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式计算机用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2607 阅读:3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笔记本式计算机用冷却器。这种冷却器包括主体部,其包括上板、下板以及形成在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的空气通道;至少一个冷却风扇,其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上并吸入空气到所述空气通道内;以及至少一个通风孔,其形成于所述上板,但位于上板的所述冷却风扇上方以外的部分;其中被所述冷却风扇吸入的所述空气流经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空气通道并通过所述通风孔排向所述放置在所述冷却器的主体部上的笔记本式计算机。从而被冷却风扇吸入的空气流动通过所述主体部的空气通道并通过所述通风孔排向放置在所述冷却器的主体部上的笔记本式计算机的底部表面,以此冷却所述笔记本式计算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笔记本式计算机用冷却器,更具体地说,关于一种可以使用冷却风扇来冷却笔记本式计算机的整个底部表面的笔记本式计算机用冷却器。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用于笔记本式计算机的冷却器支撑笔记本式计算机并且通过向笔记本式计算机的底面送风来驱散笔记本式计算机在运行时,产生的部分热量。图1至图3示出了用于笔记本式计算机101的现有的冷却器100。冷却器100包括具有上板110和下板120的主体部。上板110上形成两个圆形的通风孔112。在下板120上形成与通风孔112的位置及尺寸均对应的通孔,而冷却风扇122设置在下板120的通孔的正上方。图3是示出放置在冷却器100上的笔记本式计算机101的侧剖视图。请参照图3,在冷却器100下面的空气被冷却风扇122往上吸。在图3中气流(风)以箭头来表示。笔记本式计算机101被由冷却风扇122制造的气流冷却。然而,现有的冷却器100具有这样的问题,即其只能冷却笔记本式计算机101的底部表面的特定中心部分。也就是说,由冷却风扇122(为轴向风扇)吸上来而进入冷却器101的空气是通过上板110的通风孔112直接排向笔记本式计算机101的底部表面。因此,其不能冷却笔记本式计算机101的底部表面的整个区域,而只是冷却笔记本式计算机101在通风孔112的上方的部分底部表面。请参照图3,从通风孔112出来的空气沿着笔记本式计算机101的底部表面运动到左上方,以此冷却笔记本式计算机101的部分底部表面。笔记本式计算机101的一部分底部表面由于空气碰-->撞被限制而没有获得想要的冷却效果。也就是说,由于直接连接冷却风扇122的通风孔112只形成在上板110的中心部分,因此不能获得有效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以冷却整个笔记本式计算机的笔记本式计算机用冷却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笔记本式计算机用冷却器。所述冷却器包括:主体部,其包括上板、下板以及形成在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的空气通道;至少一个冷却风扇,其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上并吸入空气到所述空气通道内;以及至少一个通风孔,其形成于所述上板,但位于上板的所述冷却风扇上方以外的部分;其中被所述冷却风扇吸入的所述空气流经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空气通道并通过所述通风孔排向所述放置在所述冷却器的主体部上的笔记本式计算机。所述冷却风扇可以是鼓风机风扇,其安装在所述下板上并使空气被向上吸入到所述空气通道内并通过所述空气通道流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通风孔形成于所述上板包括至少其前部的部分;所述冷却器进一步包括沿着所述上板的前边缘形成的挡风部,其中当所述笔记本式计算机放置在所述上板上时,所述挡风部防止通过所述通风孔排出并进入到空间的空气流向所述笔记本式计算机的前面,其中所述空间位于所述笔记本式计算机的底部表面和所述上板之间。每个都具有圆形形状的多个通风孔可以形成于所述挡风部之后,并覆盖所述上板的整个区域的一半以上。所述多个通风孔可以在与被冷却风扇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穿过所述上板形成。所述一个或多个通风孔可以邻近所述挡风部的后边,并具有沿着所述挡风部的细长形状。所述冷却风扇可以是至少一个轴向风扇,其可以使空气被吸入所述所述空气通道并流动通过所达空气通道。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笔记本式计算机可以使空气与笔记本式计算-->机的底部表面均匀地相碰撞,由此与传统技术相比可以更有效地冷却笔记本式电脑。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而变得更明显,其中:图1是一种传统的笔记本式计算机用冷却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冷却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截取的侧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笔记本式计算机用冷却器的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的冷却器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沿着图4的VI-VI线的侧剖视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笔记本式计算机用冷却器的立体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笔记本式计算机用冷却器的立体图。