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坤祥专利>正文

主机板及其CPU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12921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主机板及其CPU散热装置,包括有:一主机板,配合多数垫件呈架高装设于一底座上;一CPU组件,该CPU芯片配合一插接脚座电连接于上述主机板一表面;一可嵌装于上述底板框孔的热发散组件,利用一热贴合垫,或者更配合一导热组件结合于主机板另一表面对应CPU组件位置,并可进一步配合于计算机机壳的导气孔装设的风扇单元,对应上述热发散组件产生导向风流,以快速带离由CPU组件及主机板所热传递至热发散组件的热能,以此改善主机板及CPU组件的高温散热效能。(*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主机板及其CPU散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主机板及其CPU散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高效率,应用于主机板上CPU组件一表面热接合以传递发散热能的一散热装置,以避免高温造成主机板及CPU组件当机。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计算机设备应用中,最重要运算与控制的主机板及CPU主件,都是直接配置于计算机机壳内部狭小的非开放式空间,尤其近年来计算机讲求多媒体应用以及与室内环境的整体搭配,使计算机机壳也趋向轻、薄、短、小的小型化设计与消费市场导向,当然在小型化设计后的计算机机壳内部空间更为狭小,相对在散热设计上更为重要。另外,随着电子组件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精进,CPU组件及搭配主机板的芯片组等的运算频率,更是不断的攀高,在这样运算速度不断提高下,也使得CPU组件在运算运作时产生的热能更是大幅提高,且该热能的温度上升非常快速,已非一般单由CPU组件上表面的单一散热装置配置面积,搭配计算机机壳内由风扇扰动产生的气流所能散热的效能所能负荷,而长时间的高温状态将直接影响CPU组件及主机板的正常运作,包括当机等影响计算机运作,更甚者将使其使用寿命大幅缩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传统缺失,避免缺失存在,本技术以简单架构及制成一能直接应用与主机板上CPU组件扩增散热面积接合,以更提高热能传递发散的一主机板上CPU散热装置,对主机板上CPU组件产生的热能,可改善其热发散效率,以提供使用者更简-->便、低廉但高散热效率的实用主机板及其CPU散热装置。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主机板及其CPU散热装置,包括有:一计算机机壳,至少具有一主机壳与底座,底座表面设一框孔;一主机板,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多数垫件,将上述主机板呈设定高度架装于上述底座一表面;一CPU组件,含有一CPU芯片,插装于一插接脚座电连接于上述主机板一表面;一热发散组件,利用一热贴合垫及一导热组件热结合于主机板另一表面对应CPU组件位置。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垫件为铜柱。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热贴合垫为一导热胶。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导热组件为高导热性金属材质制成品,如铜所制成的块、片、板之一。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计算机机壳更包括设有至少一导气孔,对应于底座框孔。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散热装置更包括一风扇单元,装配于对应计算机机壳的导气孔位置,以对应上述热发散组件产生导向风流。本技术提供的主机板及其CPU散热装置,可以简单架构制成一能直接应用与主机板上CPU组件扩增散热面积接合,以提高热能传递发散,对主机板上CPU组件产生的热能,可改进其热发散效果。本技术的散热装置还包括一风扇单元,紧配于计算机机壳的导气孔位置,以对应上述热发散组件产生导向气流,提升其散热效果。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其附图,将可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其目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热发散组件另一表面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实用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组合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组合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计算机机壳    1              主机板2CPU组件       3              热发散组件        4热贴合垫      5              导热组件          6底座          10             主机壳            11架高空间      12             导气孔            13框孔          14             垫件              20第一表面      21             