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珍梅专利>正文

一种茶叶炒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1325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茶叶炒制装置,包括电机、支座和设置在支座上的炒锅,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的末端通过连接杆固定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外周向铰接有数个配重带转架,每个所述配重带转架的底部均通过支架连接有炒制铲,所述连接杆外设置有与配重带转架相匹配的拉动机构,所述拉动机构包括依次滑动套接在连接杆外的圆盘和套筒且所述圆盘与套筒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套筒外周向铰接有与配重带转架数量对应的若干个斜拉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通过对茶叶的周期性翻动有效提高机器对茶叶炒制的效果,最大程度上避免炒锅内茶叶出现炒糊或者炒不到的情况,从而提高机器炒制茶叶的品质、观感以及口感。感。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茶叶炒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茶叶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茶叶炒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2015年中国科学院正式证实,从陕西汉阳陵出土的植物样品为古代茶叶,这些茶叶距今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而近日,汉阳陵出土的茶叶又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传统的茶叶都是依靠人工炒制的,产出效率低下,发展到如今已经出现了机械化的茶叶炒制装置,但是目前的茶叶炒制装置都只是在转轴外侧加装炒制铲之后利用电机带动转轴转动实现对炒锅内茶叶的炒制,单纯利用转动的炒制铲对茶叶进行炒制,茶叶往往很难被彻底地翻炒,容易出现炒糊或者炒不到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进而提出的一种茶叶炒制装置。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茶叶炒制装置,包括电机、支座和设置在支座上的炒锅,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的末端通过连接杆固定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外周向铰接有数个配重带转架,每个所述配重带转架的底部均通过支架连接有炒制铲,所述连接杆外设置有与配重带转架相匹配的拉动机构。
[0006]优选的,所述拉动机构包括依次滑动套接在连接杆外的圆盘和套筒且所述圆盘与套筒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套筒外周向铰接有与配重带转架数量对应的若干个斜拉杆,每个所述斜拉杆远离连接杆的一端分别同与其正对的配重带转架的顶部相铰接,所述转轴的末端设置有与圆盘相匹配的升降机构。
[0007]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对称固定在转轴外表面的两个伸缩部件,两个所述伸缩部件的输出端均与圆盘的顶部相固定。
[0008]优选的,所述伸缩部件设置为伸缩气缸或电动伸缩杆。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杆外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与转轴的末端相固定,所述弹簧的下端与圆盘的顶部相固定。
[0010]优选的,所述圆盘的中部开设有供连接杆穿插的圆孔,所述圆孔的内侧壁与连接杆的外表面滑动连接。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控制两个伸缩部件带动圆盘往复升降,从而实现炒制铲的往复斜摆,这个绕安装柱轴心转动过程中的炒制铲的斜摆动作能实现对炒锅内茶叶的周期性翻动,最大程度上避免炒锅内茶叶出现炒糊或者炒不到的情况,从而提高机器炒制茶叶的品质、观感以及口感。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茶叶炒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中转轴、炒制铲连接情况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中转轴末端的结构放大图。
[0015]图中:1电机、2转轴、3炒制铲、4支座、5炒锅、6伸缩部件、7圆盘、8安装柱、9连接杆、10斜拉杆、11配重带转架、12支架、13弹簧、14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8]参照图1

3,一种茶叶炒制装置,包括电机1、支座4和设置在支座4上的炒锅5,电机1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有转轴2,转轴2的末端通过连接杆9固定有安装柱8,安装柱8外周向铰接有数个配重带转架11,每个配重带转架11的底部均通过支架12连接有炒制铲3,这里炒制铲3的可以是与炒锅5内侧壁相适配的弧形设计方便炒制铲3的炒制过程,连接杆9外设置有与配重带转架11相匹配的拉动机构;拉动机构包括依次滑动套接在连接杆9外的圆盘7和套筒14且圆盘7与套筒14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套筒14外周向铰接有与配重带转架11数量对应的若干个斜拉杆10,每个斜拉杆10远离连接杆9的一端分别同与其正对的配重带转架11的顶部相铰接,转轴2的末端设置有与圆盘7相匹配的升降机构。
[0019]升降机构包括对称固定在转轴2外表面的两个伸缩部件6,伸缩部件6可以设置为伸缩气缸或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可以是ANT

35型号的,伸缩气缸可以是SC

250

700

S型号的,具体的控制方式等在此不作赘述,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和惯用技术,两个伸缩部件6的输出端均与圆盘7的顶部相固定。
[0020]连接杆9外套设有弹簧13,弹簧13的上端与转轴2的末端相固定,弹簧13的下端与圆盘7的顶部相固定。
[0021]圆盘7的中部开设有供连接杆9穿插的圆孔,圆孔的内侧壁与连接杆9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方便圆盘7跟随套筒14上下活动。
[0022]本技术中,电机1带动转轴2转动进而带动炒制铲3对炒锅5内的茶叶进行炒制,在这其中,控制两个伸缩部件6带动圆盘7往复升降,这样套筒14在升降的过程中便能带动安装柱8外的配重带转架11往复斜摆,从而实现炒制铲3的往复斜摆,就是这个绕安装柱8轴心转动过程中的炒制铲3的斜摆动作能实现对炒锅5内茶叶的周期性翻动,且能通过此种周期性翻动有效提高机器对茶叶炒制的效果,最大程度上避免炒锅5内茶叶出现炒糊或者炒不到的情况,从而提高机器炒制茶叶的品质、观感以及口感。
[002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
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叶炒制装置,包括电机(1)、支座(4)和设置在支座(4)上的炒锅(5),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有转轴(2),所述转轴(2)的末端通过连接杆(9)固定有安装柱(8),所述安装柱(8)外周向铰接有数个配重带转架(11),每个所述配重带转架(11)的底部均通过支架(12)连接有炒制铲(3),所述连接杆(9)外设置有与配重带转架(11)相匹配的拉动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叶炒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动机构包括依次滑动套接在连接杆(9)外的圆盘(7)和套筒(14)且所述圆盘(7)与套筒(14)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套筒(14)外周向铰接有与配重带转架(11)数量对应的若干个斜拉杆(10),每个所述斜拉杆(10)远离连接杆(9)的一端分别同与其正对的配重带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珍梅
申请(专利权)人:朱珍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