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139124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农业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以球孢白僵菌作为昆虫病原菌,以日本弓背蚁为载体昆虫,载体昆虫由人工饲养获得。该方法害虫防治见效快且对环境要求相对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
技术介绍
生物防治是农业害虫防治的重要技术之一,尤其在追求绿色环保的时代背景下,生物防治以无化学残留、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害虫的生物防治大致可分为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两种形式。以虫治虫中,通过释放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包括益螨),利用其对害虫的捕食或寄生能力,消灭害虫,实现害虫防治目的。以菌治虫中,主要通过喷洒病原微生物制剂、释放染病害虫等方式,将害虫病原微生物释放到环境中,致使害虫大量感病死亡,进而实现害虫防治目的。两种技术形式相比,以虫治虫对环境温湿度、光照等条件要求相对较低,适应性好,但生物的捕食与寄生总是有速度限制,因此以虫治虫见效慢,一般选择在害虫发生初期或更早的时候应用。以菌治虫中,病原菌的传播速度远快于天敌的捕食速度,极容易在害虫种群中流行扩散,因此理论上以菌治虫对害虫防治的效率要高于以虫治虫。但在实际应用中,害虫病原菌的流行对环境温湿度、光照等条件有一定要求。在不适宜的环境中,害虫病原菌对害虫的感染率极低。因此,亟需开发一种见效快且对环境要求相对低的新型害虫生物防治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该方法害虫防治见效快且对环境要求相对低。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以球孢白僵菌作为昆虫病原菌,以蚂蚁为载体昆虫,载体昆虫由饲养获得。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实际应用时,本技术方案中,利用蚁科天敌昆虫作为载体昆虫,其优势明显。首先,蚂蚁为社会性昆虫,为穴居社会性生活,方便沾染害虫病原微生物;其次,蚂蚁巢穴湿度较地面和空气大,有利用害虫病原微生物的保存,持效期更长;最后,蚂蚁与蚜虫、介壳虫等同翅目昆虫有强烈的共栖现象,对部分鳞翅目害虫幼虫也有捕猎作用,因此利用蚂蚁作为载体昆虫携带相应昆虫病原微生物对上述3类害虫均有较好防效。而且蚂蚁分布广泛,资源易得,利用蚂蚁作为载体昆虫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这是其他天敌昆虫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大多数蚂蚁属于营穴居社会性生活,巢穴位置相对固定,更易于在生境中定殖,从而对定殖环境中的害虫形成长期持续的控制,长期来看,可有效降低防治成本。本方案通过以虫治虫、以菌治虫技术的结合,利用天敌昆虫携带害虫病原微生物在害虫种群中传播,具有针对性强、使用方便、效费比高。但是利用蚂蚁作为载体昆虫还存在如下的问题:1、载体昆虫与害虫生活的差异,使得载体昆虫与害虫在生活空间上存在不一致的问题;2、目前大多的蚁巢都是自然蚁巢,其位置是固定的,想要将不在同一空间生存的载体昆虫和害虫转移至同一空间是存在非常大的难度的。本方案中,载体昆虫是人工饲养获得的,即使用的是非自然的人工蚁巢,便于搬运及转移,能够打破载体昆虫与害虫生存空间不一致的限制。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蚂蚁为日本弓背蚁,载体昆虫携带昆虫病原菌的方式为沾染法与饲喂法的一种或两种结合。本技术方案中,沾染法是在蚁巢出入口处接驳病菌载播盒,盒内放置一定量球孢白僵菌粉剂,蚂蚁进出都会从菌剂上爬过,从而完成携菌;饲喂法是把球孢白僵菌粉剂与面包屑采用1:1充分混合后放置在病菌载播盒,蚂蚁会将沾有球孢白僵菌的面包屑搬回槽内食用。沾染+饲喂法就是两种方法的结合。在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实际选择。本申请使用的载体昆虫是经过人工饲养并优选的耐昆虫病原菌的蚂蚁,经试验验证,球孢白僵菌对日本弓背蚁无明显致死作用,避免了载体昆虫对昆虫病原菌不耐受而造成载体昆虫误杀的问题。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单只载体昆虫携带昆虫病原菌的载菌量为1.24×105-1.67×106个。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对载体昆虫携带昆虫病原菌的方式进行优化,经检测,沾染法平均每头蚂蚁携带白僵菌孢子1.53×106个,饲喂法平均每头蚂蚁携带白僵菌孢子1.24×105个,沾染+饲喂法平均每头蚂蚁携带白僵菌孢子1.67×106个,可见单只日本弓背蚁可携带的昆虫病原菌的数量较高,能够满足害虫防治的需求。