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拆装的金属加工用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7767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拆装的金属加工用模具,包括底座和固定杆,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安装有支撑板,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安装有电机壳,所述电机壳的内部底端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转轴连接,所述转轴的顶端安装有转筒,所述转筒的内部安装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顶端依次贯穿支撑板上表面的通孔A与模具板底部上的通孔A与顶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金属加工用模具在进行铸模时对于模具的安装和拆卸步骤复杂繁琐且不便于脱模的问题,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还可以在铸模过程中对装置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增加了使用寿命,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拆装的金属加工用模具
本技术涉及金属加工
,具体为一种便于拆装的金属加工用模具。
技术介绍
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现有的金属加工用模具存在的缺陷是:1、现有的金属加工用模具在进行铸模时对于模具的安装和拆卸步骤复杂繁琐,不便于工作人员随时随地的使用;2、现有的金属加工用模具在铸模完成后不便于拿取铸模好的金属,通常需要将整个模具拆开拿出金属,不便脱模;3、现有的金属加工用模具在进行浇筑模板时会使装置承受一定的压力,从而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会导致装置的损坏,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拆装的金属加工用模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拆装的金属加工用模具,包括底座和固定杆,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安装有支撑板,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安装有电机壳,所述电机壳的内部底端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转轴连接,所述转轴的顶端安装有转筒,所述转筒的内部安装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顶端依次贯穿支撑板上表面的通孔A与模具板底部上的通孔A与顶板连接,所述通孔A分别位于支撑板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和模具板的底部中心位置,所述模具板安装在支撑板的上表面中心位置,所述模具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模具槽,所述顶板安装在模具槽的底部中心位置,所述模具板的两侧端面底部均设置有凹槽。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下表面两侧前后两端均安装有减震器,减震器的底端安装有底板,减震器的外壁上设置有弹簧A,弹簧A位于底座与底板之间。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与转筒内壁上的内螺纹螺纹啮合连接。优选的,所述凹槽的内部中心位置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的一侧表面中心位置设置有通孔B,通孔B的内部安装有固定杆。优选的,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安装有按钮,按钮位于凹槽的外侧,固定杆的外壁上设置有弹簧B,弹簧B位于按钮与固定板之间。优选的,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贯穿固定板上的通孔B与L型插块连接,L型插块的另一端贯穿凹槽底部上的通孔C安装在L型凹槽的内部,通孔C位于凹槽的内部底端一侧,L型凹槽位于支撑板的上表面两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凹槽、按钮、弹簧B、固定杆、固定板、通孔B、L型插块、L型凹槽和通孔C的配合设置,当需要安装模具时,向下轻轻用力按压模具板,从而使得模具板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模具板受到一个向下的力从而使得L型插块进行向左或向右的移动,从而使得固定杆拉动按钮压缩弹簧B,当L型插块插入L型凹槽时,弹簧B回弹从而使得L型插块插入L型凹槽,从而完成安装,当需要对模具板进行拆卸时,用力按下左右两侧的按钮,从而使得按钮压缩弹簧B推动固定杆向左或向右进行移动,从而使得L型插块向左或向右移动,再用力向上拔起模具板即可,从而方便了工作人员对模具板的安装和拆卸,便于工作人员随时使用。2、本技术通过电机、联轴器、转轴、转筒、螺纹杆和顶板的配合设置,当工作人员需要对金属进行铸模加工时,液体金属盛放在模具槽内,静置等待其冷却凝固,当金属凝固完成后,启动电机,电机的输出轴进行转动从而通过联轴器带动转轴进行转动,转轴进行转动从而使得转筒进行转动,转筒内壁上的内螺纹与螺纹杆外壁上的外螺纹螺纹啮合连接,从而使得螺纹杆向上移动,从而使得螺纹杆推动顶板将模具槽内的金属顶出,从而方便了工作人员对铸好的模具进行拆除,方便了工作人员的使用。3、本技术通过弹簧A、减震器和底板的配合设置,当需要对金属进行铸模加工时,工作人员向模具槽内加入液态金属,从而使得模具板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模具板受到一个向下的力从而使得支撑板通过支撑杆对底座施加一个向下的作用力,从而使得底座压缩弹簧A和减震器,弹簧A和减震器受力回弹,从而可以对一部分的力进行吸收,从而在进行铸模时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图1中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图。图中:1、底座;2、弹簧A;3、减震器;4、底板;5、电机壳;6、电机;7、联轴器;8、转轴;9、转筒;10、螺纹杆;11、外螺纹;12、支撑杆;13、支撑板;14、模具板;15、模具槽;16、顶板;17、通孔A;18、按钮;19、凹槽;20、弹簧B;21、固定杆;22、L型凹槽;23、固定板;24、通孔B;25、L型插块;26、通孔C。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便于拆装的金属加工用模具,包括底座1和固定杆21,底座1的下表面两侧前后两端均安装有减震器3,减震器3的底端安装有底板4,减震器3的外壁上设置有弹簧A2,弹簧A2位于底座1与底板4之间,底座1的上表面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支撑杆12,支撑杆12的顶端安装有支撑板13,底座1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安装有电机壳5,电机壳5的内部底端安装有电机6,电机6可采用AM80A2,电机6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7与转轴8连接,转轴8的顶端安装有转筒9,转筒9的内部安装有螺纹杆10,螺纹杆10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11,外螺纹11与转筒9内壁上的内螺纹螺纹啮合连接,螺纹杆10的顶端依次贯穿支撑板13上表面的通孔A17与模具板14底部上的通孔A17与顶板16连接,通孔A17分别位于支撑板13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和模具板1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拆装的金属加工用模具,包括底座(1)和固定杆(2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支撑杆(12),所述支撑杆(12)的顶端安装有支撑板(13),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安装有电机壳(5),所述电机壳(5)的内部底端安装有电机(6),所述电机(6)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7)与转轴(8)连接,所述转轴(8)的顶端安装有转筒(9),所述转筒(9)的内部安装有螺纹杆(10),所述螺纹杆(10)的顶端依次贯穿支撑板(13)上表面的通孔A(17)与模具板(14)底部上的通孔A(17)与顶板(16)连接,所述通孔A(17)分别位于支撑板(13)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和模具板(14)的底部中心位置,所述模具板(14)安装在支撑板(13)的上表面中心位置,所述模具板(14)的上表面设置有模具槽(15),所述顶板(16)安装在模具槽(15)的底部中心位置,所述模具板(14)的两侧端面底部均设置有凹槽(1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拆装的金属加工用模具,包括底座(1)和固定杆(2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支撑杆(12),所述支撑杆(12)的顶端安装有支撑板(13),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安装有电机壳(5),所述电机壳(5)的内部底端安装有电机(6),所述电机(6)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7)与转轴(8)连接,所述转轴(8)的顶端安装有转筒(9),所述转筒(9)的内部安装有螺纹杆(10),所述螺纹杆(10)的顶端依次贯穿支撑板(13)上表面的通孔A(17)与模具板(14)底部上的通孔A(17)与顶板(16)连接,所述通孔A(17)分别位于支撑板(13)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和模具板(14)的底部中心位置,所述模具板(14)安装在支撑板(13)的上表面中心位置,所述模具板(14)的上表面设置有模具槽(15),所述顶板(16)安装在模具槽(15)的底部中心位置,所述模具板(14)的两侧端面底部均设置有凹槽(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拆装的金属加工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下表面两侧前后两端均安装有减震器(3),减震器(3)的底端安装有底板(4),减震器(3)的外壁上设置有弹簧A(2),弹簧A(2)位于底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金叶兴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创源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