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卡电机扭线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3795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34
本申请涉及一种发卡电机扭线机构,其包括底座、转动连接于底座上端的扭头外模、扭头内模及设置于底座下端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分别带动扭头外模及扭头内模转动,所述扭头内模位于扭头外模内腔且两者相互靠近的侧壁抵接,所述扭头内模外壁周向开设有若干用于嵌设线头的一端的内嵌槽,所述内嵌槽将扭头内模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皆贯穿,所述扭头外模内壁周向开设有数量与内嵌槽相同的外嵌槽,所述外嵌槽将扭头外模的上端面及下端面贯穿,每个所述内嵌槽皆能够与一个外嵌槽连通。本申请具有利用扭头外模及扭头内模同时同一定子上的线头进行弯折,此时同一定子连接的线头的弯折角度相同,此时线头更易插置于定子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卡电机扭线机构
本申请涉及发卡电机加工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卡电机扭线机构。
技术介绍
发卡电机也叫做扁平线电机,其定子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将若干呈U型的线头经过弯曲整形之后再插入铁芯内,从而实现定子的生产加工。由于发卡电机的线头的加工工艺较为复杂,不易实现自动化生产,因此目前很多的线头在加工过程中通常是依靠手动工装夹治的半自动作业来完成的。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线头在人工手动作业时,每根线头的弯折角度会出现细微的差别,此时在安装于铁芯上时,相邻线头之间的间距会产生不同,从而在将线头嵌设于定子上的过程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使同一定子上的线头的弯折角度保持一致,使定子的使用过程不易受到影响,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卡电机扭线机构。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卡电机扭线机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卡电机扭线机构,包括底座、转动连接于底座上端的扭头外模、扭头内模及设置于底座下端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分别带动扭头外模及扭头内模转动,所述扭头内模位于扭头外模内腔且两者相互靠近的侧壁抵接,所述扭头内模外壁周向开设有若干用于嵌设线头的一端的内嵌槽,所述内嵌槽将扭头内模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皆贯穿,所述扭头外模内壁周向开设有数量与内嵌槽相同的外嵌槽,所述外嵌槽将扭头外模的上端面及下端面贯穿,每个所述内嵌槽皆能够与一个外嵌槽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扭头外模及扭头内模同时同一定子上的线头进行弯折,此时同一定子连接的线头的弯折角度相同,此时线头更易插置于定子上。可选的:所述扭头内模与扭头外模之间同轴设置有导向环,所述导向环的内壁与扭头内模外壁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导向环对线头的两端位置进行限制,使线头在弯折时其不易移动至内嵌槽与外嵌槽之间,使线头在弯折时不易被损坏。可选的:所述扭头外模内壁同轴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将扭头外模下端面贯穿,所述导向环同轴设置于容纳槽内,所述导向环的外壁与容纳槽远离扭头内模的侧壁抵接,所述扭头外模下端周向固定有若干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导向环下端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限位块及容纳槽的配合对导向环的竖向位置进行限定,使导向环不会产生竖向移动,不易对线头的弯折过程产生影响。可选的:所述底座上端还转动连接有同轴设置的第一顶套、第二顶套、第二顶套及第四顶套,所述第一顶套、第二顶套、第三顶套及第四顶套由外向内依次套接且上端分别周向固定有若干顶杆,所述第一顶套及第二顶套的顶杆均插置于外嵌槽内,所述第三顶套及第四顶套的顶杆均插置于内嵌槽内,同一所述外嵌槽及内嵌槽内均设置两根顶杆,所述顶杆上端均能够与线头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顶杆对线头插置于内嵌槽及外嵌槽内的深度进行调节,同时利用顶杆将弯折之后的线头从内嵌槽及外嵌槽内顶出,使线头在取出时不易产生形变。可选的:所述扭头外模下端同轴固定有第一驱动环,所述扭头内模下端同轴固定有第二驱动环,所述第一顶套、第二顶套、第三顶套及第四顶套下端分别同轴固定有第三驱动环,若干所述第三驱动环由外向内依次套接,所述第一驱动环套接于最外侧的第三驱动环外,所述第二驱动环位于最内侧的第三驱动环内,所述第一驱动环、第二驱动环及若干第三驱动环下端皆固定有驱动块,所述底座上端贯穿有让位槽,所述驱动块穿设于让位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别对第一驱动环、第二驱动环及第三驱动环施力,从而实现线头的弯折及顶出。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底座下端且呈上开口设置的固定套、同轴转动于固定套内腔的第一驱动套、第二驱动套及若干第三驱动套,所述第一驱动套、若干第三驱动套及第二驱动套由外至内依次同轴套接且相互靠近的侧壁抵接,所述第一驱动套带动第一驱动环转动,所述第二驱动套带动第二驱动环转动,每个所述第三驱动套分别带动一个第三驱动环转动,所述第一驱动套、第二驱动套及第三驱动套上端均开设有驱动槽,所述驱动块可分别嵌设于驱动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机构通过驱动块与驱动槽的配合实现连接,此时在加工的线头改变之后可直接将底座、扭头内模及扭头外模进行更换,从而提升其适用范围。可选的:所述第一驱动套周向连接有若干第一联动块,所述第一联动块穿设于连接第一顶套及第二顶套的第三驱动套内,所述第二驱动套周向连接有若干第二联动块,所述第二联动块穿设于连接第三顶套及第四顶套的第三驱动套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联动块使扭头外模、第一顶套及第二顶套同步转动,利用第二联动块时扭头内模、第三顶套及第四顶套同步转动,此时顶杆于内嵌槽及外嵌槽内时不易折断。