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块槽形板的接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9079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对两块槽形板的端部彼此的接合部位赋予较高的强度的技术。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接合结构具备第一、第二槽形板和加强板。第一、第二槽形板具备细长的主板、和从主板的两边缘起延伸出的上凸缘与下凸缘。第一槽形板的一端具备从下凸缘起跨至主板的下半部分而在主板的长边方向上延长的第一延长部。第二槽形板的一端具备从上凸缘起跨至主板的上半部分而在长边方向上延长的第二延长部。第一槽形板和第二槽形板以使第一延长部位于第二槽形板的外侧处、并且使第二延长部位于第一槽形板的外侧处的方式而被组合并被接合在一起。在第一槽形板的主板和第二槽形板的主板的双方上接合有加强板。方上接合有加强板。方上接合有加强板。

Joint structure of two grooved plat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两块槽形板的接合结构


[0001]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对两块槽形板的端部彼此进行接合的接合结构。槽形板为,具有细长的主板、与从主板的两边缘起被设置在相同侧的上凸缘和下凸缘的梁。换而言之,槽形板为有棱角的U形形状的梁。另外,上凸缘的“上”和下凸缘的“下”是为了便于对两个凸缘进行区分的称呼,而上凸缘也并非必须位于下凸缘之上。上凸缘和下凸缘也可以位于相同的高度处。

技术介绍

[0002]侧面构件、横向构件、下边梁(门槛)等汽车的框架大多由方体而被制作出(例如,专利文献1、2)。方体以使两个槽形板对置地接合在一起的方式被制作出(例如,专利文献2)。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096718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

