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333811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7:51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基底,所述基底内具有源漏区;在所述基底上形成层间介质层;在所述层间介质层中形成位于源漏区上的接触孔,所述接触孔的底部暴露出源漏区的表面;采用选择性原子层沉积工艺在所述接触孔的底部形成金属硅化物层;形成所述金属硅化物层之后在所述接触孔内形成导电插塞。上述的方案,可以提高所形成的半导体器件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
,具体地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的平面的场效应晶体管对沟道电流的控制能力较弱,随之产生了一种新的互补式金氧半导体晶体管—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ield-EffectTransistor,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是新型的多栅器件,其一般包括凸出于基底表面的鳍部,横跨所述鳍部的栅极,以及位于栅极两侧的鳍部内的源漏掺杂区。现有工艺所形成的半导体器件的性能仍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半导体器件的性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基底,所述基底内具有源漏区;在所述基底上形成层间介质层;在所述层间介质层中形成位于源漏区上的接触孔,所述接触孔的底部暴露出源漏区的表面;采用选择性原子层沉积工艺在所述接触孔的底部形成金属硅化物层;形成所述金属硅化物层之后,在所述接触孔的侧壁形成扩散阻挡层,所述扩散阻挡层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提供基底,所述基底内具有源漏区;/n在所述基底上形成层间介质层;/n在所述层间介质层中形成位于源漏区上的接触孔,所述接触孔的底部暴露出源漏区的表面;/n采用选择性原子层沉积工艺在所述接触孔的底部形成金属硅化物层;/n形成所述金属硅化物层之后,在所述接触孔的侧壁形成扩散阻挡层,所述扩散阻挡层与所述层间介质层接触;形成所述扩散阻挡层之后,在所述接触孔内形成导电插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基底,所述基底内具有源漏区;
在所述基底上形成层间介质层;
在所述层间介质层中形成位于源漏区上的接触孔,所述接触孔的底部暴露出源漏区的表面;
采用选择性原子层沉积工艺在所述接触孔的底部形成金属硅化物层;
形成所述金属硅化物层之后,在所述接触孔的侧壁形成扩散阻挡层,所述扩散阻挡层与所述层间介质层接触;形成所述扩散阻挡层之后,在所述接触孔内形成导电插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硅化物层的材料包括MoSix、TiSi、NiSi或RuSi。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金属硅化物层的材料为TiSi时,所述选择性原子层沉积工艺的参数包括:反应气体包括TiCl4和SiH4,反应温度为300℃~7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插塞的材料包括W、Co、Ru或Ni。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孔的底部的金属硅化物层表面也形成有扩散阻挡层;或者,所述接触孔的底部的金属硅化物层表面未被扩散阻挡层覆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阻挡层为单层结构,所述扩散阻挡层的材料包括TiN、Co、Ru、Ni或Mo。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阻挡层包括第一扩散阻挡层和第二扩散阻挡层,在所述接触孔的侧壁形成扩散阻挡层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接触孔的侧壁上形成第一扩散阻挡层;
在所述第一扩散阻挡层的表面形成第二扩散阻挡层,第二扩散阻挡层不覆盖金属硅化物层的顶部表面,第二扩散阻挡层的导电率大于第一扩散阻挡层的导电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扩散阻挡层的材料为氧化铝;所述第二扩散阻挡层的材料包括TiN、Co、Ru、Ni或Mo。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扩散阻挡层的厚度为20埃~30埃;所述第二扩散阻挡层的厚度为20埃~30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伏广才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