所示,其包括有一外杯20,于其内缘环设有一承座22,以供内杯30置放定位,而外杯20杯缘设有一倒茶嘴21,外杯20的杯体上可划有刻度23,且杯体适当位置处设有一把手24。一内杯30,该内杯30上设有一可供置放茶叶的容置室31,其下侧并设有一气室33,容置室31下端设有一滤网311,其外侧上端设有一圈凸垣32可置放于外杯20的承座22而定位,如图5所示,其杯口上端另设有止挡环34,该止挡环34上缘面环设一圈金属片35,而止挡环34并设有一盖网341以抵使茶叶不致掉出,而其下缘形成有一贴合边342与内杯30凸垣32相贴合,该贴合边342上并有一凸柱343,可与凸垣32上的凹座321相套合固定。一杯盖50,杯盖50下侧设有数个磁性元件51。使用时,放入适量的茶叶T于容置室31中套入止挡环34后倒入热水,盖上杯盖50;此时内杯30承受水的重量压迫内杯30外侧上端凸垣32与外杯20内侧的承座21紧密贴合,形成止水状态,而茶汤只从中央导流管41微量流下至外杯20底部空间,待外杯20底部茶汤逐渐上升至内杯30的凸垣32处时,气室33产生浮力作用;同时气室33内空气接触热水膨胀加大浮力,开始将内杯30连同茶叶T一起逐渐升起,而茶汤继续从导流管41流下,直至内杯30浮在茶汤最上面且茶汤全部流入外杯20为止,此时茶叶T与茶汤完全隔离,使用者可由外杯20饮用茶汤,且内杯30上端金属片35会被杯盖50下端的磁性元件51吸紧,使不致在倒出茶汤时掉落,内杯30亦可随杯盖50一并取出,如图6所示,摘下内杯30放入外杯20内即可再度冲泡。其中,于凸垣32、止挡环34与金属片35相贴合面的适当位置处,形成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相通的定位孔61,于该定位孔61中固设有一通气管62,请同时参照图4及图7所示,使外杯20与内杯30间多余的空气,藉由该通气管62导出。另外,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如图8及图9所示,于内杯30下部设有一调整水流装置40,其主要由一中空的导流管41贯穿气室33,并凸设一凸出段411于气室33的底部,而该凸出段411上形成有一缺口412,并于凸出段411套置有与其外型相符并可左右旋转的调整钮42,该调整钮42上设有一出水口421,藉由调整钮42左右旋转使出水口421与缺口412相互对合,可控制出水流量及茶汤流入外杯20底部的流量。其中,旋转调整水流装置40下端调整钮42可以调整茶叶浸泡时间,使其出水口421与缺口412相互对合,孔径愈大,如图10A所示,则茶汤从导流管41流下流量愈大,外杯20底部空间茶汤装满时间愈短,内杯30升起时间愈短,即茶叶浸泡时间较短。孔径愈小,如图10B所示,则茶汤从导流管41流下至外杯20底部空间流量愈小,外杯20底部空间茶汤装满时间愈长,内杯30升起时间愈长,即茶叶浸泡时间较长,茶叶浸泡时间大约可以调整在一分钟至五分钟的间;如此,藉由调整水流装置40可调整茶汤流入外杯20底部的流量,进而控制茶叶浸泡的时间,进而获得不同浓度的茶汤,并可屏除使用者需以手拿取滤网而由泡茶器中取出,不但较不卫生且有烫手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泡茶器的结构改良,包含有杯盖,其特征在于,该泡茶器包含有:一外杯,于其内缘环设有一供下述内杯置放定位的承座;一内杯,该内杯上设有一置放茶叶的容置室,容置室下侧设有一气室,而容置室底侧并设有一贯穿气室的导流管,其外侧上端设 有一圈置放于外杯的承座而定位的凸垣。

【技术特征摘要】
CN 2003-12-10 20032012665991.一种泡茶器的结构改良,包含有杯盖,其特征在于,该泡茶器包含有一外杯,于其内缘环设有一供下述内杯置放定位的承座;一内杯,该内杯上设有一置放茶叶的容置室,容置室下侧设有一气室,而容置室底侧并设有一贯穿气室的导流管,其外侧上端设有一圈置放于外杯的承座而定位的凸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泡茶器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泡茶器包含有可调整茶汤流入外杯底部流量的调整水流装置,该调整水流装置主要由一密闭的气室所组成,其设置有一中空的导流管由容置室底部贯穿气室,并凸出于气室的底部,而该凸出段上形成有一缺口,并于凸出段套置有与其外型相符并可左右旋转的调整钮,该调整钮上设有一通过该调整钮左右旋转使其与缺口相互对合而控制出水流量及茶汤流入外杯底部流量的出水口。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泡茶器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泡茶器包含有可调整茶汤流入外杯底部流量的调整水流装置,该调整水流装置主要由一密闭的气室所组成,其设置有一中空的导流管由容置室底部贯穿气室,并凸出于气室的底部,而该凸出段的中段位置穿设有一可左右旋转的调整钮,该调整钮上设有一通过该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绍文
申请(专利权)人:陈绍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