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声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2634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27
本公开涉及一种消声结构和车辆,所述消声结构(1)包括主体部分(11),所述主体部分(11)适于设置在机舱盖(2)的前边缘的下方,并且所述主体部分(11)沿纵向朝向车身内部凸出且沿横向延伸,并且朝向车身外部的一侧开设有开口,外部气流通过所述开口在所述主体部分(11)中流通并与所述主体部分(11)发生能量转换,其中,所述主体部分(11)在垂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主体部分(11)在所述纵向上的尺寸。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消声结构能够降低气流冲击而产生的气动噪声,提升司乘员的驾乘感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消声结构和车辆
本公开涉及车辆零部件
,具体地,涉及一种消声结构和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的噪声水平是器重要性能参数之一,是影响车内舒适性的主要因素。高速行驶的车辆与空气发生相互作用,在车辆外部行程复杂的绕流场。由于车辆的复杂外形,气流在车辆的大的拐角处都会发生气流分离的现象,形成复杂的涡流流动,进而诱发了极大的噪声,影响司乘员的驾乘感受。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消声结构,该消声结构能够降低气流冲击而产生的气动噪声,提升司乘员的驾乘感受。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消声结构,所述消声结构包括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适于设置在机舱盖的前边缘的下方,并且所述主体部分沿纵向朝向车身内部凸出且沿横向延伸,并且朝向车身外部的一侧开设有开口,外部气流通过所述开口在所述主体部分中流通并与所述主体部分发生能量转换,其中,所述主体部分在垂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主体部分在所述纵向上的尺寸。可选地,所述主体部分包括中间部分和连接所述中间部分的两端的端部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在所述垂向上的尺寸从所述中间部分向所述端部部分逐渐减小,且所述主体部分在所述纵向上的尺寸从所述中间部分向所述端部部分逐渐减小。可选地,所述主体部分在所述垂向上的尺寸与所述主体部分在所述纵向上的尺寸的比值范围为1:1-2:1。可选地,所述主体部分的中间部分在所述垂向上的尺寸为25mm-50mm,所述主体部分的中间部分在所述纵向上的尺寸为15mm-50mm。可选地,所述主体部分沿垂向的截面为异型形状。>可选地,所述消声结构包括限定有气流通道的流通管道,所述流通管道沿所述横向延伸并与所述主体部分连通,通过所述流通管道将外部气流朝向车身两侧疏导。可选地,所述流通管道在所述垂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主体部分在所述垂向上的最小尺寸,且所述流通管道在所述纵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主体部分在所述纵向上的最小尺寸。可选地,所述主体部分中设置有多个分隔板,所述多个分隔板沿横向均匀地间隔设置,以将所述主体部分分隔为多段,且每个所述分隔板在所述纵向上均具有两个相对的侧表面。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机舱盖和上述消声结构,所述消声结构位于所述机舱盖的前边缘的下方并相对于车身固定。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中网,所述主体部分的下端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中网,或者,所述中网在所述垂向上的第一个中网格栅形成有所述主体部分,以用作所述消声结构。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外部气流通过开口进入到主体部分中并冲击主体部分而发生能量转换,即气流的动能转换为主体部分的压力势能和热能,此时高能量气体变成了低能量气体,降低了对A柱、前风挡、后视镜、侧窗和后尾翼的冲击产生的气动噪声源,进而改善了车内噪声环境,提高了司乘人员的驾乘感受。此外,本公开提供的消声结构的主体部分在垂向上的尺寸大于主体部分在纵向上的尺寸,这样能够降低甚至避免主体部分受到气流冲击后而产生较大的噪声,进一步优化本公开的消声结构的消声效果。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消声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消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消声结构安装于车身的结构简图,其中,箭头方向为气流方向;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消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意出了消声结构形成于中网在垂向上第一个中网格栅;图5是沿图4中A-A线剖切的剖视图;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消声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示意出了主体部分中设置有多个分隔板。