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抗氧化和/或降血糖活性的紫茶、紫茶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922852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抗氧化和/或降血糖活性的紫茶、紫茶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茶叶技术领域。以滇南离蕊茶(CamelliapachyandraHu.)的芽及嫩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紫茶。该紫茶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水解单宁、黄酮类以及丰富的多酚类物质,未检测到咖啡因及茶碱等嘌呤类生物碱。该紫茶条索紫红油润,茶汤呈现浅粉红色,滋味醇和、玫瑰花香浓郁。紫茶及其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因此,紫茶或紫茶提取物可作为优质茶饮料、功能保健食品、特殊用途化妆品、以及天然药物的原料,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加工工业。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加工工业。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加工工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抗氧化和/或降血糖活性的紫茶、紫茶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茶叶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抗氧化和/或降血糖活性的紫茶、紫茶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茶叶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传统意义的茶是由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组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俗称小叶茶)及其变种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俗称大叶茶)的芽及嫩枝叶经杀青、揉捻干燥等步骤加工而成的绿茶。因传统茶叶中富含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等多酚类成分及咖啡因和茶碱,赋予茶叶特殊的苦、涩和回甘等口感特征;由于富含这些化学成分使传统茶叶具有抗氧化、抗菌及提神醒脑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0003]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及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加上饮食模式的单一化、高糖高脂肪化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受损患者(IGT)持续增加。2013年的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近40%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患病前期的高危状态,若不进行有效干预,每年每6位IGT中将有1人发展成为糖尿病患者。饮食的改变无疑是最有效的早期干预方式之一。
[0004]我国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然而传统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及茶碱等嘌呤类生物碱,其中咖啡因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敏感的人群而言,咖啡因的摄入会引发或加重失眠程度;茶碱则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促进支气管粘膜的纤毛运动等作用,但其有效血浓度和中毒血浓度接近,易产生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毒副作用,过多摄取不利于身体健康。通过天然茶属植物的挖掘与研究开发,探寻无或低咖啡因、茶碱及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的茶资源植物不仅可以丰富现有茶叶的种植资源,又能开发人们对大健康需求的特色茶饮。
[0005]滇南离蕊茶(Camelliapachyandra Hu.)系山茶属(Camellia),茶亚属,离蕊茶组(section Heterogenea)植物,为云南特有种,主要分布于云南临沧、西双版纳等地。迄今,未检测到咖啡因的紫茶天然资源及其相关产品尚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抗氧化和/或降血糖活性的紫茶,未检测到咖啡因及茶碱等嘌呤类生物碱,富含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
[000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紫茶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为制备抗氧化和/或降血糖活性的产品提供物质基础。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抗氧化和/或降血糖活性的紫茶,以滇南离蕊茶(Camelliapachyandra Hu.)的芽和/或嫩叶为原料制备而成。
[0009]优选的,所述制备的方法按照制备绿茶、白茶、红茶、普洱茶或花茶的制茶工艺进行。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从所述紫茶中提取的紫茶提取物,包括以下化合物:
[0011]木麻黄鞣质(1),5

去没食子酰基旌节花素(2),2,3

O

(S)

六羟基联苯酰基

D

葡萄吡喃糖(3),长梗马兜铃素(4),特里马素I(5),2,3,4,6



O

没食子酰基

β

D

葡萄吡喃糖(6),特里马素Ⅱ(7),2,3:4,6



六羟基联苯酰基
‑1‑
没食子酰基

β

D

葡萄吡喃糖(8),木麻黄素(9),槲皮素
‑3‑
O

α

L

鼠李吡喃糖苷(10),槲皮素
‑3‑
O

β

D

半乳糖苷(11),槲皮素
‑3‑
O

α

L

阿拉伯吡喃糖苷(12),山柰酚3

O

(2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

α

L

鼠李吡喃糖苷(13),槲皮素
‑3‑
O

(2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

α

L

鼠李吡喃糖苷(14),芦丁(15),槲皮素
‑3‑
O

(6
”‑
O

没食子酰基)

β

D

葡萄吡喃糖苷(16),槲皮素
‑3‑
O

(2
”‑
O

没食子酰基)

β

D

葡萄吡喃糖苷(17),槲皮素
‑3‑
O

β

D

葡萄吡喃糖苷(18),槲皮素3

O

α

L

鼠李吡喃糖基(1

2)

β

D

葡萄吡喃糖基(1

2)

α

L

鼠李吡喃糖苷(19),(

)表儿茶素(20),5

p

反式

肉桂酰奎尼酸(21),3,5

二羟基
‑2‑
(2'

甲氧基

2'

氧乙基)苯基3”,4
”‑
二羟基苯甲酸酯(22);其中所述长梗马兜铃素的质量占紫茶质量的百分含量不低于5.8%。
[001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所述紫茶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3]将所述紫茶与溶剂混合,回流提取,固液分离,得到液相去除溶剂,得到紫茶提取物;
[0014]所述溶剂为乙醇水溶液。
[0015]优选的,所述乙醇溶液的质量浓度为68%~72%。
[0016]优选的,所述提取的温度为75~85℃;
[0017]所述提取的时间为1h/次,间隔提取3次。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所述紫茶提取物或所述制备方法得到的紫茶提取物在个人护理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抗氧化和/或降血糖活性的紫茶,其特征在于,以滇南离蕊茶(Camellia pachyandra Hu.)的芽和/或嫩叶为原料制备而成。2.根据具有抗氧化和/或降血糖活性的紫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的方法按照制备绿茶、白茶、红茶、普洱茶或花茶的制茶工艺进行。3.一种从权利要求1或2所述紫茶中提取的紫茶提取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化合物:木麻黄鞣质,5

去没食子酰基旌节花素,2,3

O

(S)

六羟基联苯酰基

D

葡萄吡喃糖,长梗马兜铃素,特里马素I,2,3,4,6



O

没食子酰基

β

D

葡萄吡喃糖,特里马素Ⅱ,2,3:4,6



六羟基联苯酰基
‑1‑
没食子酰基

β

D

葡萄吡喃糖,木麻黄素,槲皮素
‑3‑
O

α

L

鼠李吡喃糖苷,槲皮素
‑3‑
O

β

D

半乳糖苷,槲皮素
‑3‑
O

α

L

阿拉伯吡喃糖苷,山柰酚3

O

(2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

α

L

鼠李吡喃糖苷,槲皮素
‑3‑
O

(2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

α

L

鼠李吡喃糖苷,芦丁,槲皮素
‑3‑
O

(6
”‑
O

没食子酰基)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宏涛张颖君尹君朱永昌杨卫华王东杨崇仁朱芸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