第二表面          22CPU芯片       31             插接脚座          32本体          41             热接合表面        42散热鳍片      43             风扇单元          7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详细说明,现配合图式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主机板及其CPU散热装置的分解与组合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主机板及其CPU散热装置,配合装设于一计算机机壳1中,包括有:一主机板2,配合多数垫件20架高装设于上述计算机机壳1中一底座10上;一电连接于上述主机板2一表面的CPU组件3,一可嵌装于上述底板10的热发散组件4,利用一热贴合垫5及一导热组件6结合于主机板2另一表面上对应CPU组件3位置,以构成一低廉但能提增散热效率的散热装置,以配合计算机主机板2上CPU组件3热接合传递热能,能由此对流空气快速带离主机板2及其CPU组件3热能。上述该计算机机壳1,至少具有一主机壳11与固装于主机壳11内部的底座10,底座10表面设一贯穿的框孔14,前述该主机壳11在其一表面更-->包括设有至少一导气孔13,并对应于底座10框孔14。上述所提的主机板2,具有第一表面21及第二表面22,该第一表面21上设置多个电子组件(图中未绘示),该主机板1进一步利用至少一垫件20,如铜柱等呈一设定高度架装于上述底座10,而装设于上述计算机机壳1内部,同时在其第二表面22与底座10间形成一设定的架高空间12,用以提供上述热发散组件4热接合于主机板2配置的需求空间,该CPU组件3,具有一CPU芯片31及一供CPU芯片插装的插接脚座32,该插接脚座32电连接于上述主机板2第一表面21设定位置。所述的热发散组件4,具有一较佳由铝挤型材料制成的本体41,并嵌装于上述底座10的框孔14,该本体41于其一平表面形成为一热接合表面42,能透过一热贴合垫5及导热组件6,而与上述主机板2第二表面22上对应CPU组件3位置紧密热接合传递热能,在该本体41相对于热接合表面42的另一外部表面,则设置有一排列延伸的散热鳍片43。前述该热贴合垫5,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结构中,较佳为一导热胶材质制成品。而该导热组件6较佳为高导热性金属材质制成品,如铜材料所制成的块、片、板之一。上述新型的主机板及其CPU散热装置,为更增热发散效率,可进一步在计算机机壳1的导气孔13位置设置一风扇单元(图中未绘示),较佳可采用一般市售的散热风扇,以固定方式装设于导气孔13内部或外侧位置,并对应于热发散组件4在主机板2第二表面22装设位置。由于该热发散组件4利用热贴合垫5及导热组件6紧密热结合于主机板2上CPU组件3,能将CPU芯片31在主机板2侧产生的热能,快速且高效率的传递导出至热发散组件4的散热鳍片43,再进一步配合风扇单元7由计算机机壳1外部导入冷却风流,以及计算机机壳1内部底端面与主机板2第二表面22间,由垫件20形成的架高空间12,能让传递于热发散组件4各散热鳍片43的热能更易于发散,如此能搭配原设置于主机板2第一表面21暨CPU组件3端面的另一组散热装置,更扩增主机板2及CPU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主机板及其CPU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计算机机壳,至少具有一主机壳与底座,该底座表面至少设一框孔;    一主机板,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一CPU组件,含有一CPU芯片,插装于一插接脚座电连接于上述主机板第一表面;    一装在上述框孔的热发散组件;    一装在上述热发散组件一表面的导热组件;    一热贴合垫,结合上述导热组件于主机板第二表面,使热发散组件热结合于主机板第二表面对应CPU组件配置位置传递热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机板及其CPU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计算机机壳,至少具有一主机壳与底座,该底座表面至少设一框孔;一主机板,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一CPU组件,含有一CPU芯片,插装于一插接脚座电连接于上述主机板第一表面;一装在上述框孔的热发散组件;一装在上述热发散组件一表面的导热组件;一热贴合垫,结合上述导热组件于主机板第二表面,使热发散组件热结合于主机板第二表面对应CPU组件配置位置传递热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机板及其CPU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机壳还包括:于其主机壳一表面设有至少一导气孔,并对应于底座框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机板及其CPU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主机板还包括多数垫件,将上述主机板呈一设定高度架装于上述底座一表面,在第二表面与底座间形成一设定的架高空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机板及其CPU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发散组件,具有一本体,该本体设有一热接合表面,及于该本体外部表面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坤祥
申请(专利权)人:谢坤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