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温自定位棒材热轧运输辊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7522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金属压力加工领域,具体是一种可控温自定位棒材热轧运输辊道,包括进水管、进水箱、水箱密封圈、固定端轴承座、V型辊道、出水箱、排水管、传动轴承座、冷却管路、排水孔和底座。进水箱和固定端轴承座安装于辊道非传动端,并固定在底座上,进水箱上安装有进水管,进水箱与辊道端密封装配。辊道面呈内陷。出水箱和传动端轴承座安装于辊道传动端,并固定在底座上,出水箱上安装有排水管,辊道传动端上设有排水孔,排水孔密闭于出水箱内。由于辊道面存在倾斜角度,棒材在运输过程中自动对中于辊道面中心区域,即避免了棒材碰触辊道两侧,又降低了对辊道面的不均匀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温自定位棒材热轧运输辊道
本专利技术涉及金属压力加工领域,具体是一种热轧棒材生产线的纵向输送装置,更具体的说是棒材在轧制过程的运输辊道装置。
技术介绍
辊道是轧钢生产线纵向运送轧件的主要设备,轧件进出加热炉,经过各架轧机轧制后输送到后部收集精整等工序,均是由辊道来完成的,辊道长度贯穿整个轧制生产线,因此,辊道设备重量较大,约占轧钢设备的40%。由于其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辊道的耐磨性、抗冲击性、使用寿命等质量好坏有重要的影响意义。目前,冶金行业中使用的辊道一种是实辊,一种是空芯辊,其采用的冷却方式大多是空冷,辊道易于磨损损坏和断裂,尤其是高温作业区的辊道同时受到高温、载荷冲击等,作业工况恶劣,辊道更易于损坏,引起停机停产等不应有的损失,并且磨损严重的辊道面容易导致棒材表面划伤、压痕等质量问题。因此,对辊道进行适应性改进,提高其耐磨性和延长使用寿命尤为必要。中国技术专利CN206794384U公开了一种运输辊道装置,包括辊子、带座轴承、第一连接螺栓组件、底座、联轴器、驱动电机、第二连接螺栓组件。辊子由辊环、辊轴、隔板、辊身组成,辊环焊接在辊身两侧,辊身通过隔板支撑在辊轴上,隔板上下分别与辊轴与辊身焊接固定。但该专利由于辊道面为平面形状,其冷却方式为风冷,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损坏,当磨损严重时辊道面容易导致棒材表面划伤、压痕等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温自定位棒材热轧运输辊道,本专利技术运输辊道的辊面呈内陷的弧形,由于辊子各点线速度不同,迫使轧件向辊子中间移动,起对中导向作用,使棒材在运输过程中自动移动于辊道面中心区域,即避免了棒材碰触辊道两侧,又降低了对辊道面的不均匀磨损。辊道轴中心设有水流通道,可通过调整水流量大小对辊道进行降温,降低辊道磨损、提高其抗热变形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控温自定位棒材热轧运输辊道,所述运输辊道包括进水管、进水箱、固定端轴承座、辊道、辊道轴、冷却管路、出水箱密封圈、出水箱、排水孔、传动端轴承座、排水管、固定端底座、传动端底座、进水箱密封圈;进水箱和固定端轴承座设置在固定端底座上,出水箱和传动端轴承座设置在传动端底座上;所述辊道的表面为呈凹陷的弧形面,辊道轴穿设辊道的中心,辊道轴的内部设有冷却管路;辊道轴的一端穿过固定端轴承座,并与进水箱的连接,冷却管道与进水箱的内部连通,辊道轴与进水箱之间设置进水箱密封圈,进水箱上还设置进水管;辊道轴的另一端穿过出水箱并固定在传动端轴承座上,出水箱与辊道轴之间设置出水箱密封圈,冷却管道设置若干排水孔,排水孔连通冷却管道与出水箱内部;出水箱上还设置排水管。优选地,所述冷却管道在辊道轴内部呈梭形。优选地,所述排水孔在辊道轴上沿圆周均匀布置。本专利技术的辊道的表面为呈凹陷的弧形面,也可为V型面。倾斜角度可以根据棒材的大小进行调整,比如5-45°等。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控温自定位棒材热轧运输辊道装置,包括进水管、进水箱、水箱密封圈、固定端轴承座、辊道、出水箱、排水管、传动轴承座、冷却管路、排水孔、底座。进水箱和固定端轴承座安装于辊道非传动端,并固定在底座上,进水箱上安装有进水管,进水箱与辊道端密封装配。辊道面设计为向内凹陷。出水箱和传动端轴承座安装于辊道传动端,并固定在底座上,出水箱上安装有排水管,V型辊道传动端上设有排水孔,排水孔密闭于出水箱内。带压力水流经过辊道后,由排水孔流入出水箱,最后经排水管流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将辊道面设计为存在倾斜角度,棒材在运输过程中自动对中于辊道面中心区域,即避免了棒材碰触辊道两侧,又降低了对辊道面的不均匀磨损。