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加热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4538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加热容器,包括外盒体、内盒体和盒盖,外盒体为上侧开口且下侧封闭的中空结构体,并在外盒体的内腔中放置有发热包,内盒体自由搭置于外盒体的内腔中,且内盒体还位于发热包的上方,内盒体的外侧立壁与外盒体的内侧立壁之间还形成有供蒸汽流动的空隙通道A,盒盖盖设于外盒体的上开口侧上,并在盒盖上还设置有排气孔;内盒体具有多个用以盛装食物并相互连接成一体的盒腔,且每相邻两个盒腔的外侧立壁之间各形成有供蒸汽流动的空隙通道B。该自加热容器的结构简单、新颖、合理,既能最大程度的提升热能效率和利用率,又增加了食品容器的适用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加热容器
本技术涉及自热容器
,具体提供一种既能最大程度提升热能效率和利用率、又增加了食品容器适用领域的自加热容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自加热容器内盒多为不分格设计,但不分格设计只可实现主食或单个菜品的单独加热或两者混合加热,从而不被一些不喜将菜品直接加到主食上的消费者接受。另外,现有的自加热容器多仅在内盒体外侧立壁与外盒体内侧立壁之间设计有供蒸汽流动的空隙通道,这就导致内盒体四周受热快,而其中部位置受热慢,即内盒体受热不均,需要较长加热时间才能完成食物完全加热,不够高效。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加热容器,其结构简单、新颖、合理,既能最大程度的提升热能效率和利用率,又增加了食品容器的适用领域。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加热容器,包括外盒体、内盒体和盒盖,所述外盒体为上侧开口且下侧封闭的中空结构体,并在所述外盒体的内腔中放置有发热包,所述内盒体自由搭置于所述外盒体的内腔中,且所述内盒体还位于所述发热包的上方,所述内盒体的外侧立壁与所述外盒体的内侧立壁之间还形成有供蒸汽流动的空隙通道A,所述盒盖盖设于所述外盒体的上开口侧上,并在所述盒盖上还设置有排气孔;所述内盒体具有多个用以盛装食物并相互连接成一体的盒腔,且每相邻两个所述盒腔的外侧立壁之间各形成有供蒸汽流动的空隙通道B。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盒腔为三个。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多个所述盒腔均为空腔槽体结构,并在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盒腔顶侧之间各分别一体连接有一连接部,即: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盒腔通过一所述连接部一体连接成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盒体通过注塑成型工艺或者吸塑成型工艺制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盒腔的外侧立壁与所述外盒体的内侧立壁之间各形成有所述空隙通道A。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每一所述盒腔的侧立壁上各分别贯穿开设有多个通孔,并在部分或者全部所述通孔中各密封设置有一由透气且不透水材质制成的防水透气膜。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外盒体的内侧立壁上设置有注水线,其中有部分所述通孔均位于所述注水线的下方,余下的所述通孔均位于所述注水线的上方;相应的,在位于所述注水线下方的每一所述通孔中各密封设置有所述防水透气膜,在位于所述注水线上方的每一所述通孔中亦各密封设置有所述防水透气膜、或者不设置有所述防水透气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①本技术通过将所述内盒体设计为多个盒腔,可实现主食与多种菜品分开放置并加热,这样在实现菜品多样化的同时,还可以避免菜品里面的汤汁进入主食内、影响主食的口感,以及还可保证菜品之间风味不受影响,很好的满足了部分消费者不喜欢将主食和菜品混合的需求,即增加了食品容器的适用领域。②本技术在保持每一所述盒腔的外侧立壁与所述外盒体的内侧立壁之间各形成有所述空隙通道A的基础上,还在每相邻两个所述盒腔的外侧立壁之间各形成有所述空隙通道B,这样当往所述外盒体内腔中注水、并与发热包反应产生热能时,蒸汽不再仅仅是从所述空隙通道A中经过(即从所述内盒体周缘经过),更多的还会从所述空隙通道B中经过(即从所述内盒体中部经过),这样便增加了蒸汽与食物的接触面积,使得热能传递更快、更均匀,最大程度的提升了热能效率和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自加热容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外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内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盒盖的结构示意图。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1—外盒体;10—台阶部;2—内盒体;20—盒腔;21—连接部;22—通孔;23—搭边段;3—盒盖;30—排气孔;31—基板;32—环体状插接部;4—空隙通道A;5—空隙通道B。