可选的:连接第一顶套及第二顶套的第三驱动套侧壁均开设有呈贯穿设置的第一联动槽,所述第一联动槽呈竖直设置,所述第一联动块穿设于第一联动槽内并与第一联动槽呈竖直的侧壁抵接,连接第三顶套及第四顶套的第三驱动套侧壁均开设有呈贯穿设置的第二联动槽,所述第二联动槽呈竖直设置,所述第二联动块穿设于第二联动槽内并与第二联动槽呈竖直的侧壁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呈竖直设置的第一联动槽及第二联动槽,使第一顶套、第二顶套、第三顶套及第四顶套的竖向移动不易受到影响。可选的:所述第一驱动套远离其轴线的侧壁固定有第一推块,所述第二驱动套远离其轴线的侧壁固定有第二推块,所述固定套侧壁开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连接槽,所述第二推块穿设于第一连接槽并水平移动,所述第一驱动套侧壁开设有呈贯穿设置的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三驱动套侧壁均开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第三连接槽,所述第二推块依次穿设于第三连接槽、第二连接槽及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二推块上下两端面与第三连接槽及第二连接槽的上下两端面之间皆留有间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推块及第二推块分别带动扭头内模及扭头外模转动,此时驱动第一推块及第二推块移动的结构不会对推动第三驱动套竖向移动的结构产生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展示线头夹持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展示导向环安装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用于展示各个驱动套下端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用于展示驱动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图中,1、底座;11、固定轴;111、压头;12、模具外环;121、挡圈;13、第一顶套;14、第二顶套;15、第三顶套;16、第四顶套;17、顶杆;18、第三驱动环;19、让位槽;2、扭头外模;21、外嵌槽;22、导向环;221、限位槽;23、容纳槽;24、限位块;25、第一驱动环;26、驱动块;27、驱动槽;28、安装槽;3、扭头内模;31、压槽;32、内嵌槽;33、第二驱动环;4、驱动机构;41、固定套;411、导向轴;412、第一连接槽;413、连接孔;42、第一驱动套;421、第一联动块;422、第一推块;423、第二连接槽;43、第二驱动套;431、第二联动块;432、第二推块;44、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卡电机扭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转动连接于底座(1)上端的扭头外模(2)、扭头内模(3)及设置于底座(1)下端的驱动机构(4),所述驱动机构(4)分别带动扭头外模(2)及扭头内模(3)转动,所述扭头内模(3)位于扭头外模(2)内腔且两者相互靠近的侧壁抵接,所述扭头内模(3)外壁周向开设有若干用于嵌设线头的一端的内嵌槽(32),所述内嵌槽(32)将扭头内模(3)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皆贯穿,所述扭头外模(2)内壁周向开设有数量与内嵌槽(32)相同的外嵌槽(21),所述外嵌槽(21)将扭头外模(2)的上端面及下端面贯穿,每个所述内嵌槽(32)皆能够与一个外嵌槽(21)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卡电机扭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转动连接于底座(1)上端的扭头外模(2)、扭头内模(3)及设置于底座(1)下端的驱动机构(4),所述驱动机构(4)分别带动扭头外模(2)及扭头内模(3)转动,所述扭头内模(3)位于扭头外模(2)内腔且两者相互靠近的侧壁抵接,所述扭头内模(3)外壁周向开设有若干用于嵌设线头的一端的内嵌槽(32),所述内嵌槽(32)将扭头内模(3)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皆贯穿,所述扭头外模(2)内壁周向开设有数量与内嵌槽(32)相同的外嵌槽(21),所述外嵌槽(21)将扭头外模(2)的上端面及下端面贯穿,每个所述内嵌槽(32)皆能够与一个外嵌槽(2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卡电机扭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头内模(3)与扭头外模(2)之间同轴设置有导向环(22),所述导向环(22)的内壁与扭头内模(3)外壁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卡电机扭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头外模(2)内壁同轴开设有容纳槽(23),所述容纳槽(23)将扭头外模(2)下端面贯穿,所述导向环(22)同轴设置于容纳槽(23)内,所述导向环(22)的外壁与容纳槽(23)远离扭头内模(3)的侧壁抵接,所述扭头外模(2)下端周向固定有若干限位块(24),所述限位块(24)与导向环(22)下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卡电机扭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端还转动连接有同轴设置的第一顶套(13)、第二顶套(14)、第二顶套(14)及第四顶套(16),所述第一顶套(13)、第二顶套(14)、第三顶套(15)及第四顶套(16)由外向内依次套接且上端分别周向固定有若干顶杆(17),所述第一顶套(13)及第二顶套(14)的顶杆(17)均插置于外嵌槽(21)内,所述第三顶套(15)及第四顶套(16)的顶杆(17)均插置于内嵌槽(32)内,同一所述外嵌槽(21)及内嵌槽(32)内均设置两根顶杆(17),所述顶杆(17)上端均能够与线头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发卡电机扭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头外模(2)下端同轴固定有第一驱动环(25),所述扭头内模(3)下端同轴固定有第二驱动环(33),所述第一顶套(13)、第二顶套(14)、第三顶套(15)及第四顶套(16)下端分别同轴固定有第三驱动环(18),若干所述第三驱动环(18)由外向内依次套接,所述第一驱动环(25)套接于最外侧的第三驱动环(18)外,所述第二驱动环(33)位于最内侧的第三驱动环(18)内,所述第一驱动环(25)、第二驱动环(33)及若干第三驱动环(18)下端皆固定有驱动块(26),所述底座(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少军周华国廖建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合力士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