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明仕专利>正文

锅底蓄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115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底续热装置。由锅体(10)、及结合在锅体(10)底部并与锅底保持间距的多孔蓄热片(20)所组成,蓄热片(20)的外围设置数个朝上延伸出的扣爪(21),而在锅体(10)的底部外缘设置数个对应前述扣爪(21)并可供其导入且能将其固定的导沟(11),该导沟(11)是由直沟(12)、及与直沟(12)连通的横沟(13)组成。易于拆组、不会因氧化造成锈蚀松动、使锅体离火后平放在平台上在锅底继续加热。(*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在锅子离火后能在锅底继续加热的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焖烧锅是由一内锅及外锅所组成,当内锅置入外锅内,就能藉由外锅的隔热(或 断热)作用,而使内锅的热源不会快速流失,使得内锅中的食物在高温又保温的状态下而 持续焖煮,达到节省瓦斯能源的经济效益。唯上述的内锅在离开火源后,温度就会下降,即使置入外锅后能以保温作用使温度 减缓下降,但保温时间仍然有限,因此为能达到持续加热及使保温持久,即有业者开发 出离火续煮锅,例如下列专利文献1 2所示,其中,专利文献l是由一外锅、及一置入外锅内的内锅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内锅的锅底外围设置数个L形固定片,再以螺丝将 聚热圈与L形固定片锁固结合,该聚热圈与锅底保留一小间隙,使聚热圈的热源不会直接传导至内锅。专利文献2的特征在于锅底中央设有螺杆,能与聚热环中央的螺孔相互螺合;或 锅底设置内壁具有内螺纹的环套,而聚热环的外缘设置外螺纹,当聚热环以外螺纹与环 套的内螺纹相互螺合后,就能使二者结合固定。专利文献l: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595413 「焖煮锅之结构」、公告闩2004年6月21日;参图1、图2。专利文献2: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M256738 「离火续煮锅之构造」、公告日2005年 2月11 R;参图4、图19。上述专利文献1的问题点在于,锅底以L形固定片与聚热圈配合后,再以螺丝将两 者锁固结合,其藉螺丝固定的方式,对业者拆组造成不少麻烦;又当螺丝卸除后,聚热圈虽能与锅底分离,但L形固定片仍结合在锅底下,造成不雅观;其次,螺丝经多次高温燃烧后容易氧化,所以容易锈蚀产生松动。上述专利文献2的问题点在于,锅底中央以螺杆与聚热环的螺孔相互螺合,在分解 后,锅底因中央螺杆的存在而不能平放在平台上;又,聚热环以外螺纹与环套的内螺纹 螺合后,经由多次高温燃烧,会容易氧化而锈蚀产生松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易于拆组、不会因氧化造成锈蚀松动、更能使锅 体平放在平台上的锅底续热装置。本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其共有二个实施例,分别为第一实施例的锅底蓄热装置,是由锅体(IO)、及结合在 锅体(10)底部并与锅底保持间距的多孔蓄热片(20)所组成,其特征在于蓄热片(20)的外围设置数个朝上延伸出的扣爪(21),而在锅体(10)的底部外缘设置数个对应前述扣爪 (21)并可供其导入且能将其固定的导沟(11),该导沟(11)是由直沟(12)、及与直沟(12) 连通的横沟(13)组成。根据上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扣爪(21)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 出的竖片(22)上方且朝内横向凸出。根据上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扣爪(21)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 出的环形边框(23)上方且朝内横向凸出。根据上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横沟(13)的入口角隅位置设置朝上突出 且用于防止扣爪(21)逆向导出的小突块(14)。第二实施例的锅底蓄热装置,是由锅体(IO)、及结合在锅体(10)底部并与锅底保持 间距的多孔蓄热片(20)所组成,其特征在于锅体(10)的外缘下方设置数个朝外凸出的 凸块(15),而在蓄热片(20)周边设置数个对应前述凸块(15)并可供其导入且能将其固定 的导沟(26),该导沟(26)是由直沟(27)、及与直沟(27)连通的横沟(28)组成。根据上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沟(26)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 出的竖片(25)上方内壁。根据上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沟(26)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 出的环形边框(23)上方内壁。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和有益效果第一实施例的蓄热片(20)由扣爪(21)对应锅体(10)底部的导沟(11),就能快速导入 或导出,使蓄热片(20)能快速与锅体(10)结合或是拆解分离。