26834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存在对两块槽形板的端部彼此进行接合的情况。本说明书提供一种能够对两块槽形板的端部彼此的接合部位赋予较高的强度的技术。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0]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对两块槽形板(第一槽形板和第二槽形板)的端部彼此进行接合的接合结构。第一槽形板具备第一主板、第一上凸缘和第一下凸缘。第二槽形板具备第二主板、第二上凸缘和第二下凸缘。在下文中,将槽形板的主板的长边方向简单地称为长边方向。
[0011]第一槽形板的一端具备从第一下凸缘起跨至第一主板的下半部分而在长边方向上延长的第一延长部。第二槽形板的一端具备从第二上凸缘起跨至第二主板的上半部分而在长边方向上延长的第二延长部。第一槽形板的一端和第二槽形板的一端以使第一延长部位于第二槽形板的外侧处、并且使第二延长部位于第一槽形板的外侧的方式而被组合并被接合在一起。而且,在第一主板和第二主板上接合有加强板。
[0012]在上述的接合结构中,第一槽形板的第一延长部与第二槽形板的第二延长部在上下方向上相邻,且其上接合有加强部件。因此,能够对第一槽形板和第二槽形板的接合部位赋予较高的强度。
[0013]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详细内容和进一步的改良将在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第一槽形板、第二槽形板和加强板的分解立体图。
[0015]图2为第一槽形板、第二槽形板和加强板的分解立体图(从另外的视点来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0016]图3为将第一槽形板与第二槽形板进行了组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7]图4为将第一槽形板与第二槽形板进行了组合的状态的立体图(从另外的视点来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0018]图5为将加强板与第一槽形板和第二槽形板进行了接合的立体图。
[0019]图6为将加强板与第一槽形板和第二槽形板进行了接合的平面图。
[0020]图7为在上下方向上将第一槽形板和第二槽形板进行了分解的图。
[0021]图8为应用了实施例的接合结构的车辆框架的立体图。
[0022]图9为改变例的第一槽形板和第二槽形板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参照附图而对实施例的接合结构2进行说明。接合结构2为两个槽形板(第一槽形板10和第二槽形板20)的接合结构。槽形板是指,在细长的主板的短边方向的两边缘处设置有凸缘的梁。一对凸缘以对置的方式被设置在主板的相同侧。为了便于说明,从而将一对凸缘中的一方称为上凸缘,将另一方称为下凸缘。在图1中,仅对第一槽形板10的一端和第二槽形板20的一端的附近进行了表示,而省略了第一槽形板10的另一端侧和第二槽形板20的另一端侧的图示。
[0024]图中的坐标系的X方向相当于主板11、21的长边方向。坐标系的+Z方向相当于上方向。如前文所述,“上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的定义,+Z方向也可以为下方向,还可以为横向。
[0025]接合结构2除了具备第一槽形板10和第二槽形板20之外,还具备加强板30。在图1中对第一槽形板10、第二槽形板20和加强板30的分解图进行了图示。在图2中对从另外的角度来进行观察的分解图进行了图示。
[0026]第一槽形板10具备细长的第一主板11、第一上凸缘12、和第一下凸缘13。第一上凸缘12和第一下凸缘13分别被设置在第一主板11的短边方向的两边缘处。第一上凸缘12和第一下凸缘13被设置在第一主板11的相同侧。第一下凸缘13与第一上凸缘12相比而高度较高(从第一主板起至凸缘顶端为止的距离较长)。然而,凸缘的高度与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并不相关。
[0027]第二槽形板20具备细长的第二主板21、第二上凸缘22、和第二下凸缘23,并具有与第一槽形板10相同的结构。
[0028]图2为从主板的背面方向来进行观察的立体图。主板的背面方向是指,设置有凸缘的一侧的相反侧。
[0029]加强板30也为槽形板,并具备中央板31、上凸缘32、下凸缘33。为了帮助理解,从而以较淡的灰色来表示第一槽形板10,并以较深的灰色来表示加强板30。
[0030]第一槽形板10的一端具备从第一下凸缘13起跨至第一主板11的下半部分而在第一主板11的长边方向(X方向)上延长的第一延长部14。第二槽形板20的与第一槽形板10的端部对置的一端具备从第二上凸缘22起跨至第二主板21的上半部分而在长边方向(X方向)
上延长的第二延长部24。附图中的点划线为表示延长部的边界的线。
[0031]在图3中示出了将第一槽形板10与第二槽形板20进行了组合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为从另外的角度来对图3进行观察的立体图。且图4为从主板的背面方向来进行观察的立体图。在图3、图4中,以白色来表示在第一槽形板10中被第二槽形板20遮隐的部分。
[0032]如图3、图4所示,第一槽形板10的一端和第二槽形板20的一端以使第一延长部14位于第二槽形板20的外侧处、并且使第二延长部24位于第一槽形板10的外侧处的方式而被组合。在此,槽形板的外侧是指,主板的背面侧、即并未设置有凸缘的一侧。
[0033]在由第一延长部14和第二延长部24所包围的范围内形成有孔3。
[0034]在图5中示出了安装了加强板30后的立体图。加强板30被配置在第一槽形板10和第二槽形板20的内侧(即,一对凸缘之间)。加强板30对由第一延长部14和第二延长部24所包围的孔3的大部分进行覆盖。
[0035]在图6中示出了接合结构2的平面图(将加强板30与第一槽形板10和第二槽形板20进行了接合的平面图)。符号19、29所示的部位表示焊接点。加强板30被接合在第一槽形板10的第一主板11上(焊接点19)。加强板30被接合在第二槽形板20的第二延长部24的部分(从第二主板21起而延伸出的部分)上(焊接点29)。
[0036]上述的接合结构2的第一槽形板10和第二槽形板20分别具有第一延长部14、第二延长部24,这些延长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合结构,具备:第一槽形板,其具备细长的第一主板、和被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板的两边缘处并且相互对置的第一上凸缘与第一下凸缘;第二槽形板,其具备细长的第二主板、和被设置在所述第二主板的两边缘处并且相互对置的第二上凸缘与第二下凸缘;加强板,所述第一槽形板的一端具备从所述第一下凸缘起跨至所述第一主板的下半部分而在所述第一主板的长边方向上延长的第一延长部,所述第二槽形板的一端具备从所述第二上凸缘起跨至所述第二主板的上半部分而在所述长边方向上延长的第二延长部,所述第一槽形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槽形板的一端以使所述第一延长部位于所述第二槽形板的外侧处、并且使所述第二延长部位于所述第一槽形板的外侧处的方式而被组合并被接合在一起,在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村纯也松本知大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斯巴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