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贴合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1081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贴合治具,包括支承座、装设于支承座的顶针限位基板、压板、抵近限位板、顶部装载板、顶出柱和滑动轴组件构成。工作时,顶出柱向顶部装载板的顶面外伸出或归位。顶出柱能够根据生产需求进行自由排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洁、可靠、成本低、易于实现的优点,利于并入生产制程中,实现覆膜流程的机械化,提升良品率。工作过程中,薄片(工件)的定位和取出简便,便于后续的履膜操作,功能膜的贴合位置更加准确,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解决了以往完全依赖人工技能的熟练程度,不良品率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体为一种实现机械化的低成本解决方案,为简便自动化的一种高效应用,利于推广应用。利于推广应用。利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贴合治具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贴合治具。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子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将一些片材进行覆盖一层功能膜。以往采用的贴合方式和工艺大多为:由人工将需履膜的片材放置于工作台平面,进而人工将功能膜通过人眼视力去对准片材的轮廓,然后手工贴合。这过程中,片材的位置容易发生偏移,贴合效果的一致性完全依赖人工技能的熟练程度;而且,贴合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工序的缺陷,增加了不良品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贴合治具,用于降低人工劳动强度、解决以往完全依赖人工的熟练技能,不良品率高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贴合治具,包括支承座、装设于支承座的顶针限位基板、压板、抵近限位板、顶部装载板、顶出柱和滑动轴组件,所述顶针限位基板具有供所述顶出柱呈竖直状态安装定位的槽结构,所述压板与顶针限位基板相重叠固定,并且压板的底面盖合所述槽结构的顶部开口,所述抵近限位板和顶部装载板通过所述滑动轴组件相重叠固定,并且通过所述滑动轴组件呈水平状态装设于支承座的正上方,所述顶部装载板的底面至所述支承座的顶面之间预留垂直往复运动空间,所述顶针限位基板和压板均通过滑动轴组件作垂直运动装设于所述垂直往复运动空间,支承座装设有驱动顶针限位基板的执行元件;所述压板、抵近限位板以及顶部装载板的板面均预设有孔位相一致的供所述顶出柱贯穿的顶出孔,所述顶部装载板顶面的中部位置设有放置区域。
[0005]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阐述: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槽结构为通槽,所述通槽的底面为平面,槽结构形成于所述顶针限位基板的顶面的中部位置。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滑动轴组件包括承重轴组件和导向轴组件,所述承重轴组件沿所述抵近限位板和顶部装载板的板面的两侧对称分布,承重轴组件的一端贯穿所述顶针限位基板和压板、呈垂直状态连接于所述支承座;所述导向轴组件具有多个导向轴,所述导向轴具有圆柱轴和滑套;所述圆柱轴的一端对应与所述抵近限位板和顶部装载板相连接,另一端与支承座相连接,所述顶针限位基板和压板均开设有供所述滑套装设的安装位,滑套内置于所述安装位设置,导向轴均处于承重轴组件所处的平面内设置。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放置区域的中部位置预留基准区,所述基准区沿所述顶部装载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顶出孔沿基准区的两侧位置对称分布。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位沿所述顶针限位基板的两侧位置设置,安装位为适配所述滑套装设的通孔结构,顶针限位基板于所述安装位的一侧位置开设有供所述承重
轴组件的一端贯穿的轴孔,所述压板和抵近限位板均开设有对应所述安装位以及轴孔的孔位的孔结构。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执行元件为装设于所述支承座中的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轴贯穿支承座的顶部设置。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气缸连接有控制气缸的气路通断的脚踏装置。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具有结构简洁、可靠、成本低、易于实现的优点,利于并入生产制程中,实现覆膜流程的机械化,提升良品率。
