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盘吸能系统以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38683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底盘吸能系统以及车辆,底盘吸能系统包括车身部分和沿车辆的Z向设置在车身部分的下方的副车架部分;车身部分包括相互连接的车身防撞梁和车身纵梁,车身防撞梁沿车辆的X向设置在车身纵梁的前方;副车架部分包括相互连接的副车架防撞梁和副车架纵梁,副车架防撞梁沿X向设置在副车架纵梁的前方;其中,车身防撞梁和副车架防撞梁相互对应设置以能够同时受到沿所述X向的正面碰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底盘吸能系统能够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同时满足安全性、可靠性、操控性以及噪声振动的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底盘吸能系统以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底盘
,具体地涉及一种底盘吸能系统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当前,对于车辆的底盘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高安全性、高可靠性、操控性以及噪声振动性能。然而以上每个性能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单纯满足其中某一个性能,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如果将这四个性能完全满足,则难以实现。在现有技术中,车辆的底盘难以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同时满足安全性、可靠性、操控性、噪声振动这四个方面的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底盘吸能系统,该底盘吸能系统能够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同时满足安全性、可靠性、操控性以及噪声振动的性能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底盘吸能系统,所述底盘吸能系统包括车身部分和沿车辆的Z向设置在所述车身部分的下方的副车架部分;所述车身部分包括相互连接的车身防撞梁和车身纵梁,所述车身防撞梁沿车辆的X向设置在所述车身纵梁的前方;所述副车架部分包括相互连接的副车架防撞梁和副车架纵梁,所述副车架防撞梁沿所述X向设置在所述副车架纵梁的前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盘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吸能系统包括车身部分和沿车辆的Z向设置在所述车身部分的下方的副车架部分;/n所述车身部分包括相互连接的车身防撞梁(100)和车身纵梁(200),所述车身防撞梁(100)沿车辆的X向设置在所述车身纵梁(200)的前方;/n所述副车架部分包括相互连接的副车架防撞梁(300)和副车架纵梁(400),所述副车架防撞梁(300)沿所述X向设置在所述副车架纵梁(400)的前方;/n其中,所述车身防撞梁(100)和所述副车架防撞梁(300)相互对应设置以能够同时受到沿所述X向的正面碰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盘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吸能系统包括车身部分和沿车辆的Z向设置在所述车身部分的下方的副车架部分;
所述车身部分包括相互连接的车身防撞梁(100)和车身纵梁(200),所述车身防撞梁(100)沿车辆的X向设置在所述车身纵梁(200)的前方;
所述副车架部分包括相互连接的副车架防撞梁(300)和副车架纵梁(400),所述副车架防撞梁(300)沿所述X向设置在所述副车架纵梁(400)的前方;
其中,所述车身防撞梁(100)和所述副车架防撞梁(300)相互对应设置以能够同时受到沿所述X向的正面碰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防撞梁(100)包括第一主梁(110)和第一纵向件(120),所述第一主梁(110)沿车辆的Y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纵向件(120)在所述第一主梁(110)和所述车身纵梁(200)之间提供连接;所述副车架防撞梁(300)包括第二主梁(310)和第二纵向件(320),所述第二主梁(310)沿所述Y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纵向件(320)在所述第二主梁(310)和所述副车架纵梁(400)之间提供连接;所述第一主梁(110)和所述第二主梁(310)相互对应设置以能够同时受到沿所述X向的正面碰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向件(120)沿所述Y向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第二纵向件(320)沿所述Y向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3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部分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副车架纵梁(400)的板状梁(500),所述副车架纵梁(400)位于所述板状梁(500)和所述副车架防撞梁(30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盘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部分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200)的车身底盘(700),所述车身纵梁(200)位于所述车身底盘(700)和所述车身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耀明徐波张英富丁伟东才长建封强刘刚杨绵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