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0486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1:43
本申请涉及城市道路及公路路面施工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一种能够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包括加强件以及顺次排布的第一基层、第二基层、第一面层以及第二面层;第一基层靠近路面铺设;加强件从第一面层穿入并延伸至第一基层,以加强所述第一基层、第二基层以及第一面层的连接强度。加强件横跨第一基层、第二基层以及第一面层,使得第一基层、第二基层以及第一面层连接强度更强,更紧实,加强件起到联结第一基层、第二基层以及第一面层的作用,防止第一基层、第二基层以及第三层发生不均匀沉降的问题,保证了路面结构的整体性。保证了路面结构的整体性。保证了路面结构的整体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能够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城市道路及公路路面施工建筑
,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受地质条件的限制,我国部分高速公路修筑在软土路基上。随着高速公路运营时间的增长,路面会出现不均匀沉降,影响车辆的行进。
[0003]现有的针对公路不均匀沉降的问题,主要采用铣刨重铺或注浆的方法进行处理,然而从后期的使用效果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铣刨重铺处理只是暂时解决了路面起伏的问题,后期土基及基层出现沉降后,又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的问题;(2)注浆处理增加了土基的附加荷载,后期仍然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路面出现不均匀沉降。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包括顺次排布的第一基层、第二基层、第一面层、第二面层以及加强件;
[0006]所述第一基层靠近路面铺设;
[0007]所述加强件从所述第一面层穿入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基层,以加强所述第一基层、第二基层以及第一面层的连接强度。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为空心钢管。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空心钢管的侧壁上沿所述空心钢管的轴线方向开设有多个通孔。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件间隔设置。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加强件的长度不等。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空心钢管的直径设置在4~8cm之间,所述空心钢管的长度设置在50~100cm之间,所述空心钢管的壁厚设置在0.5~1cm之间。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直径设置在为3~5mm之间,相邻所述通孔的轴间距设置在6~8cm之间。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层为泡沫轻质土层;所述第二基层为水泥碎石基层;所述第一面层为沥青混合料AC

20层;所述第二面层为沥青混合料SMA

13层。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泡沫轻质土层由水泥、胶凝材料和发泡剂水溶液组成。
[00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层的厚度设置在25cm~50cm之间,所述第二基层的厚度设置在30cm~40cm之间,所述第一面层的厚度设置在8cm~10cm之间,所述
第二面层的厚度设置在4cm~6cm之间。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0018]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能够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包括顺次排布的第一基层、第二基层、第一面层、第二面层以及加强件;
[0019]所述第一基层靠近路面铺设;
[0020]所述加强件从所述第一面层穿入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基层,以加强所述第一基层、第二基层以及第一面层的连接强度。
[0021]具体地,本申请中的所述加强件横跨所述第一基层、所述第二基层以及所述第一面层,使得所述第一基层、所述第二基层以及所述第一面层连接强度更强,更紧实,所述加强件起到联结第一基层、第二基层以及第一面层的作用,防止了所述第一基层、所述第二基层以及所述第三层发生不均匀沉降的问题,保证了路面结构的整体性,相比传统的处治方法,既提高了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效果,也降低了路面处理成本。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能够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能够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中的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00

第一基层;101

第二基层;102

第一面层;103

第二面层;104

第一加强件;105

通孔;106

第二加强件;107

第三加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及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这里所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是示例,其并不限于这里所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了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本领域中已知的特征的描述。
[0027]这里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更确切地说,已经提供了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仅用于示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实现这里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方式。
[0028]在整个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板)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直接在”另一元
件“之上”或“直接覆盖”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其他元件。
[0029]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0030]尽管可在这里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更确切地说,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相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0031]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
……
之上”、“上部”、“在
……
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上”或“上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强件以及顺次排布的第一基层、第二基层、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所述第一基层靠近路面铺设;所述加强件从所述第一面层穿入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基层,以加强所述第一基层、所述第二基层以及所述第一面层的连接强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为空心钢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够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钢管的侧壁上沿所述空心钢管的轴线方向开设有多个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件间隔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够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强件的长度不等。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够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钢管的直径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广辉张苏龙王捷李华毛益佳潘芳张南童张仁豪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东交智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