同时采用轴内冷却水冷却的方法,降低辊道面以及棒材的温度,延长辊道面的使用寿命,减少磨损,提高棒材的成品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棒材热轧运输辊道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进水管;2-进水箱;3-固定端轴承座;4-辊道;5-辊道轴;6-冷却管路;7-出水箱密封圈;8-出水箱;9-排水孔;10-传动端轴承座;11-排水管;12-固定端底座;13-传动端底座;14-进水箱密封圈;15-棒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以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可控温自定位棒材热轧运输辊道,所述运输辊道包括进水管1、进水箱2、固定端轴承座3、辊道4、辊道轴5、冷却管路6、出水箱密封圈7、出水箱8、排水孔9、传动端轴承座10、排水管11、固定端底座12、传动端底座13、进水箱密封圈14;进水箱2和固定端轴承座3设置在固定端底座12上,出水箱8和传动端轴承座10设置在传动端底座13上;所述辊道4的表面为呈凹陷的弧形面,辊道轴5穿设辊道4的中心,辊道轴5的内部设有冷却管路6;辊道轴5的一端穿过固定端轴承座3,并与进水箱2的连接,冷却管道6与进水箱2的内部连通,辊道轴5与进水箱2之间设置进水箱密封圈14,进水箱2上还设置进水管1;辊道轴5的另一端穿过出水箱8并固定在传动端轴承座10上,出水箱8与辊道轴5之间设置出水箱密封圈7,冷却管道6设置若干排水孔9,排水孔9连通冷却管道6与出水箱8内部;出水箱8上还设置排水管11。所述冷却管道6在辊道轴5内部呈梭形,所述排水孔9在辊道轴5上沿圆周均匀布置,优选呈90°布置。本专利技术进水箱2和固定端轴承座3安装在底座12上,进水管1安装在进水箱2上,可通带压力水流。进水箱2和辊道4端部通过水箱密封圈14密闭连接,辊道4内部设有冷却管路6,出水箱8和传动端轴承座10安装于底座13上,出水箱8设有排水管11,辊道4的传动端设有排水孔9,排水孔9区域通过出水箱密封圈7密闭于出水箱8内。带压力水流经进水管1流入进水箱2,通过辊道内部冷却管路6和排水孔9流出到出水箱8,然后经排水管11流出,同时带走热量和水汽,起到对辊道降温的作用,流入水量可根据辊道受热强度进行水流量大小的适应性调整。本专利技术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均可采用本领域的常规技术知识。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控温自定位棒材热轧运输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辊道包括进水管(1)、进水箱(2)、固定端轴承座(3)、辊道(4)、辊道轴(5)、冷却管路(6)、出水箱密封圈(7)、出水箱(8)、排水孔(9)、传动端轴承座(10)、排水管(11)、固定端底座(12)、传动端底座(13)、进水箱密封圈(14);/n进水箱(2)和固定端轴承座(3)设置在固定端底座(12)上,出水箱(8)和传动端轴承座(10)设置在传动端底座(13)上;/n所述辊道(4)的表面为呈凹陷的弧形面,辊道轴(5)穿设辊道(4)的中心,辊道轴(5)的内部设有冷却管路(6);辊道轴(5)的一端穿过固定端轴承座(3),并与进水箱(2)的连接,冷却管道(6)与进水箱(2)的内部连通,辊道轴(5)与进水箱(2)之间设置进水箱密封圈(14),进水箱(2)上还设置进水管(1);/n辊道轴(5)的另一端穿过出水箱(8)并固定在传动端轴承座(10)上,出水箱(8)与辊道轴(5)之间设置出水箱密封圈(7),冷却管道(6)设置若干排水孔(9),排水孔(9)连通冷却管道(6)与出水箱(8)内部;出水箱(8)上还设置排水管(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温自定位棒材热轧运输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辊道包括进水管(1)、进水箱(2)、固定端轴承座(3)、辊道(4)、辊道轴(5)、冷却管路(6)、出水箱密封圈(7)、出水箱(8)、排水孔(9)、传动端轴承座(10)、排水管(11)、固定端底座(12)、传动端底座(13)、进水箱密封圈(14);
进水箱(2)和固定端轴承座(3)设置在固定端底座(12)上,出水箱(8)和传动端轴承座(10)设置在传动端底座(13)上;
所述辊道(4)的表面为呈凹陷的弧形面,辊道轴(5)穿设辊道(4)的中心,辊道轴(5)的内部设有冷却管路(6);辊道轴(5)的一端穿过固定端轴承座(3),并与进水箱(2)的连接,冷却管道(6)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宗斌梁娜陈良李浩秋许京铭尹崇丽马丙涛石军强王允郭磊李毅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