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抗菌水凝胶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7235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抗菌水凝胶及其应用,所述智能抗菌水凝胶包括抗菌活性成分、1.5~2.5wt%环糊精、3~5wt%聚丙烯酸、3~5wt%琼脂、适量pH调节剂和余量的去离子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智能抗菌水凝胶具有温度敏感性,能够依据创伤部位的温度变化自动调整抗菌成分的释放速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智能抗菌水凝胶用途广泛,可用作促进急慢性创伤(特别是烧伤、大面积慢性创面)的皮肤创伤修复敷料,在皮肤原位再生修复及体外皮肤组织工程构建领域也有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抗菌水凝胶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皮肤浅表损伤快速修复的智能抗菌水凝胶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多年来,日常生活中突发性事故的急救治疗、医生对病人手术过程中的创伤止血、战争中受伤战士的救护止血手段大都是通过物理的压迫,如使用绷带、纱布、橡胶条等,但效果有限。在临床医学,在救治阶梯全链条的包扎止血需求,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中的创面急性剧烈出血,由于突发出血环境的湿态多样性和动态复杂性,目前市售止血产品均不能达到快速有效止血同时可以抗菌的作用,极易发生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目前市场上的止血材料主要包括“胶原蛋白类、氧化再生纤维素类、藻酸盐类、沸石类和壳聚糖类”等。目前,在创伤的护理过程中,医用敷料已经获得了大面积的应用,具有可以有效的隔离伤口、隔离病原体、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并且医用敷料的使用简单,粘贴于伤口上即可目前商用医用粘合剂一般通过喷涂、按压等方式封闭伤口达到止血目的,不具备内源性止血的功能,都存在诸多不足。沸石适用范围受限,不易用于伤口朝下的部位,而且血流冲走颗粒导致止血效果降低。更严重的是,沸石在吸收水分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最高温度可达到44℃,导致受伤组织出现较为严重的热损伤和灼伤;纤维蛋白粘合剂,其存在价格昂贵、制备时间长、携带病毒感染等风险,如在腹腔内使用极易导致严重的组织粘连,难以清除,副作用大等;α-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胶对粘合组织的表面要求较高,伤口表面需要保持干燥、洁净且不存在血液/消化液等,使得其实际应用中存在有极大约束,如操作繁琐、耗时长等。同时,市售止血材料降解时会释放甲醛和氰等有毒物质,无法与抗生素软膏或凡士林纱布同时使用。否则会在机体组织内引起炎症反应,甚至延缓伤口愈合。浸入高岭土的非针织纱布,其存在不具生物可降解性,必须在手术前从伤口移除等问题。水凝胶是一种具有三维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网络,能在水中溶胀并保持大量水分而又不溶解。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药物释放系统、仿生材料、酶的固定化、组织工程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环境敏感性水凝胶,能够对外界环境中诸如物理或化学的微小变化做出响应,产生相应的结构或理化性质方面的变化。其中因为温度的改变不仅容易控制而且体内外都适用,温敏性水凝胶受到了广泛研究。材料的热力学可逆性使材料在常温下流动性增强,利于注射,而皮肤温度使材料固化,其定型性和可塑性增强。因此温敏性可注射的水凝胶材料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目前尽管有不同种类的温敏可注射水凝胶被开发,比如嵌段聚合物PEO-PPO-PEO,又称Pluronics,但存在所需固含量较高,力学强度以及稳定性欠佳等问题。中国专利CN108484797B公开了一种温度敏感水凝胶,由上述的烷氧醚树枝化壳聚糖构筑,其特征在于使用不同接枝率的烷氧醚树枝化壳聚糖,通过不同的成胶方式,皆可获得水凝胶,该水凝胶表观上为透明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通过改变温度,在25℃-60℃范围内加热,凝胶的力学性能会有所增强,同时其体积有所收缩。中国专利申请CN106310347A公开了一种温度敏感型皮肤创伤敷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所述温度敏感型复合水凝胶中的组分及质量分数如下:海藻酸盐:0.5~2%;琼脂和/或琼脂糖:0.5~2%;水:剩余部分。该温度敏感型皮肤创伤敷料的组分中的琼脂和/或琼脂糖可以用于调节敷料的温度敏感特性,具体表现在溶解温度及在体温附近形成稳定水凝胶所需的时间。组分中的海藻酸盐可以用于调节本专利技术的力学性能,有利于适应不同创伤部位的需求。