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8878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它包括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内部设有数量不低于十个的盒体,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内部侧壁均匀开设有数量不低于十个的第一卡槽,所述盒体的内部底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旋杆,所述第一旋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所述盒体的内部底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旋杆,所述第二旋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斜齿轮,所述第二斜齿轮与第一斜齿轮啮合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多个可调节的挡板对不同的发动机线束进行固定支撑,在对线束进行固定支撑的同时,可以避免线束堆叠,防止发动机线束捆绑产生热量,避免对发动机线束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线束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
技术介绍
发动机线束是控制电脑与发动机各传感器连接的线路,一般发动机线束就是汽车线束,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线束是指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连接器)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外面再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线束产业链包括电线电缆、连接器、加工设备、线束制造和下游应用产业,线束应用非常广泛。发动机线束多是采用耐高温耐油导线,编织之后投入使用。但是,这类发动机线束在狭小的空间内,易于与发动机的其他部件刮磨,容易造成损坏,而且插接件出来的线束分布散乱,导线支出容易造成磨损。市面上一般使用塑料扎带将导线与线束支架主体捆扎,扎带捆扎会对导线造成磨损,而且扎带塑料制品容易风化断裂,使得导线与支架之间的固定不够牢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因传统的发动机线束多是通过扎带进行多个线束共同捆绑固定支撑,多个发动机线束共同捆绑产生热量,会减少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扎线捆绑线束会导致线束分布散乱,不易整理,发动机的线束支架在更换的时候还应考虑到占地面积,支架过大,浪费占地面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分类整理,坚固牢靠,可以折叠伸缩,避免占据过大占地面积,从而避免资源浪费的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包括: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内部设有数量不低于十个的盒体,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内部底壁均匀开设有数量不低于十个的第一卡槽,所述盒体的内部底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旋杆,所述第一旋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所述盒体的内部侧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旋杆,所述第二旋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斜齿轮,所述第二斜齿轮与第一斜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旋杆的一端贯穿盒体套接有一端封闭的筒体,所述第二旋杆的外侧壁设有螺纹部,所述筒体的内部侧壁开设有与螺纹部相适配的螺纹孔;折叠结构,所述折叠结构包括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外侧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第一杆体,所述第二杆体插入于第一杆体的内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通过多个可调节的挡板对不同的发动机线束进行固定支撑,在对线束进行固定支撑的同时,可以避免线束堆叠,防止发动机线束捆绑产生热量,避免对发动机线束造成损坏,延长发动机线束的使用寿命;通过第一杆体相对第二杆体移动来实现折叠和伸缩,在对发动机的线束进行支撑固定时,该支架可根据使用条件灵活调整占地面积,在非使用状态可以折叠放置,节省空间。进一步,所述第一旋杆的外侧壁套接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挡板,挡板对不同型号的发动机线束进行遮挡,防止不同型号的发动机接触摩擦产生热量。进一步,所述第一旋杆的一端贯穿盒体固定连接有旋钮,所述挡板的外壁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垫板,通过转动旋钮带动第一旋杆转动,垫板是为了避免在线束固定支撑的过程中,推动挡板移动时,挡板撞击发动机线束,对发动机线束造成损坏。进一步,所述第一杆体的内部侧壁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杆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的内部,第二杆体通过第二滑块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的内部从而实现相对第一杆体移动。进一步,所述第二滑槽的内部侧壁均匀开设有数量为五个的第二卡槽,当第二滑块在第二滑槽的内部移动至合适的位置之后,转动第二杆体,第二滑块卡在第二卡槽的内部,实现第二杆体相对第一杆体固定。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内部底壁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盒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的内部,盒体通过第一滑块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的内部从而实现相对第一支撑架来回移动。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多个可调节的挡板对不同的发动机线束进行固定支撑,在对线束进行固定支撑的同时,可以避免线束堆叠,防止发动机线束捆绑产生热量,避免对发动机线束造成损坏,延长发动机线束的使用寿命。