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商用车车架扭转角度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5546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商用车车架扭转角度测量装置,包括车架,所述车架上固定安装有连接座,所述车架通过连接座分别固定安装有调节侧装板、转接块和固定支板,所述调节侧装板上固定安装有转动角传感器,所述转动角传感器的转动轴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头,所所述转接块的两侧分别转动插接有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与固定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另一端和第二转动杆的另一端通过橡胶杆连接,所述橡胶杆位于空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当车架的扭动带动金属杆的转动,当车架扭动较大时,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之间通过橡胶杆的形变可以减少扭力,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金属杆折弯或者断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商用车车架扭转角度测量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架测量装置
,具体为一种商用车车架扭转角度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商用车车架作为连接底盘系统与驾驶室及货箱的重要承载系总成,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路面凹凸不平导致的车架扭曲是其最主要的受载形式,尤其对于形式山区及矿区的重型商用车,路面工况十分恶劣,易导致出车架断裂,造成安全事故。因此,提高商用车车架可靠耐久性,保障用户行驶安全,逐渐成为各主机厂提高整车性能品质的重要目标,因此,如何获取车架总成真实的扭转载荷输入条件是提高车架CAE仿真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同理,对于室内台架试验验证的载荷输入条件亦是如此。现有技术中,对于车架的扭转角度测量大多采用金属杆连接车架和扭转角度传感器进行检测,通过车架的扭动带动金属杆的转动,从而检测车架的转动角度,但这种方式当车架扭动较大时,对金属杆可能会造成损坏,导致金属杆折弯或者断裂,从而导致测量不准确或无法测量,影响试验的准确性,因此我们需要提出一种商用车车架扭转角度测量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商用车车架扭转角度测量装置,转接块内开设有空腔,转接块的两侧分别转动插接有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第一转动杆的一端插接于套管内,第二转动杆的一端与固定支板固定连接,第一转动杆的另一端和第二转动杆的另一端通过橡胶杆连接,橡胶杆位于空腔内的设计,使得当车架的扭动带动金属杆的转动,当车架扭动较大时,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之间通过橡胶杆的形变可以减少扭力,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金属杆折弯或者断裂,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商用车车架扭转角度测量装置,包括车架,所述车架上固定安装有连接座,所述车架通过连接座分别固定安装有调节侧装板、转接块和固定支板,所述调节侧装板上固定安装有转动角传感器,所述转动角传感器的转动轴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管,所述转接块内开设有空腔,所述转接块的两侧分别转动插接有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插接于套管内,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与固定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另一端和第二转动杆的另一端通过橡胶杆连接,所述橡胶杆位于空腔内。优选的,所述转接块的两侧分别嵌装有轴承,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分别插接于两组轴承内。优选的,所述轴承与转接块之间设置有橡胶垫,所述轴承通过橡胶垫与转接块过盈配合。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侧壁固定安装有卡接块,所述卡接块环形阵列设置有四组,所述套管的内壁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卡接块对应设置。优选的,所述调节侧装板上开设有条形孔,所述条形孔内设置有螺丝,所述转动角传感器通过螺丝固定安装于调节侧装板上。优选的,所述条形孔对称设置有两组,四组所述螺丝两两设置于两组条形孔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转接块内开设有空腔,转接块的两侧分别转动插接有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第一转动杆的一端插接于套管内,第二转动杆的一端与固定支板固定连接,第一转动杆的另一端和第二转动杆的另一端通过橡胶杆连接,橡胶杆位于空腔内的设计,使得当车架的扭动带动金属杆的转动,当车架扭动较大时,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之间通过橡胶杆的形变可以减少扭力,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金属杆折弯或者断裂;2、本技术通过第一转动杆的一端插接于套管内且凹槽与卡接块对应设置,使得第一转动杆可在套管内滑动,使得第一转动杆与套管的总长可以调节,从而适应各种不同的测试情况;并通过凹槽与卡接块的配合,使得第一转动杆转动时可以带动套管转动,从而实现动车架扭动角度的检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转接块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套管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调节侧装板的示意图。