虽然现有技术已经有不同的温度敏感性凝胶伤口敷料,但上述温度敏感性凝胶主要是指在体温附近形成凝胶。本领域仍需要研发出一种智能抗菌水凝胶,通过精确调整组分含量,使其在正常体温时缓慢释放抗菌活性成分,而在伤口温度升高(例如超过37.5℃)的情况下,快速释放抗菌活性成分。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抗菌水凝胶,通过精确调整组分含量,使其在正常体温时缓慢释放抗菌活性成分,而在伤口温度升高(例如超过37.5℃)的情况下,快速释放抗菌活性成分。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拟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涉及一种智能抗菌水凝胶,其包括抗菌活性成分、1.5~2.5wt%环糊精、3~5wt%聚丙烯酸、3~5wt%琼脂、适量pH调节剂和余量的去离子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抗菌水凝胶为薄膜。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水凝胶设置为薄膜形态,可以直接用于创伤部位的敷料。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抗菌水凝胶的pH为6.5~7.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抗菌活性成分为莫匹罗星,所述莫匹罗星的量为1.5~2.5wt%。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抗菌水凝胶在37.5℃时抗菌活性成分的释放率显著变化。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还涉及上述智能抗菌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步骤如下:1、在配制罐中加入配制总量40~60%的去离子水,加入环糊精,搅拌均匀之后加入莫匹罗星,搅拌10~20min;2、将聚丙烯酸溶解于剩余的去离子水中,加入琼脂,加热到45~60℃,搅拌15~20min后;3、将步骤1与步骤2所得的分散体混合,在45~60℃条件下搅拌均匀,调节pH,将其置于底面为平面的容器中,室温下冷却得到凝胶薄膜。本专利技术另一方还涉及上述智能抗菌水凝胶的应用,其应用于皮肤浅表损伤的快速修复。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智能抗菌水凝胶具有温度敏感性,能够依据创伤部位的温度变化自动调整抗菌成分的释放速率。本专利技术的智能抗菌水凝胶用途广泛,可用作促进急慢性创伤(特别是烧伤、大面积慢性创面)的皮肤创伤修复敷料,在皮肤原位再生修复及体外皮肤组织工程构建领域也有应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凝胶薄膜在37.5℃左右具有温度敏感性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无特殊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试剂均为市售产品,均可以通过商业渠道购买获得。实施例1:一种智能抗菌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其配方如下:莫匹罗星1g环糊精1g聚丙烯酸2g琼脂2gpH调节剂适量去离子水50g其制备步骤如下:1、在配制罐中加入配制总量一半的去离子水,加入环糊精,搅拌均匀之后加入莫匹罗星,搅拌10~20min;2、将聚丙烯酸溶解于剩余的去离子水中,加入琼脂,加热到50℃,搅拌15~20min后;3、将步骤1与步骤2所得的分散体混合,在50℃条件下搅拌均匀,调节pH至7.0,将其置于培养皿中,室温下冷却得到厚度为1mm的凝胶薄膜。实施例2:与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抗菌水凝胶,其包括抗菌活性成分、1.5~2.5wt%环糊精、3~5wt%聚丙烯酸、3~5wt%琼脂、适量pH调节剂和余量的去离子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抗菌水凝胶,其包括抗菌活性成分、1.5~2.5wt%环糊精、3~5wt%聚丙烯酸、3~5wt%琼脂、适量pH调节剂和余量的去离子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抗菌水凝胶,所述智能抗菌水凝胶为薄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抗菌水凝胶,所述智能抗菌水凝胶的pH为6.5~7.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抗菌水凝胶,所述抗菌活性成分为莫匹罗星,所述莫匹罗星的量为1.5~2.5wt%。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抗菌水凝胶,所述智能抗菌水凝胶在37.5℃时抗菌活性成分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健李鹏孔晓霞厦卫东张汉波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医科大学慈溪生物医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