附图标记说明1-消声结构,11-主体部分,12-流通管道,13-分隔板,2-机舱盖,3-中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是以车辆为基础进行定义的,定义车辆的XYZ坐标系,其中X向为车辆的纵向,对应前后方位,Y向为车辆的横向方向,对应左右方位,Z为车辆的垂向,对应上下方位;以驾驶员位于驾驶位置为基准,驾驶员所面向的方位为前方,反方向为后方,驾驶员的左手所在的方位为左方,反方向为右方,驾驶员的头部所在的方位为上方,反方向为下方,对应到附图中可以参考所标示的方位坐标系。另外,“内、外”是相对于对应地部件自身轮廓而言的内外。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当涉及到附图时,除非另有解释,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上述定义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公开,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至图5中所示,提供一种消声结构1,该消声结构1包括主体部分11,主体部分11适于设置在机舱盖2的前边缘的下方,并且主体部分11沿纵向朝向车身内部凸出且沿横向延伸,并且朝向车身外部的一侧开设有开口,外部气流通过开口在主体部分11中流通并与主体部分11发生能量转换,其中,主体部分11在垂向上的尺寸大于主体部分11在纵向上的尺寸。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外部气流通过开口进入到主体部分11中并冲击主体部分11而发生能量转换,即气流的动能转换为主体部分11的压力势能和热能,此时高能量气体变成了低能量气体,降低了对A柱、前风挡、后视镜、侧窗和后尾翼的冲击产生的气动噪声源,进而改善了车内噪声环境,提高了司乘人员的驾乘感受。此外,本公开提供的消声结构1的主体部分11在垂向上的尺寸大于主体部分11在纵向上的尺寸,这样能够降低甚至避免主体部分11受到气流冲击后而产生较大的噪声,进一步优化本公开的消声结构1的消声效果。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中所示,为了满足车辆外造型的美观性的需求,主体部分11可以包括中间部分和连接中间部分的两端的端部部分,主体部分11在垂向上的尺寸从中间部分向端部部分逐渐减小,且主体部分11在纵向上的尺寸从中间部分向端部部分逐渐减小,这样,主体部分11的中间部分在垂向上的尺寸和在纵向上的尺寸始终大于端部部分在垂向上的尺寸和在纵向上的尺寸,通过这种设计一方面能够满足车辆对外造型的美观性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气流冲击主体部分11可能会产生较小的噪声,声波在主体部分11中经过多次反射而能量消耗,由此有益于降低甚至避免主体部分11受到气流冲击后而产生较大的噪声。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主体部分11在垂向上的尺寸与主体部分11在纵向上的尺寸的比值范围可以为1:1-2:1,即主体部分11在垂向上的尺寸始终保持大于主体部分11在纵向上的尺寸,使得主体部分11构造为浅腔结构,以降低甚至避免主体部分11受到气流冲击后而产生较大的噪声,进一步优化本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结构(1)包括主体部分(11),所述主体部分(11)适于设置在机舱盖(2)的前边缘的下方,并且所述主体部分(11)沿纵向朝向车身内部凸出且沿横向延伸,并且朝向车身外部的一侧开设有开口,外部气流通过所述开口在所述主体部分(11)中流通并与所述主体部分(11)发生能量转换,其中,所述主体部分(11)在垂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主体部分(11)在所述纵向上的尺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结构(1)包括主体部分(11),所述主体部分(11)适于设置在机舱盖(2)的前边缘的下方,并且所述主体部分(11)沿纵向朝向车身内部凸出且沿横向延伸,并且朝向车身外部的一侧开设有开口,外部气流通过所述开口在所述主体部分(11)中流通并与所述主体部分(11)发生能量转换,其中,所述主体部分(11)在垂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主体部分(11)在所述纵向上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11)包括中间部分和连接所述中间部分的两端的端部部分,所述主体部分(11)在所述垂向上的尺寸从所述中间部分向所述端部部分逐渐减小,且所述主体部分(11)在所述纵向上的尺寸从所述中间部分向所述端部部分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11)在所述垂向上的尺寸与所述主体部分(11)在所述纵向上的尺寸的比值范围为1:1-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中间部分在所述垂向上的尺寸为25mm-50mm,所述主体部分(11)的中间部分在所述纵向上的尺寸为15mm-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11)沿所述垂向的截面为三角形状或矩形形状或梯形形状或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亚刘海军陆黔林刘建伟徐旭寇国富乔博磊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