图9是图8所示冷却器的侧剖视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笔记本式计算机用冷却器的剖视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笔记本式计算机用冷却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将参照附图更全面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其中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用于笔记本式计算机101的冷却器1的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的冷却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沿着图4中VI-VI线截取的剖视图。参照图4和图5,冷却器1包括主体部、冷却风扇30、通风孔40以及挡风部50,其中主体部包括上板10和下板20。在说明本专利技术之前,首先定义在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基于图4中的x,y和z轴,“前侧”是在y轴的负向上,它靠近笔记本式计算机101的使用者;“后侧”是在y轴的正向上;“上侧”是在z轴的正向上。鉴于上-->板10被x轴和y轴分割为四个象限,上板10对应第三和第四象限的部分被称为“前部”,而上板10对应第一和第二象限的部分被称为“后部”。如图6所示,上板10支持笔记本式计算机101,从而笔记本式计算机101靠在上板10上。上板10的后端弯折并向下延伸。下板20与上板10连接以形成一个空气通道11。空气通道11作为用以引导被冷却风扇30吸入的空气的管道。因此,在下板20的两侧以及在冷却风扇30的周围设有阻挡壁22,从而,在下板20连接到上板10时,会形成空气通道11。冷却风扇30安装在主体部的后部,并用来将吹送到空气通道11中,从而使空气流动通过空气通道11。虽然在图4至图6中是在主体部的后部安装两个冷却风扇30,然而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制冷却风扇30的位置和数量,只要他们可以将空气吹送到空气通道11中。参照图5和图6,冷却风扇30是可以向上将空气吸入到空气通道11中的鼓风机风扇(blower fan)。被冷却风扇30吸上来的空气水平地流动穿过空气通道11而到达前侧。由于空气通道11除了前侧之外的其他侧都被阻挡壁22阻挡,被冷却风扇30吸入的空气只能通过空气通道11流动到上述前侧。在具有类似的尺寸时,鼓风机冷却风扇30有利地可以制造比轴向风扇更大的压力。同样的,鼓风机冷却风扇30可以降低冷却器1的整体高度。通风孔40形成于除了形成在位于冷却风扇30的上方的上板10的部分的其它部分上。也就是说,由于冷却风扇30设置在主体部的后部,则通风孔40就不形成在上板10在冷却风扇30上方的后部上,而是形成于上板10的前部,所述前部至少有一部分接近挡风部50。上板10的前部和它的部分后部形成多个通风孔40。请参照图4,多个小而圆的通风孔40纵长和横斜地分布在整个第三、第四象限以及邻近x和y轴的部分第一、第二象限。具体地,通风孔40形成在挡风部50的后面,覆盖上板10整个区域的一半以上。当笔记本式计算机101放置在上板10上时,通风孔40朝向笔记本式计算机101的底部表面除了它的后部之外的大部分区域。挡风部50设置在距离上板10的前边缘的稍微靠后处。挡风部50为-->带型且典型地由橡胶材料制成。当笔记本式计算机101被放置在上板10上时,挡风部50防止通过通风孔40排出、进入在笔记本式计算机101的底部表面和上板10之间的空间的空气流向笔记本式计算机101的前面。亦即,由于挡风部50防止由冷却风扇30吸入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笔记本式计算机用冷却器,所述冷却器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上板、下板以及形成在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的空气通道; 一个或多个冷却风扇,其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上并吸入空气到所述空气通道内;以及 一个或多个通风孔,其形成 于所述上板,但位于上板的所述冷却风扇上方以外的部分; 其中被所述冷却风扇吸入的所述空气流经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空气通道,并通过所述通风孔排向放置在所述冷却器的主体部上的笔记本式计算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KR 2006-6-5 10-2006-00504931.一种笔记本式计算机用冷却器,所述冷却器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上板、下板以及形成在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的空气通道;一个或多个冷却风扇,其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上并吸入空气到所述空气通道内;以及一个或多个通风孔,其形成于所述上板,但位于上板的所述冷却风扇上方以外的部分;其中被所述冷却风扇吸入的所述空气流经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空气通道,并通过所述通风孔排向放置在所述冷却器的主体部上的笔记本式计算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本式计算机用冷却器,其中所述冷却风扇为鼓风机风扇,其安装在所述下板上并使空气被向上吸入到所述空气通道内并通过所述空气通道流动。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通风孔形成于所述上板的包括至少其前部的部分;所述冷却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玟焕梁熙俊郑相俊
申请(专利权)人:扎尔曼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