图中:1、车架;2、连接座;3、调节侧装板;4、转动角传感器;5、连接头;6、套管;7、第一转动杆;8、转接块;9、第二转动杆;10、固定支板;11、轴承;12、橡胶垫;13、橡胶杆;14、卡接块;15、螺丝;16、条形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商用车车架扭转角度测量装置,包括车架1,车架1上固定安装有连接座2,车架1通过连接座2分别固定安装有调节侧装板3、转接块8和固定支板10,调节侧装板3上固定安装有转动角传感器4,调节侧装板3上开设有条形孔16,条形孔16内设置有螺丝15,转动角传感器4通过螺丝15固定安装于调节侧装板3上,条形孔16对称设置有两组,四组螺丝15两两设置于两组条形孔16内;示例性的,本实施例的转动角传感器4采用型号为LW125D的磁敏角度传感器,LW125D磁敏角度传感器采用MEMS工艺将纳米磁集束薄膜材料与差动阵列磁敏感元件一体化设计,非接触感应旋转磁场的变化。系统集成微处理器与电流变送器及多种保护电路,通过DSP处理,对线性度修正、温度补偿、依量程输出信号标准化、数字滤波、零点设置、多段不同斜率设置的可编程智能控制,实现0~360°范围;CAN总线输出,角分辨率0.022°,全量程范围精度0.3°,输出频率100Hz。转动角传感器4的转动轴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头5,连接头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管6,转接块8内开设有空腔,转接块8的两侧分别转动插接有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9,转接块8的两侧分别嵌装有轴承11,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9分别插接于两组轴承11内;轴承11与转接块8之间设置有橡胶垫12,轴承11通过橡胶垫12与转接块8过盈配合;通过轴承11通过橡胶垫12与转接块8过盈配合,使得当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9受到车架的扭动,当车架扭动较大时,轴承11受到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9的挤压力,通过橡胶垫12可以避免轴承11损坏。第一转动杆7的一端插接于套管6内,第一转动杆7的侧壁固定安装有卡接块14,卡接块14环形阵列设置有四组,套管6的内壁开设有凹槽,凹槽与卡接块14对应设置;通过第一转动杆7的一端插接于套管6内且凹槽与卡接块14对应设置,使得第一转动杆7可在套管6内滑动,使得第一转动杆7与套管6的总长可以调节,从而适应各种不同的测试情况;并通过凹槽与卡接块14的配合,使得第一转动杆7转动时可以带动套管6转动,从而实现动车架扭动角度的检测。第二转动杆9的一端与固定支板10固定连接,第一转动杆7的另一端和第二转动杆9的另一端通过橡胶杆13连接,橡胶杆13位于空腔内。工作原理:通过转接块8内开设有空腔,转接块8的两侧分别转动插接有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9,第一转动杆7的一端插接于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商用车车架扭转角度测量装置,包括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上固定安装有连接座(2),所述车架(1)通过连接座(2)分别固定安装有调节侧装板(3)、转接块(8)和固定支板(10),所述调节侧装板(3)上固定安装有转动角传感器(4),所述转动角传感器(4)的转动轴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头(5),所述连接头(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管(6),所述转接块(8)内开设有空腔,所述转接块(8)的两侧分别转动插接有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9),所述第一转动杆(7)的一端插接于套管(6)内,所述第二转动杆(9)的一端与固定支板(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7)的另一端和第二转动杆(9)的另一端通过橡胶杆(13)连接,所述橡胶杆(13)位于空腔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商用车车架扭转角度测量装置,包括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上固定安装有连接座(2),所述车架(1)通过连接座(2)分别固定安装有调节侧装板(3)、转接块(8)和固定支板(10),所述调节侧装板(3)上固定安装有转动角传感器(4),所述转动角传感器(4)的转动轴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头(5),所述连接头(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管(6),所述转接块(8)内开设有空腔,所述转接块(8)的两侧分别转动插接有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9),所述第一转动杆(7)的一端插接于套管(6)内,所述第二转动杆(9)的一端与固定支板(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7)的另一端和第二转动杆(9)的另一端通过橡胶杆(13)连接,所述橡胶杆(13)位于空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商用车车架扭转角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块(8)的两侧分别嵌装有轴承(11),所述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9)分别插接于两组轴承(11)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斌斌陈永东秦瑞丽
申请(专利权)人:十堰市金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