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车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2233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7: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车轮。车辆车轮(10)包括轮毂部(11)、轮辋部(12)和盘形部(13)。盘形部(13)被布置成使得当从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窗口部(14)、轮辐部(131)和薄板部(132)不重叠。薄板部(132)经由连接部(19)被连接到轮毂部(11)、轮辋部(12)和轮辐部(131)的至少一部分。当在车轮径向方向上切割连接部(19)时出现的连接部(19)的截面面积变化,使得连接部(19)的端部的截面面积变得小于连接部(19)的另一部分的截面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车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车轮,该车辆车轮通过铸造而一体地模制,并且具有在盘形部中的多个轮辐部以及被限定在各个轮辐部之间的窗口部。
技术介绍
传统上,作为这种类型的车辆车轮,已知了在第2017-1549号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JP2017-1549A)中所描述的技术。在该车辆车轮中,多个轮辐部被设置于在轮毂部和轮辋部之间延伸的盘形部上,并且窗口部被限定在两个相邻的轮辐部之间。比轮辐部薄的薄板部被设置在轮辋部上从而凸出在窗口部上方,并且窗口部的一部分被薄板部遮蔽。
技术实现思路
当车辆车轮被形成为使得具有大的厚度差异的轮辋部和薄板部通过铸造而成为一体时,由于铸造引起的皱纹趋向于在车辆车轮的前侧表面上产生在轮辋部和薄板部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因此,可以设想,以如下方式模制车辆车轮,使得将轮辋部和薄板部连接的连接部的厚度朝向轮辋部侧而较厚并且朝向薄板部而较薄。在如此形成的车辆车轮中,由于轮辋部和薄板部之间的厚度差异由于连接部而逐渐地变化,因此能够预期由铸造引起的皱纹的产生受到抑制。然而,在薄板部部分地遮蔽窗口部的车辆车轮的情况下,当通过窗口部在视觉上识别出薄板部的周缘时,厚度差异逐渐地变化的连接部的端部是明显的。因此,推测车辆车轮的设计将受到不利影响。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抑制连接部对设计的不利影响。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是一种车辆车轮。该车辆车轮包括:轮毂部,该轮毂部被附接到车辆;轮辋部,该轮辋部具有大致圆筒形的形状;以及盘形部,该盘形部被连接到轮辋部的前侧和轮毂部。轮毂部、轮辋部和盘形部通过铸造而成为一体。在盘形部中,窗口部、轮辐部和薄板部被设置成当从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不重叠,其中,该窗口部在车轮轴线方向上贯通地延伸,该轮辐部被连接到轮毂部和轮辋部,薄板部的在车轮轴线方向上的厚度比轮辐部的厚度薄。薄板部经由连接部被连接到轮毂部、轮辋部和轮辐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连接部中,被连接到轮毂部、轮辋部和轮辐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一侧的厚度比被连接到薄板部的一侧的厚度厚,并且连接部的端部从窗口部露出。当在车轮径向方向上切割连接部时出现的连接部的截面面积变化,使得连接部的端部的截面面积变得小于连接部的另一部分的截面面积。利用以上构造,当被安装在车辆上时难以在视觉上识别出的连接部被形成为相对较大,以抑制皱纹的产生,并且露出于窗口部的当被安装在车辆上时容易在视觉上识别出的连接部的端部被形成为相对较小,从而使得连接不明显。因此,能够抑制连接部对车辆车轮的设计的不利影响。在该车辆车轮中,连接部的截面面积可以随着离开窗口部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此外,在该车辆车轮中,连接部的前侧可以是平坦的。利用以上构造,当被安装在车辆上时难以在视觉上识别出的连接部被形成为相对较大,以抑制皱纹的产生,并且露出于窗口部的当被安装在车辆上时容易在视觉上识别出的连接部的端部被形成为相对较小,从而使得连接不明显。因此,能够抑制连接部对车辆车轮的设计的不利影响。附图说明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图1是当从前侧观察时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车轮的透视图;图2是车辆车轮的前视图;图3是当从后侧观察时的车辆车轮的透视图;图4是车辆车轮的后视图;图5是沿着图4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图6A是示出连接部的截面面积的变化的截面图,并且是沿着图4的线VIA-VIA截取的截面图;图6B是示出连接部的截面面积的变化的截面图,并且是沿着图4的线VIB-VIB截取的截面图;并且图6C是示出连接部的截面面积的变化的截面图,并且是沿着图4的线VIC-VIC截取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一个实施例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在被装备在汽车中的铝合金制成的车辆车轮中实施本专利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车轮10具有:轮毂部11,该轮毂部11被附接到汽车的车轴(未示出);圆筒形的轮辋部12,轮胎被安装在该轮辋部12上;以及盘形部13,该盘形部13被连接到轮辋部12的前侧和轮毂部11,并且整个车辆车轮10通过铸造一体地形成。