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嘉伟专利>正文

一种锚索套管成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16665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锚索套管成孔装置,包括底座、第二转轴和第二滑动槽,所述底座的上方均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内侧开设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转轴设置在第二支撑杆的上方,所述固定台的一端下方设置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二滑动槽开设在固定台的前方表面,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限位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滑动槽使第二支撑杆可以滑动进行升降位移,通过第一滑动槽与第二转轴的相互配合,在使用该机构时增加了该机构的实用性,起到便于调节其施工角度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的作用。作需求的作用。作需求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锚索套管成孔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器材相关
,尤其涉及一种锚索套管成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锚索是指在吊桥中在边孔将主缆进行锚固时,要将主缆分为许多股钢束分别锚于锚锭内,这些钢束便称之为锚索,锚索是通过外端固定于坡面,另一端锚固在滑动面以内的稳定岩体中穿过边坡滑动面的预应力钢绞线,直接在滑面上产生抗滑阻力,增大抗滑摩擦阻力,使结构面处于压紧状态,以提高边坡岩体的整体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岩体的力学性能,有效地控制岩体的位移,促使其稳定,达到整治顺层的目的,故此我们需要一种锚索套管成孔装置。
[0003]但是现有的锚索套管成孔装置,其不便于对电机进行保护,不便于调节其施工角度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不便于对零件进行拆卸。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锚索套管成孔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锚索套管成孔装置,解决了其不便于对电机进行保护,不便于调节其施工角度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不便于对零件进行拆卸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锚索套管成孔装置,包括底座、第二转轴和第二滑动槽,所述底座的上方均设置有第一限位块,且第一限位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内侧开设有第一滑动槽,且第一滑动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限位块,且第二限位块的下方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设置在第二支撑杆的上方,且第二转轴的上方设置有固定台,所述固定台的一端下方设置有第三转轴,且第三转轴的下方设置有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块,且第一固定块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二滑动槽开设在固定台的前方表面,且第二滑动槽的前方设置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限位杆,且第二限位杆的一端外侧设置有第三固定块,所述第三固定块的后方设置有电机保护壳,且电机保护壳的内部设置有电机,同时电机的一端设置有钻头。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通过第一限位块与底座卡合连接,且第一限位块为“L”形结构设置。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杆通过第一滑动槽与第一支撑杆构成升降结构,且第一滑动槽以第一支撑杆中轴线对称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块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支撑杆构成旋转结构,且第二限位块以第一支撑杆中轴线对称设置。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块与第一限位杆螺纹连接,且第一固定块的内侧第一限位杆的外侧均为螺纹状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块通过第二滑动槽与固定台构成滑动结构,且第二固定块
为“凹”型结构设置。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杆与电机保护壳螺纹连接,且第二限位杆的外侧与电机保护壳的内侧均为螺纹状设置。
[0013]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锚索套管成孔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滑动槽使第二支撑杆可以滑动进行升降位移,通过第一滑动槽与第二转轴的相互配合,在使用该机构时增加了该机构的实用性,起到便于调节其施工角度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的作用。
[0015]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杆使第一固定块固定在底座上,通过第一限位杆在使用该机构时增加稳定性,起到便于拆卸的作用。
[0016]3、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限位杆使电机保护壳固定,使用该机构时对电机进行保护,在使用该机构时增加实用性,起到便于对电机进行保护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锚索套管成孔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所示正视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所示固定台、第二滑动槽和第二固定块组合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1所示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标号:1、底座;2、第一限位块;3、第一支撑杆;4、第一滑动槽;5、第二支撑杆;6、第二限位块;7、第一转轴;8、第二转轴;9、固定台;10、第三转轴;11、第三支撑杆;12、第一固定块;13、第一限位杆;14、第二滑动槽;15、第二固定块;16、第二限位杆;17、第三固定块;18、电机保护壳;19、电机;20、钻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3]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锚索套管成孔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正视外观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固定台、第二滑动槽和第二固定块组合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一种锚索套管成孔装置,包括底座1、第二转轴8和第二滑动槽14,底座1的上方均设置有第一限位块2,且第一限位块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杆3,第一支撑杆3的内侧开设有第一滑动槽4,且第一滑动槽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杆5,第二支撑杆5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限位块6,且第二限位块6的下方设置有第一转轴7,第二转轴8设置在第二支撑杆5的上方,且第二转轴8的上方设置有固定台9,固定台9的一端下方设置有第三转轴10,且第三转轴10的下方设置有第三支撑杆11,第三支撑杆1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块12,且第一固定块12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限位杆13,第二滑动槽14开设在固定台9的前方表面,且第二滑动槽14的前方设置有第二固定块15,第二固定块15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限位杆16,且第二限位杆16的一端外侧设置有第三固定块17,第三固定块17的后方设置有电机保护壳18,且电机保护壳18的内部设置有电机19,同时电机19的一端设置有钻头20。
[0024]第一支撑杆3通过第一限位块2与底座1卡合连接,且第一限位块2为“L”形结构设置,通过设置第一限位块2对第一支撑杆3进行卡合固定,在使用过程中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会产生位移,在使用该机构时增加了该机构稳定性,起到固定的作用。
[0025]第二支撑杆5通过第一滑动槽4与第一支撑杆3构成升降结构,且第一滑动槽4以第一支撑杆3中轴线对称设置,通过设置第一滑动槽4使第二支撑杆5可以滑动进行升降位移,通过第一滑动槽4与第二转轴8的相互配合,在使用该机构时增加了该机构的实用性,起到便于调节其施工角度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的作用。
[0026]第二限位块6通过第一转轴7与第一支撑杆3构成旋转结构,且第二限位块6以第一支撑杆3中轴线对称设置,通过设置第一转轴7使第二限位块6可以转动,在使用过程中对升降后的第二支撑杆5进行固定,在使用该机构的过程中增加了该机构的稳定性,起到固定的作用。
[0027]第一固定块12与第一限位杆13螺纹连接,且第一固定块12的内侧第一限位杆13的外侧均为螺纹状设置,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杆13使第一固定块12固定在底座1上,通过第一限位杆13在使用该机构时增加稳定性,起到便于拆卸的作用。
[0028]第二固定块15通过第二滑动槽14与固定台9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锚索套管成孔装置,包括底座(1)、第二转轴(8)和第二滑动槽(1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方均设置有第一限位块(2),且第一限位块(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杆(3),所述第一支撑杆(3)的内侧开设有第一滑动槽(4),且第一滑动槽(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杆(5),所述第二支撑杆(5)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限位块(6),且第二限位块(6)的下方设置有第一转轴(7),所述第二转轴(8)设置在第二支撑杆(5)的上方,且第二转轴(8)的上方设置有固定台(9),所述固定台(9)的一端下方设置有第三转轴(10),且第三转轴(10)的下方设置有第三支撑杆(11),所述第三支撑杆(1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块(12),且第一固定块(12)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限位杆(13),所述第二滑动槽(14)开设在固定台(9)的前方表面,且第二滑动槽(14)的前方设置有第二固定块(15),所述第二固定块(15)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限位杆(16),且第二限位杆(16)的一端外侧设置有第三固定块(17),所述第三固定块(17)的后方设置有电机保护壳(18),且电机保护壳(18)的内部设置有电机(19),同时电机(19)的一端设置有钻头(20)。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丰张辉张盼韩志华张嘉伟温春龙熊柱成梁嘉伟张俊豪林子豪
申请(专利权)人:张嘉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