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借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A”、“B”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附图1所示,其为本技术所述自加热容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所述自加热容器包括外盒体1、内盒体2和盒盖3,所述外盒体1为上侧开口且下侧封闭的中空结构体,并在所述外盒体1的内腔中放置有发热包,所述内盒体2自由搭置于所述外盒体1的内腔中,且所述内盒体2还位于所述发热包的上方,所述内盒体2的外侧立壁与所述外盒体1的内侧立壁之间还形成有供蒸汽流动的空隙通道A4,所述盒盖3盖设于所述外盒体1的上开口侧上,并在所述盒盖3上还设置有排气孔30;特别的,所述内盒体2具有多个用以盛装食物并相互连接成一体的盒腔20,且每相邻两个所述盒腔20的外侧立壁之间各形成有供蒸汽流动的空隙通道B5。一方面,通过将盒腔设计为多个,可实现主食与多种菜品分开放置并加热,这样在实现菜品多样化的同时,还可以避免菜品里面的汤汁进入主食内、影响主食的口感,以及还可保证菜品之间风味不受影响,很好的满足了部分消费者不喜欢将主食和菜品混合的需求,即增加了食品容器的适用领域;另一方面,当往所述外盒体内腔中注水、并与发热包反应产生热能时,蒸汽不再仅仅是从所述空隙通道A中经过(即从所述内盒体周缘经过),更多的还会从所述空隙通道B中经过(即从所述内盒体中部经过),这样便增加了蒸汽与食物的接触面积,使得热能传递更快、更均匀,最大程度的提升了热能效率和利用率。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盒腔20为三个。另外,根据设计需求,所述盒腔的数量并不拘限于三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优选的,多个所述盒腔20均为空腔槽体结构,并在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盒腔20顶侧之间各分别一体连接有一连接部21,即: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盒腔20通过一所述连接部21一体连接成型(具体可参阅附图3所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内盒体2通过注塑成型工艺或者吸塑成型工艺制成;当然在实际生产时,也不局限于上述两种成型工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每一所述盒腔20的外侧立壁与所述外盒体1的内侧立壁之间各形成有所述空隙通道A4。还在每一所述盒腔20的侧立壁上各分别贯穿开设有多个通孔22(可参阅附图3所示),并在部分或者全部所述通孔22中各密封设置有一由透气且不透水材质制成的防水透气膜。借由所述通孔及所述防水透气膜,可使得蒸汽进入所述盒腔内与食物充分接触,从而能进一步提升热能传递的速率、实现快速加热,以及进一步提高热能利用率,减少热能损失。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外盒体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加热容器,包括外盒体(1)、内盒体(2)和盒盖(3),所述外盒体(1)为上侧开口且下侧封闭的中空结构体,并在所述外盒体(1)的内腔中放置有发热包,所述内盒体(2)自由搭置于所述外盒体(1)的内腔中,且所述内盒体(2)还位于所述发热包的上方,所述内盒体(2)的外侧立壁与所述外盒体(1)的内侧立壁之间还形成有供蒸汽流动的空隙通道A(4),所述盒盖(3)盖设于所述外盒体(1)的上开口侧上,并在所述盒盖(3)上还设置有排气孔(3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盒体(2)具有多个用以盛装食物并相互连接成一体的盒腔(20),且每相邻两个所述盒腔(20)的外侧立壁之间各形成有供蒸汽流动的空隙通道B(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加热容器,包括外盒体(1)、内盒体(2)和盒盖(3),所述外盒体(1)为上侧开口且下侧封闭的中空结构体,并在所述外盒体(1)的内腔中放置有发热包,所述内盒体(2)自由搭置于所述外盒体(1)的内腔中,且所述内盒体(2)还位于所述发热包的上方,所述内盒体(2)的外侧立壁与所述外盒体(1)的内侧立壁之间还形成有供蒸汽流动的空隙通道A(4),所述盒盖(3)盖设于所述外盒体(1)的上开口侧上,并在所述盒盖(3)上还设置有排气孔(3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盒体(2)具有多个用以盛装食物并相互连接成一体的盒腔(20),且每相邻两个所述盒腔(20)的外侧立壁之间各形成有供蒸汽流动的空隙通道B(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盒腔(20)为三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盒腔(20)均为空腔槽体结构,并在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盒腔(20)顶侧之间各分别一体连接有一连接部(2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青李飞乐周杰峰
申请(专利权)人: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昆山研究开发中心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