本技术通过第一杆体相对第二杆体移动来实现折叠和伸缩,在对发动机的线束进行支撑固定时,该支架可根据使用条件灵活调整占地面积,在非使用状态可以折叠放置,节省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的盒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的第一旋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1-第一支撑架,2-第二支撑架,5-旋钮,6-第一旋杆,7-盒体,8-第一斜齿轮,9-第二旋杆,10-第二斜齿轮,11-螺纹部,12-筒体,13-螺纹孔,14-第一卡槽,15-第一滑块,16-第一滑槽,17-轴承,18-挡板,19-第一杆体,20-第二杆体,21-第二滑块,22-第二滑槽,23-第二卡槽,25-垫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6所示,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包括调节结构和折叠结构。其中,调节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架1,第一支撑架1的内部设有数量不低于十个的盒体7,第一支撑架1的内部底壁均匀开设有数量不低于十个的第一卡槽14,盒体7的内部底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旋杆6,第一旋杆6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8,盒体7的内部侧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旋杆9,第二旋杆9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斜齿轮10,第二斜齿轮10与第一斜齿轮8啮合连接,第二旋杆9的一端贯穿盒体7套接有一端封闭的筒体12,第二旋杆9的外侧壁设有螺纹部11,筒体12的内部侧壁开设有与螺纹部11相适配的螺纹孔13;其中,折叠结构包括第二支撑架2,第二支撑架2的外侧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第二杆体20,第一支撑架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第一杆体19,第二杆体20插入于第一杆体19的内部。具体的,第一旋杆6的外侧壁套接有轴承17,轴承17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挡板18。挡板18对不同型号的发动机线束进行遮挡,防止不同型号的发动机接触摩擦产生热量。具体的,第一旋杆6的一端贯穿盒体7固定连接有旋钮5,挡板18的外壁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垫板25。通过转动旋钮5带动第一旋杆6转动,垫板25是为了避免在线束固定支撑的过程中,推动挡板18移动时,挡板18撞击发动机线束,对发动机线束造成损坏。具体的,第一杆体19的内部侧壁开设有第二滑槽22,第二杆体2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21,第二滑块21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22的内部。第二杆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n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架(1),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内部设有数量不低于十个的盒体(7),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内部侧壁均匀开设有数量不低于十个的第一卡槽(14),所述盒体(7)的内部底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旋杆(6),所述第一旋杆(6)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8),所述盒体(7)的内部底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旋杆(9),所述第二旋杆(9)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斜齿轮(10),所述第二斜齿轮(10)与第一斜齿轮(8)啮合连接,所述第二旋杆(9)的一端贯穿盒体(7)套接有一端封闭的筒体(12),所述第二旋杆(9)的外侧壁设有螺纹部(11),所述筒体(12)的内部侧壁开设有与螺纹部(11)相适配的螺纹孔(13);/n折叠结构,所述折叠结构包括第二支撑架(2),所述第二支撑架(2)的外侧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第二杆体(20),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第一杆体(19),所述第二杆体(20)插入于第一杆体(19)的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架(1),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内部设有数量不低于十个的盒体(7),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内部侧壁均匀开设有数量不低于十个的第一卡槽(14),所述盒体(7)的内部底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旋杆(6),所述第一旋杆(6)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8),所述盒体(7)的内部底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旋杆(9),所述第二旋杆(9)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斜齿轮(10),所述第二斜齿轮(10)与第一斜齿轮(8)啮合连接,所述第二旋杆(9)的一端贯穿盒体(7)套接有一端封闭的筒体(12),所述第二旋杆(9)的外侧壁设有螺纹部(11),所述筒体(12)的内部侧壁开设有与螺纹部(11)相适配的螺纹孔(13);
折叠结构,所述折叠结构包括第二支撑架(2),所述第二支撑架(2)的外侧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第二杆体(20),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第一杆体(19),所述第二杆体(20)插入于第一杆体(19)的内部。


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继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海达汽车热交换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