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取气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2164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发动机取气口装置,包括导风段与密封段,所述导风段与密封段粘接在一起,密封段与外界外部空气连通,气流从车辆前端进入密封段,并通过导风段进入进气系统;所述导风段由上进气挡板及下进气挡板组成,上进气挡板及下进气挡板构成“口”字型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发动机取气口装置,用于使用了主动格栅或前端密封良好的车型,其与主动格栅护风罩集成在一起,在减少布置空间的同时,确保进入到发动机的始终为新鲜空气。取气口独立于发动机进气系统,保证了一定灵活性地同时,又集成到了密封段上,可以适当降低成本及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取气口装置
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发动机取气口装置。
技术介绍
取气口需要保证进入进气系统的空气为新鲜空气,来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对于导风板密封良好的车型来说,需要额外关注取气口的位置,确保其与外界新鲜空气相连,这对取气口的结构与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技术通常是采用发动机进气系统的滤清器直接作为取气口,不会再有单独的取气口,如果车辆前端密封措施做得比较好的话,进气系统的布置以及固定就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取气口装置,用于使用了主动格栅或前端密封良好的车型,其与主动格栅护风罩集成在一起,在减少布置空间的同时,确保进入到发动机的始终为新鲜空气。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新型发动机取气口装置,包括导风段1与密封段2,所述导风段1与密封段2粘接在一起,密封段2与外界外部空气连通,气流从车辆前端进入密封段2,并通过导风段1进入进气系统;所述导风段1由上进气挡板11及下进气挡板12组成,上进气挡板11及下进气挡板12构成“口”字型结构。优选地,所述取气装置位于车辆发动机舱的前部或上部。优选地,所述导风段1与密封段2之间设置有泡棉3,所述泡棉3可实现导风段1与密封段2之间的完全密封。优选地,所述导风段1与进气系统的入口位置相对,之间留有间隙,以避免进气系统的噪声突变,还可以在车辆涉水时,防止水直接涌入进气系统,保证行车安全。优选地,所述下进气挡板12向下倾斜,用于在车辆涉水时及时将水下引,防止水直接涌入进气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如下: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发动机取气口装置,取气口独立于发动机进气系统,保证了一定灵活性地同时,又集成到了密封段上,可以适当降低成本及重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发动机取气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导风段1、上进气挡板11、下进气挡板12、密封段2、泡棉3。具体实施方式为清楚、完整地描述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及其具体工作过程,结合说明书附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发动机取气口装置,包括导风段1与密封段2,所述导风段1与密封段2粘接在一起,密封段2与外界外部空气连通,气流从车辆前端进入密封段2,并通过导风段1进入进气系统;所述导风段1由上进气挡板11及下进气挡板12组成,上进气挡板11及下进气挡板12构成“口”字型结构。所述导风段1与密封段2之间设置有泡棉3,所述泡棉3可实现导风段1与密封段2之间的完全密封。所述导风段1与进气系统的入口位置相对,之间留有间隙,以避免进气系统的噪声突变,还可以在车辆涉水时,防止水直接涌入进气系统,保证行车安全。所述下进气挡板12向下倾斜,用于在车辆涉水时及时将水下引,防止水直接涌入进气系统。所述密封段2为车辆的护风罩,所述取气口所搭载车型采用了主动进气格栅,护风罩布置在主动进气格栅与车辆外部的进气格栅之间,确保二者之间的完全密封。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发动机取气口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从汽车前端进气格栅进入的冷却空气经由密封段2,绝大多数进入车辆冷却模块,小部分通过导风段进入到进气系统附近,进气系统依靠工作时形成的负压将冷却空气吸入到进气系统中。通常车型取气口位置独立于车辆的密封结构,对布置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导风段1与密封段2结合到一起可以显著减少布置所需空间,并可以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导风段与进气系统入口的最佳相对位置关系;此处计算指的是通过三维CFD分析,找出密封段上压力系数偏大的地方作为开口(压力系数越大,说明在此处开口进风效果越好),同时考虑进气系统吸气作用形成的负压,避免热空气回流,在车辆低速、中速、高速工况分别进行计算,最终得出的最优位置。导风段1与进气系统不得直接相连,需留有一定间隙,以免造成进气系统的噪声突变,同时,下进气挡板12呈下压的趋势,可以在车辆涉水时及时将水下引,防止水直接涌入进气系统。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技术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技术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技术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技术所公开的内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发动机取气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风段(1)与密封段(2),所述导风段(1)与密封段(2)粘接在一起,密封段(2)与外界外部空气连通,气流从车辆前端进入密封段(2),并通过导风段(1)进入进气系统;所述导风段(1)由上进气挡板(11)及下进气挡板(12)组成,上进气挡板(11)及下进气挡板(12)构成“口”字型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发动机取气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风段(1)与密封段(2),所述导风段(1)与密封段(2)粘接在一起,密封段(2)与外界外部空气连通,气流从车辆前端进入密封段(2),并通过导风段(1)进入进气系统;所述导风段(1)由上进气挡板(11)及下进气挡板(12)组成,上进气挡板(11)及下进气挡板(12)构成“口”字型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动机取气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段(1)与密封段(2)之间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哲陈群戴鑫鑫侯亚帮朱晴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