轮毂部11设置有一个轮毂孔111和多个螺栓孔112。盘形部13具有:五个轮辐部131,所述五个轮辐部131被连接到轮毂部11和轮辋部12;以及薄板部132,该薄板部132从每一个轮辐部131的前侧表面向在车轮周向方向(图2中的箭头方向)上的两侧凸出。在车轮周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薄板部132之间,具有在车轮径向方向上较长的开口的条形窗口部14被形成为在车辆车轮10的轴向方向(图5中的点划线方向)上贯通地延伸。在该实施例中,在盘形部13中限定了五个窗口部14。当从前侧(车辆的侧表面侧)观察车辆车轮10时(见图1),盘形部13被窗口部14划分成五个大致三角形的区段13A到13E(见图2),并且通过所述区段的组合来构造车辆车轮10的设计表面16。如图3和图5所示,考虑到车辆车轮10的总体刚度,盘形部13的轮辐部131被形成为在车轮轴线方向上相对较厚。相反,考虑到车辆车轮10的总体设计,薄板部132被形成为比轮辐部131薄。该窗口部14、该轮辐部131和该薄板部132被布置成当从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不重叠。此外,在车轮轴线方向上,薄板部132的前侧被形成在与轮辋部12的前侧相同的高度处,并且整个盘形部13的前侧表面130是在车轮周向方向上没有台阶的光滑表面。薄板部132的在车轮径向方向上的内端部被一体地连接到轮毂部11和轮辐部131。此外,薄板部132的在车轮径向方向上的外端部经由连接部19被一体地连接到轮辋部12的前侧凸缘120。连接部19的前侧被平坦地形成在与薄板部132和轮辋部12的前侧相同的高度处。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部19的背侧沿着轮辋部12的在车轮周向方向上的内周表面121从薄板部132的露出于窗口部14的端表面1321延伸到轮辐部131。本实施例的连接部19是凹形的弯曲表面出现在背侧上的圆化的连接部,并且被形成为使得在连接到轮辋部12的一侧上的壁厚比在连接到薄板部132的一侧上的壁厚厚。连接部19的在窗口部14侧上的端部190从窗口部14露出。图6A、图6B和图6C更详细地示出连接部19的形状。在图6A到图6C中,在连接部19、轮辋部12和薄板部132之间的边界由双点划线指示。如图4和图6A所示,连接部19的截面面积朝向轮辐部131而较大,并且在与轮辐部131接触的部分处最大。此外,如图4和图6C所示,较靠近连接部19的端部190的部分较小,并且连接部19的端部190的从窗口部14露出的部分最小。此外,如图4和图6B所示,在窗口部14和轮辐部131之间的中间部分处,连接部19的截面面积为大致中等尺寸。这里,连接部19的截面面积是指当在车轮径向方向上切割连接部19时出现的连接部的截面的面积。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部19的在车轮径向方向上的宽度变化成朝向较靠近窗口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车轮(10),其特征在于包括:/n轮毂部(11),所述轮毂部(11)被附接到车辆;/n轮辋部(12),所述轮辋部(12)具有大致圆筒形的形状;以及/n盘形部(13),所述盘形部(13)被连接到所述轮辋部(12)的前侧和所述轮毂部(11),/n其中,所述轮毂部(11)、所述轮辋部(12)和所述盘形部(13)通过铸造而成为一体,/n其中,在所述盘形部(13)中,窗口部(14)、轮辐部(131)和薄板部(132)被设置成当从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不重叠,其中,所述窗口部(14)在所述车轮轴线方向上贯通地延伸,所述轮辐部(131)被连接到所述轮毂部(11)和所述轮辋部(12),所述薄板部(132)的在所述车轮轴线方向上的厚度比所述轮辐部(131)的厚度薄,/n其中,所述薄板部(132)经由连接部(19)被连接到所述轮毂部(11)、所述轮辋部(12)和所述轮辐部(131)的至少一部分,/n其中,在所述连接部(19)中,被连接到所述轮毂部(11)、所述轮辋部(12)和所述轮辐部(131)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一侧的厚度比被连接到所述薄板部(132)的一侧的厚度厚,并且所述连接部的端部(190)从所述窗口部(14)露出,并且/n其中,当在车轮径向方向上切割所述连接部(19)时出现的所述连接部(19)的截面面积变化,使得所述连接部(19)的端部的截面面积变得小于所述连接部(19)的另一部分的截面面积。/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120 JP 2020-0067981.一种车辆车轮(10),其特征在于包括:
轮毂部(11),所述轮毂部(11)被附接到车辆;
轮辋部(12),所述轮辋部(12)具有大致圆筒形的形状;以及
盘形部(13),所述盘形部(13)被连接到所述轮辋部(12)的前侧和所述轮毂部(11),
其中,所述轮毂部(11)、所述轮辋部(12)和所述盘形部(13)通过铸造而成为一体,
其中,在所述盘形部(13)中,窗口部(14)、轮辐部(131)和薄板部(132)被设置成当从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不重叠,其中,所述窗口部(14)在所述车轮轴线方向上贯通地延伸,所述轮辐部(131)被连接到所述轮毂部(11)和所述轮辋部(12),所述薄板部(132)的在所述车轮轴线方向上的厚度比所述轮辐部(131)的厚度薄,
其中,所述薄板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天野隆德
申请(专利权)人:中央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