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氨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7236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氨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多级氨尾气吸收装置;位于首级所述氨尾气吸收装置中的循环吸收液管通过支管连接至结晶槽;所述结晶槽的出液口通过管道连接至离心机的进液口,离心机的出液口通过管道连接至离心液贮槽,且离心液贮槽通过管道连接至结晶槽;所述离心机的固体出料口连接至干燥机;所述吸收液贮槽上均连接有磷酸管道,磷酸管道与磷酸源连接;多级所述氨尾气吸收装置中位于后一级氨尾气吸收装置中的吸收液贮槽均通过管道连接至上一级氨尾气吸收装置中的吸收液贮槽。该装置可以提高氨去除率,同时对氨气进行充分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氨尾气回收利用装置
本技术涉及化工
,特别涉及一种氨尾气回收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料、毛纺、印染等行业。在氨气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含氨尾气的排放。当前,各行业处理含氨尾气的方法多通过稀酸或水吸收后再进行进一步处理。尾气吸收液的处理方式多为委托处置,从而造成了生产原料的浪费。同时,现有技术中对于氨的吸收处理,氨去除率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氨尾气回收利用装置,提高氨去除率,同时对氨气进行充分回收利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氨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多级氨尾气吸收装置;单级所述氨尾气吸收装置包括吸收塔、吸收液贮槽、循环吸收液管以及循环吸收液泵,所述吸收塔底部的出液口连接至吸收液贮槽,吸收液贮槽通过循环吸收液管连接至吸收塔的上部,在循环吸收液管上设有循环吸收液泵;多级所述氨尾气吸收装置中位于上一级氨尾气吸收装置中的吸收塔的顶部均通过尾气管道连接至下一级氨尾气吸收装置中的吸收塔的底部;位于首级所述氨尾气吸收装置中的循环吸收液管通过支管连接至结晶槽;所述结晶槽的出液口通过管道连接至离心机的进液口,离心机的出液口通过管道连接至离心液贮槽,且离心液贮槽通过管道连接至结晶槽;所述离心机的固体出料口连接至干燥机;所述吸收液贮槽上均连接有磷酸管道,磷酸管道与磷酸源连接;多级所述氨尾气吸收装置中位于后一级氨尾气吸收装置中的吸收液贮槽均通过管道连接至上一级氨尾气吸收装置中的吸收液贮槽。进一步的,所述氨尾气吸收装置1设置有至少3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处理后的氨尾气,相较于水吸收法氨去除率仅为95%,本技术中氨去除率可达99.9%,有效的提高了氨尾气的去除率。同时,本技术在有效处理氨尾气的同时,通过引入稀磷酸对其吸收,吸收液经过结晶、离心、干燥后,回收获得了磷酸铵盐产品,从而实现了对氨尾气的充分回收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氨尾气吸收装置,2-尾气管道,3-结晶槽,4-离心机,5-离心液贮槽,6-干燥机,10-吸收塔,11-吸收液贮槽,12-循环吸收液管,13-循环吸收液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所示,一种氨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包括3级氨尾气吸收装置1,分别为第1级氨尾气吸收装置、第2级氨尾气吸收装置以及第3级氨尾气吸收装置;单级所述氨尾气吸收装置1包括吸收塔10、吸收液贮槽11、循环吸收液管12以及循环吸收液泵13,所述吸收塔10底部的出液口连接至吸收液贮槽11,吸收液贮槽11通过循环吸收液管12连接至吸收塔10的上部,在循环吸收液管12上设有循环吸收液泵13;其中,第1级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的吸收塔10的顶部通过尾气管道2连接至第2级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的吸收塔10的底部;第2级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的吸收塔10通过尾气管道2连接至第3级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的吸收塔10的底部;第1级所述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的循环吸收液管12通过支管连接至结晶槽3;所述结晶槽3的出液口通过管道连接至离心机4的进液口,离心机4的出液口通过管道连接至离心液贮槽5,且离心液贮槽5通过管道连接至结晶槽3;所述离心机4的固体出料口连接至干燥机6;所述吸收液贮槽11上均连接有磷酸管道,磷酸管道与磷酸源连接;上述3级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位于后一级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的吸收液贮槽11均通过管道连接至上一级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的吸收液贮槽1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氨尾气吸收装置的级数不局限于仅仅设计为3级,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例如氨尾气中氨的浓度大小以及吸收液的循环速率)将其设置为4级、5级或者是6级不等,本技术并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能够理解。此外,本技术中涉及到的吸收塔10、结晶槽3、干燥机6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明白。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在3级吸收液贮槽中均注入浓度为10%-40%的稀磷酸吸收液,通过控温设施将吸收塔10和吸收液贮槽11温度控制在60-90℃,然后开启吸收液循环泵13,开启尾气送风风机,将尾气依次通过3级氨尾气吸收装置进行氨尾气吸收。待第1级吸收液贮槽11出现沉淀时,将第1级吸收液贮槽11中吸收液打入结晶槽3,并将后两级吸收液贮槽11中液体依次前移,再在第3级吸收液贮槽中补充新的吸收液。对于结晶槽3中的吸收液,开启冷却水并启动搅拌电机,使其冷却,待冷却至接近常温时,将其送入离心机4;通过离心机4对其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后的固体进入干燥机6中,液体进入离心液贮槽5,并将离心液打入结晶槽3。进入干燥机6的固体经干燥后即为回收的磷酸铵盐原料,经检测后可作为原料投入其他产品的生产。本技术处理后的氨尾气,相较于水吸收法氨去除率仅为95%,本技术中氨去除率可达99.9%,有效的提高了氨尾气的去除率。同时,本技术在有效处理氨尾气的同时,通过引入稀磷酸对其吸收,吸收液经过结晶、离心、干燥后,回收获得了磷酸铵盐产品,从而实现了对氨尾气的充分回收利用。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氨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级氨尾气吸收装置(1);单级所述氨尾气吸收装置(1)包括吸收塔(10)、吸收液贮槽(11)、循环吸收液管(12)以及循环吸收液泵(13),所述吸收塔(10)底部的出液口连接至吸收液贮槽(11),吸收液贮槽(11)通过循环吸收液管(12)连接至吸收塔(10)的上部,在循环吸收液管(12)上设有循环吸收液泵(13);多级所述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位于上一级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的吸收塔(10)的顶部均通过尾气管道(2)连接至下一级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的吸收塔(10)的底部;位于首级所述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的循环吸收液管(12)通过支管连接至结晶槽(3);所述结晶槽(3)的出液口通过管道连接至离心机(4)的进液口,离心机(4)的出液口通过管道连接至离心液贮槽(5),且离心液贮槽(5)通过管道连接至结晶槽(3);所述离心机(4)的固体出料口连接至干燥机(6);所述吸收液贮槽(11)上均连接有磷酸管道,磷酸管道与磷酸源连接;多级所述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位于后一级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的吸收液贮槽(11)均通过管道连接至上一级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的吸收液贮槽(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氨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级氨尾气吸收装置(1);单级所述氨尾气吸收装置(1)包括吸收塔(10)、吸收液贮槽(11)、循环吸收液管(12)以及循环吸收液泵(13),所述吸收塔(10)底部的出液口连接至吸收液贮槽(11),吸收液贮槽(11)通过循环吸收液管(12)连接至吸收塔(10)的上部,在循环吸收液管(12)上设有循环吸收液泵(13);多级所述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位于上一级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的吸收塔(10)的顶部均通过尾气管道(2)连接至下一级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的吸收塔(10)的底部;位于首级所述氨尾气吸收装置(1)中的循环吸收液管(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桑守强黄跃川陈建江吴志峰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天耀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