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载体昆虫的释放密度为6-36巢/亩,每巢内含载体昆虫1000-3000头,蚁后1-3头。本技术方案中,在实际验证过程中,通过对载体昆虫释放密度的优化,能够达到害虫防治效果与经济投入之间的平衡。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载体昆虫采用人工蚁巢进行人工饲养,人工蚁巢包括盖子、巢体和湿度控制系统,盖子可拆卸安装在巢体的顶端,湿度控制系统设置在巢体内。本技术方案中,通过构建人工蚁巢,能够结合日本弓背蚁的生长习性,为日本弓背蚁提供适合的生存环境,为生物防治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盖子、巢体和湿度控制系统共同构成了人工蚁巢的结构,巢体起到整体容纳的作用,为蚂蚁提供生存空间,盖子具有隔热、遮光、防雨的作用;由于蚂蚁饲养过程中,巢体内的土壤湿度对其生长有较大的影响,通过湿度控制器能够对土壤的湿度进行调控,进而提高蚂蚁饲养的质量。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盖子上设置有若干通风口,且盖子上安装有防雨罩,盖子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圈。本技术方案中,盖子底部的密封圈能够增强盖子与巢体之间连接的密封性,进而避免因两者之间留有间隙而使蚂蚁逃逸;盖子上的通风口主要能够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避免因密封过度而使巢体内缺氧。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巢体的上部设置有觅食出入口,巢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孔,巢体的顶端可拆卸连接有遮光罩。本技术方案中,巢体上的觅食出口为蚂蚁的外出觅食预留通道,在无需放出蚂蚁时,可通过插设防逃网插板封闭觅食出入口;在蚂蚁在巢体内筑巢完毕后,可通过在觅食出入口处加装快接口,方便蚂蚁携带害虫病原菌,结构设计合理。巢体底部的排水口可排出巢体内多余的水,从而避免巢体内部积水。巢体顶端通过设置可拆卸的遮光罩,能够为蚁巢遮挡光线,且能够根据不同时间阳光照射角度的差异,将遮光罩安装在巢体顶端的合适位置。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湿度控制系统包括湿度传感器和可拆卸连接在巢体内部的土壤加湿管道系统,土壤加湿管道系统包括主管道和与主管道连通的若干支管道,主管道与支管道上均设置有加湿口。本技术方案中,湿度传感器可对巢体内土壤的水分含量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将监测到的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可选择性的控制加湿器向土壤加湿管道内输入水蒸气,使得水蒸气渗透到土壤内,实现土壤湿度的调节,使得巢体内环境更适于日本弓背蚁的饲养。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日本弓背蚁的饲喂食物包括糖水、饼干屑、黄粉虫、熟鸡蛋、虾米。本技术方案中,糖水、饼干主要为蚂蚁补充碳水化合物等能量物质,黄粉虫和熟鸡蛋主要为蚂蚁补充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此外,上述食物价格低廉、容易获得和保存,有利于降低使用成本和使用难度。通过定期对日本弓背蚁投食能够满足日本弓背蚁日常生长需求,每次饲喂以少量多次为宜,以24小时内全部去食完毕为宜。如果需要蚂蚁种群快速扩繁,可适度增加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优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球孢白僵菌作为昆虫病原菌,以蚂蚁为载体昆虫,所述载体昆虫由饲养获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球孢白僵菌作为昆虫病原菌,以蚂蚁为载体昆虫,所述载体昆虫由饲养获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蚂蚁为日本弓背蚁,所述载体昆虫携带昆虫病原菌的方式为沾染法与饲喂法的一种或两种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单只载体昆虫携带昆虫病原菌的载菌量为1.24×105-1.67×106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载体昆虫的释放密度为6-36巢/亩,每巢内含载体昆虫工蚁1000-3000头,蚁后1-3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昆虫采用人工蚁巢进行人工饲养,人工蚁巢包括盖子、巢体和湿度控制系统,盖子可拆卸安装在巢体的顶端,湿度控制系统设置在巢体内。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萧高冬梅李佩原钟魏然王武高立洪李萍李平董毛村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