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扩散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6735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扩散膜,所述光学扩散膜包括PET基材,所述PET基材表面设有光扩散层,所述光扩散层包括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所述第一涂层位于PET基材中部,所述第二涂层位于第一涂层两侧,且所述第二涂层位于PET基材两侧边缘,所述第二涂层厚度大于第一涂层厚度,所述第二涂层朝向第一涂层一侧成渐缩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扩散膜,将光学扩散膜表面的光扩散层形成厚度不同的结构,即可实现局部透光率降低。可实现局部透光率降低。可实现局部透光率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学扩散膜


[0001]本技术涉及背光源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扩散膜。

技术介绍

[0002]光学扩散薄膜(又称光学扩散膜,简称扩散膜)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广告灯箱、照明灯具等需要光源的装置中,特别是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扩散膜是背光模块中的关键零部件。光学扩散膜的主要作用是提升光线亮度,并将导光板收到的光线柔散化,为显示器提供一个均匀的面光源,起到拓宽视角的作用。
[0003]扩散膜的目的是将线性光源或点状光源均匀转换成面光源,其作用原理是利用光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介质中穿过,光线产生许多折射、反射、散射的现象,造成光学扩散的效果。
[0004]当目前需求窄边背光源时,背光源扩散膜头部,一种都是采用贴附黑色PET胶带吸光防止产生灯斑不良;第二种是通过丝印油墨的方式进行吸光防止灯斑产生。但是传统采用贴附黑色PET的防亮线方案对黑色PET贴附精度要求较高,且黑色PET存在附着性差、易脱落等问题,从而造成背光源边缘显示亮线和信赖性实验出现膜材褶皱问题,同时传统的丝印油墨方案对丝印要求较高,同时油墨存在实验掉墨,染色,脱层等问题,不仅成本会增加同时不良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扩散膜,将光学扩散膜表面的光扩散层形成厚度不同的结构,即可实现局部透光率降低。
[0006]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光学扩散膜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光学扩散膜,所述光学扩散膜包括PET基材,所述PET基材表面设有光扩散层,所述PET基材表面的光扩散层划分为功能层和辅助层,所述功能层包括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所述第一涂层位于PET基材中部,所述第二涂层位于第一涂层两侧,且所述第二涂层位于PET基材两侧边缘,所述第二涂层厚度大于第一涂层厚度,所述第二涂层朝向第一涂层一侧成渐缩状。
[000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功能层设置于PET基材的上表面,所述辅助层设置于PET基材的下表面。
[000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功能层的厚度为13

20μm,辅助层的厚度为5

8μm。
[00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PET基材的厚度为38

100μm。
[0011]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光学扩散膜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二涂层的厚度大于第一涂层的厚度,使PET基材上表面的光扩散层厚度也不一致,由于光学扩散膜较厚时,会对背光源的透光率造成影响,从而实现光学扩散膜局部透光率的降低,相比现有技术采用贴附黑色PET胶带和丝印油墨的方式更加简单方便,直接通过涂布的方式即可实现局部的透光率降低,防止背光源的光防止产生灯斑不良。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一种光学扩散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0014]一种涂布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15]第一步,先进行光扩散涂料配置。其中光扩散涂料各原料重量百分比为:稀释剂60

68%,PMMA粒子14

18%,分散剂2

4%,丙烯酸树脂14

17%,固化剂2

3%,钛白粉1

3%。PMMA粒子主要用于光扩散,丙烯酸树脂用于PMMA粒子的固定,并且在光扩散涂料内提交钛白粉提高光扩散涂料进行涂布之后产品的遮蔽性。
[0016]并且上述的稀释剂由PMA、DBE和环己酮组成,按占光扩散涂料总重量的百分比计:PMA30

34%,DBE15

17%,环己酮15

17%。通过将PMA+DBE+环己酮三种进行组合,调整至合适的配比,从而所配置的涂料在进行涂布之后,形成具有较高地光学辉度、雾度和透光率的光电扩散膜。
[0017]在配置过程中,先将稀释剂、PMMA粒子和分散剂加入分散机中分散30

40min,再加入丙烯酸树脂分散15

20min,最后加入固化剂分散10

15min,得光扩散涂料。
[0018]第二步,对PET基材下表面进行涂布,采用表面为一种网纹的第一微凹辊,将第一步配置好的光扩散涂料,通过第一微凹辊涂布在PET基材下表面形成厚度均匀的光扩散层。
[0019]可采用自动化涂布设备,将PET基材通过自动化涂布设备进行下表面的涂布处理,采用表面一种目数交替设置的微凹辊,形成厚度均匀的光扩散层。
[0020]第三步,将第二步中涂布好的PET基材进行烘干和老化形成半成品,使PET基材下表面的光扩散层进行固化。
[0021]第四步,对PET基材上表面进行涂布,将第三步形成的半成品进行翻转,采用表面为两种不同目数交替设置于的第二微凹辊,将第一步配置好的光扩散涂料,通过第二微凹辊涂布在PET基材上表面形成两种不同厚度的光扩散层。
[0022]可将第四步和第二步一样,采用自动化涂布设备对PET基材的上表面进行自动化涂布处理,将PET基材通过自动化涂布设备进行上表面的涂布处理,并且采用表面为两种不同目数交替设置的第二微凹辊,由于不同目数的网纹导致微凹辊所附着的光扩散涂料含量不同,从而是所形成的光扩散层为厚度不同的结构。
[0023]在实际的生产加工过程中,第二步和第四步中对PET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进行涂布的先后顺序可进行调整,并不影响到PET基材上表面和下表面光扩散层的形成,可根据实际操作进行调整。
[0024]第五步,将第四步涂布好的PET基材进行烘干和老化形成成品,使PET基材上表面的光扩散层进行固化。
[0025]上述第三步和第五步中的烘干为在80

110℃下烘40

60秒;老化为在55

60℃下老化50

60小时,控制烘干和老化的参数,以保证得到光扩散功能优良、光学辉度高、雾度和透光率佳、表面光泽高、品质稳定的成品。
[0026]第六步,将第五步中形成的成品进行雾度和透光率的检测,要求成品的雾度在95%以上,中间透光率大于65%,边缘透光率在20%以下为合格。
[0027]并且在第三步所形成的半成品之后,可对半成品进行一次检测,当第一次涂布处理之后所产生的不合格半成品,不进行后续的第二涂布处理,从而节省了涂料,并且也便于人们对不合格的半成品进行回收处理。
[0028]第七步,将第六步检测好的成品进行膜切,沿成品上表面光扩散层较厚部分进行切割,从而形成两侧凸起、中间平整的光学扩散膜。
[0029]通过涂布过程中对PET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进行涂布处理,而PET基材的上表面采用了表面为两种不同目数网纹交替设置的第二微凹辊,由于第二微凹辊上设有不同目数的网纹,而不同目数的网纹导致第二微凹辊所附着的光扩散涂料含量不同,导致在对PET基材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扩散膜包括PET基材,所述PET基材表面设有光扩散层,所述PET基材表面的光扩散层划分为功能层和辅助层,所述功能层包括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所述第一涂层位于PET基材中部,所述第二涂层位于第一涂层两侧,且所述第二涂层位于PET基材两侧边缘,所述第二涂层厚度大于第一涂层厚度,所述第二涂层朝向第一涂层一侧成渐缩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扩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定发王树平文勇张联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长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