根据上述的锅底续热装置,扣爪(21)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出的竖片(22) 上方且朝内横向凸出,藉扣爪(21)由导沟(11)入口垂直导入后再横向移动就能卡固不脱 落。根据上述的锅底蓄热装置,扣爪(21)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出的环形边框 (23)上方且朝内横向凸出,藉扣爪(21)由导沟(11)入口垂直导入后再横向移动就能卡固 不脱落。根据上述的锅底续热装置,在横沟(13)的入口角隅位置的小突块(14)能防止扣爪(21) 凸块(22)导入横沟(13)后就不能逆向导出。第二实施例的蓄热片(20)藉由周边设置的导沟(26)对应锅体(10)的凸块(15),就能 快速导入或导出,使蓄热片(20)能快速与锅体(10)结合或是拆解分离。根据上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导沟(26)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出的竖片(25) 上方内壁,藉扣凸块(25)由导沟(26)入口垂直导入后再横向移动就能卡固不脱落。根据上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导沟(26)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出的环形边框 (23)上方内壁,扣凸块(25)由导沟(26)入口垂直导入后再横向移动就能卡固不脱落。附图说明图l: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2A:第一实施例扣爪凸块由导沟导入前的简单示意图2B:第一实施例扣爪凸块由导沟导入后的简单示意图3:为第一实施例蓄热片与锅体在外锅内进行焖烧的全剖视图4:为第一实施例近似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5:为第一实施例近似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6:为第一实施例近似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8:为第二实施例蓄热片与锅体在外锅内进行焖烧的全剖视图; 图9:为第二实施例近似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第一实施例如图l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中揭示出锅底蓄热装置,是由锅体(IO)、及结合在锅体(10)底部并与锅底保持间距的多孔蓄热片(20)所组成,其特征 在于蓄热片(20)的外围设置数个朝上延伸出的扣爪(21),而在锅体(10)的底部外缘设置 数个对应前述扣爪(21)并可供其导入且能将其固定的导沟(11),该导沟(ll)是由直沟 (12)、及与直沟(12)连通的横沟(13)组成。扣爪(21)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出的竖片(22)上方且朝内横向凸出。直沟 (12)与横沟(13)组成倒L形的导沟(ll)。如图2A、图2B所示,分别为本技术扣爪由导沟导入前及导入后的简单示意图2A中,扣爪(21)由导沟(11)的直沟(12)入口垂直导入,再朝水平向横移;再如图2B中, 扣爪(21)横移后。使其平放在横沟(13)内,即能使蓄热片(20)与锅体(10)结合不会脱落。上述横沟(13)的入口角隅位置设置朝上突出且用于防止扣爪(21)逆向导出的小突块 (14),因此小突块(14)即有如安全结构。图3所示为本技术蓄热片与锅体同在外锅内进行焖烧的全剖视图,图中揭示锅体 (10)与蓄热片(20)视锅内食材及容量而在火源(未揭)上加热,火源会由蓄热片(20)的多 个穿孔(24)导入而对锅底加热,当食材沸腾后,就可离开火源而置入外锅(30)内进行焖 烧,这时通红的蓄热片(20)仍处在高温状态,由于锅底与蓄热片(20)保持0. 5 2.0mm的 间距,所以蓄热片(20)能对锅底以间接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锅底蓄热装置,是由锅体(10)、及结合在锅体(10)底部并与锅底保持间距的多孔蓄热片(20)所组成,其特征在于:    蓄热片(20)的外围设置数个朝上延伸出的扣爪(21),而在锅体(10)的底部外缘设置数个对应前述扣爪(21)并可供其导入且能将其固定的导沟(11),该导沟(11)是由直沟(12)、及与直沟(12)连通的横沟(13)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底蓄热装置,是由锅体(10)、及结合在锅体(10)底部并与锅底保持间距的多孔蓄热片(20)所组成,其特征在于蓄热片(20)的外围设置数个朝上延伸出的扣爪(21),而在锅体(10)的底部外缘设置数个对应前述扣爪(21)并可供其导入且能将其固定的导沟(11),该导沟(11)是由直沟(12)、及与直沟(12)连通的横沟(13)组成。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扣爪(21)是设置在蓄热片(20) 周边朝上突出的竖片(22)上方且朝内横向凸出。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扣爪(21)是设置在蓄热片(20) 周边朝上突出的环形边框(23)上方且朝内横向凸出。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横沟(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仕
申请(专利权)人:张明仕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