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9173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26
一种支架组件,其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支架组件的同一侧。所述第一支架设有用以与车身支架相安装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架设有用以与所述车身支架相安装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支撑杆以及连接所述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拉杆。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增加支撑杆以及第一拉杆,使载荷的传力路径由原来单纯靠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将力传至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改为同时靠所述支撑杆和所述第一拉杆传力,从而提高了所述支架组件的结构刚度以及模态频率,降低了结构应力,改善了耐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架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架组件,属于发动机尾气后处理

技术介绍
现有的支架组件通常包括连接两块挡板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用以安装于车身支架。然而,在车辆运行中,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受到的载荷较大,存在开裂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久性较好的支架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支架组件,其包括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间隔设置的第二挡板、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第一支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支架组件的同一侧,所述第一支架设有用以与车身支架相安装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架设有用以与所述车身支架相安装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支撑杆以及连接所述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拉杆,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支架组件的不同侧。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挡板具有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拉杆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在的平面呈锐角。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杆包括靠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耳板,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耳板,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耳板相固定,所述第一拉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二耳板相固定。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拉杆,所述第二拉杆与所述第一拉杆呈八字形。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挡板具有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拉杆与所述第二主体部所在的平面呈锐角。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杆包括靠近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三耳板,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四耳板,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通过第三螺栓与所述第三耳板相固定,所述第二拉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螺栓与所述第四耳板相固定。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为铸造支架。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架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支架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架组件用于尾气后处理封装中。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支撑杆以及连接所述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拉杆,使载荷的传力路径由原来单纯靠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将力传至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改为同时靠所述支撑杆和所述第一拉杆传力,从而提高了所述支架组件的结构刚度以及模态频率,降低了结构应力,改善了耐久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支架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后视图。图3是图1在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图1在再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支架组件100,其用于尾气后处理封装中,以支撑载体和/或混合管组件。所述支架组件100包括第一挡板1、与所述第一挡板1间隔设置的第二挡板2、连接所述第一挡板1和所述第二挡板2的第一支架3、连接所述第一挡板1和所述第二挡板2的第二支架4、连接所述第一挡板1和所述第二挡板2的支撑杆5、连接所述支撑杆5和所述第二支架2的第一拉杆6、以及连接所述支撑杆5和所述第二支架2的第二拉杆7。所述第一挡板1包括第一主体部11以及第一翻边部12。所述第一主体部11包括至少一个开孔111,以支撑所述载体和/或所述混合管组件。所述第二挡板2包括第二主体部21以及第二翻边部22。所述第二主体部21平行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1。所述第二主体部21包括至少一个开孔211,以支撑所述载体和/或所述混合管组件。所述第一支架3和所述第二支架4位于所述支架组件100的同一侧(例如左侧)。所述支撑杆5与所述第二支架4位于所述支架组件100的不同侧,例如所述支撑杆5位于底部,所述第二支架4位于左侧。所述第一支架3设有用以与车身支架相安装的第一安装孔31,所述第二支架4设有用以与所述车身支架相安装的第二安装孔4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3和所述第二支架4为铸造支架,以提高结构强度。所述第一支架3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支架4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挡板1和所述第二挡板2。所述支撑杆5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挡板1和所述第二挡板2。所述第二拉杆7与所述第一拉杆6呈八字形。所述第一拉杆6与所述第一主体部11所在的平面呈锐角。所述第二拉杆7与所述第二主体部21所在的平面呈锐角。所述支撑杆5包括靠近所述第一主体部11的第一耳板52,所述第二支架4包括第二耳板42,所述第一拉杆6的一端通过第一螺栓81与所述第一耳板52相固定,所述第一拉杆6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螺栓82与所述第二耳板42相固定。类似地,所述支撑杆5包括靠近所述第二主体部21的第三耳板53,所述第二支架4包括第四耳板43,所述第二拉杆7的一端通过第三螺栓83与所述第三耳板53相固定,所述第二拉杆7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螺栓84与所述第四耳板43相固定。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支撑杆5以及连接所述支撑杆5和所述第二支架4的第一拉杆6,使载荷的传力路径由原来单纯靠所述第一挡板1和所述第二挡板2将力传至所述第一支架3和所述第二支架4,改为同时靠所述支撑杆5、所述第一拉杆6和所述第二拉杆7传力,从而提高了所述支架组件100的结构刚度以及模态频率,降低了结构应力,改善了耐久性。另外,通过将所述第一拉杆6和所述第二拉杆7倾斜布置,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使得所述支架组件100的结构更为稳定,刚度更大,使载荷偏心的情况得以改善,降低了所述第一挡板1、所述第二挡板2、所述第一支架3以及所述第二支架4上的应力。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并非限制本专利技术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
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
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架组件,其包括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间隔设置的第二挡板、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第一支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支架组件的同一侧,所述第一支架设有用以与车身支架相安装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架设有用以与所述车身支架相安装的第二安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支撑杆以及连接所述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拉杆,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支架组件的不同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架组件,其包括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间隔设置的第二挡板、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第一支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支架组件的同一侧,所述第一支架设有用以与车身支架相安装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架设有用以与所述车身支架相安装的第二安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支撑杆以及连接所述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拉杆,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支架组件的不同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具有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拉杆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在的平面呈锐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包括靠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耳板,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耳板,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耳板相固定,所述第一拉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二耳板相固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大硕黄飞陈伟
申请(专利权)人:天纳克苏州排放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