[0013]实际使用时,顶针限位基板和压板由执行元件驱动,进行与抵近限位板和顶部装载板相重叠,从而将顶出柱由顶出孔向所述顶部装载板的顶面外顶出,用于薄片(工件)的放置以及定位作用,然后,执行元件带动顶针限位基板和压板复位,顶出柱也下降到顶出孔中便于薄片的取出。整个工作过程中,薄片的定位和取出简便,便于后续的履膜操作,功能膜的贴合位置更加准确,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解决了以往完全依赖人工技能的熟练程度,不良品率高的问题。本技术整体为一种实现机械化的低成本解决方案,为简便自动化的一种高效应用,利于推广应用。
[0014]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5]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中顶针限位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本技术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1]本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配套预先制备的片材进行使用,所述的片材为制定尺寸的薄片上根据生产需要、在预定的位置上(通常沿薄片200的长度方向的对称两侧位置)开设有对称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与本技术中的顶出柱6相适配。
[0022]具体的,本技术提出了具体的以下实施例:
[0023]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治具,包括支承座1、装设于支承座1的顶针限位基板2、压板3、抵近限位板4、顶部装载板5、顶出柱6和滑动轴组件,所述顶针限位基板2具有供所述顶出柱6呈竖直状态安装定位的槽结构21,所述压板3与顶针限位基板2相重叠固定,并且压板3的底面盖合所述槽结构21的顶部开口,所述抵近限位板4和顶部装载板5通过所述滑动轴组件相重叠固定,并且通过所述滑动轴组件呈水平状态装设于支承座1的正上方,所述顶部装载板5的底面至所述支承座1的顶面之间预留垂直往复运动空间,所述
顶针限位基板2和压板3均通过滑动轴组件作垂直运动装设于所述垂直往复运动空间,支承座1装设有驱动顶针限位基板2的执行元件7;所述压板3、抵近限位板4以及顶部装载板5的板面均预设有孔位相一致的供所述顶出柱6贯穿的顶出孔100,所述顶部装载板5顶面的中部位置设有放置区域51。本实施例的顶针限位基板2、压板3、抵近限位板4和顶部装载板5的外轮廓形状相似,在工作状态时,顶针限位基板2和压板3由执行元件7驱动,进行与抵近限位板4和顶部装载板5相重叠,从而将顶出柱6由顶出孔100向所述顶部装载板5的顶面外顶出,用于上述薄片200的放置以及定位作用,然后,执行元件7带动顶针限位基板2和压板3复位,顶出柱6也下降到顶出孔100中便于薄片200的取出。整个工作过程中,薄片200的定位和取出简便,便于后续的履膜操作,功能膜的贴合位置更加准确,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解决了以往完全依赖人工技能的熟练程度,不良品率高的问题。本技术整体为一种实现机械化的低成本解决方案。利于推广应用。
[0024]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阐述:
[0025]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例的槽结构21为通槽,所述通槽的底面为平面,槽结构21形成于所述顶针限位基板2的顶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贴合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座、装设于支承座的顶针限位基板、压板、抵近限位板、顶部装载板、顶出柱和滑动轴组件,所述顶针限位基板具有供所述顶出柱呈竖直状态安装定位的槽结构,所述压板与顶针限位基板相重叠固定,并且压板的底面盖合所述槽结构的顶部开口,所述抵近限位板和顶部装载板通过所述滑动轴组件相重叠固定,并且通过所述滑动轴组件呈水平状态装设于支承座的正上方,所述顶部装载板的底面至所述支承座的顶面之间预留垂直往复运动空间,所述顶针限位基板和压板均通过滑动轴组件作垂直运动装设于所述垂直往复运动空间,支承座装设有驱动顶针限位基板的执行元件;所述压板、抵近限位板以及顶部装载板的板面均预设有孔位相一致的供所述顶出柱贯穿的顶出孔,所述顶部装载板顶面的中部位置设有放置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贴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结构为通槽,所述通槽的底面为平面,槽结构形成于所述顶针限位基板的顶面的中部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贴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轴组件包括承重轴组件和导向轴组件,所述承重轴组件沿所述抵近限位板和顶部装载板的板面的两侧对称分布,承重轴组件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舒润郑志昌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六淳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