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气控换向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9593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气控换向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的一侧设置有控制端盖,所述阀体的另一侧设置有复位端盖,所述控制端盖的侧壁贯穿设置有控制端进气口,所述控制端盖的内侧壁且在控制端进气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的侧壁设置有第一U型密封圈,所述第一活塞的另一侧壁设置有阀芯,所述阀芯的侧壁设置有密封圈,所述阀芯的侧壁两端设置有导向环,所述阀芯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的侧壁设置有第二U型密封圈,所述阀体的内侧壁且在阀芯的一侧设置有气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单气控换向阀的控制端由脉冲气压信号控制而不用担心泄漏的问题,扩大了此类阀件的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气控换向阀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单气控换向阀。
技术介绍
单气控换向阀是气动控制系统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控制类阀件,相较与双气控换向阀它只有一个控制端进气口便可以实现阀芯两个方向的移动,然而由于阀芯的泄漏问题导致该控制气在控制阀芯换向时只能是持续通气或者断开通气并放气两种状态,这大大限制了气动控制系统控制方式的多样性,在很多的气动控制系统中,控制气控换向阀的信号往往只能是一个脉冲信号,即控制信号只接通一瞬间,换向阀换向后控制信号便会中断。这种脉冲式控制方式大大限制了单气控换向阀的使用范围,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控制进气端泄漏量极小甚至不泄漏的单气控换向阀使其可以采用脉冲式控制信号来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单气控换向阀。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单气控换向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的一侧设置有控制端盖,所述阀体的另一侧设置有复位端盖,所述控制端盖的侧壁贯穿设置有控制端进气口,所述控制端盖的内侧壁且在控制端进气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的侧壁设置有第一U型密封圈,所述第一活塞的另一侧壁设置有阀芯,所述阀芯的侧壁设置有密封圈,所述阀芯的侧壁两端设置有导向环,所述阀芯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的侧壁设置有第二U型密封圈,所述阀体的内侧壁且在阀芯的一侧设置有气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阀体的侧壁贯穿设置有P口、A口、B口、R口、S口。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活塞的体积比第二活塞的体积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U型密封圈与第一活塞相互贴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二U型密封圈与第二活塞相互贴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气道的一端贯穿设置在复位端盖的内侧壁。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密封圈与阀体的内侧壁连接处设置有箭头。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控制端盖内增加第一U型密封圈以及第一活塞,气源脉冲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活塞动作,第一活塞再控制阀芯动作,使得此类单气控换向阀的控制端可以由脉冲气压信号控制而不用担心泄漏的问题,扩大了此类阀件的使用范围。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单气控换向阀,其控制进气端泄漏量极小甚至不泄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单气控换向阀的阀芯位于左侧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单气控换向阀的阀芯位于右侧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单气控换向阀的传统单气控换向阀剖面图。图例说明:1、控制端盖;2、第一U型密封圈;3、第一活塞;4、密封圈;5、阀芯;6、阀体;7、导向环;8、第二活塞;9、第二U型密封圈;10、复位端盖;11、控制端进气口;12、气道;13、箭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单气控换向阀,包括阀体6,阀体6的侧壁贯穿设置有P口、A口、B口、R口、S口,阀体6的一侧设置有控制端盖1,阀体6的另一侧设置有复位端盖10,控制端盖1的侧壁贯穿设置有控制端进气口11,控制端盖1的内侧壁且在控制端进气口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活塞3,第一活塞3的侧壁设置有第一U型密封圈2,第一活塞3的另一侧壁设置有阀芯5,阀芯5的侧壁设置有密封圈4,阀芯5的侧壁两端设置有导向环7,导向环7对活塞起到支撑与导向作用,阀芯5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第二活塞8,第二活塞8的侧壁设置有第二U型密封圈9,阀体6的内侧壁且在阀芯5的一侧设置有气道12,气道12与进气口相通从而使压缩空气一直作用在第二活塞8上。第一活塞3的体积比第二活塞8的体积大,因此气源作用在第二活塞8上的作用面积小于气源作用在第一活塞3上的作用面积,因此当控制端进气口11有压力信号时阀芯5便会克服第二活塞8的作用力向右移动,若作用在阀芯5左端的控制气压消失,则阀芯5会在第二活塞8的作用下左移,第一U型密封圈2与第一活塞3相互贴合,第二U型密封圈9与第二活塞8相互贴合,气道12的一端贯穿设置在复位端盖10的内侧壁,从而可以使第二活塞8的作用面受到推力,密封圈4与阀体6的内侧壁连接处设置有箭头13。工作原理:传统单气控换向阀如图3所示:气源从控制端进气口11进入阀体6内作用在阀芯5上,阀芯5会被压缩空气顶到图示位置,此时P口与A口接通,B口与S口接通,P为阀的主进气口,与气源一直接通,气道12与进气口相通使压缩空气一直作用在第二活塞8上,由于气源作用在第二活塞8上的作用面积小于气源作用在阀芯5上的作用面积,因此当控制端进气口11有压力信号时阀芯5便会克服第二活塞8的作用力向右移动,若作用在阀芯5左端的控制气压消失,则阀芯5会在第二活塞8的作用下左移,阀芯5左移后P口与B口接通,A口与R口接通,气源从控制端进气口11进入并推动阀芯5移动后随及停止供气并将控制端进气口11封闭,由于作用在阀芯5上的气压并未消失因此阀芯5会短暂的保持不动,当气压逐渐从箭头13方向泄漏后第二活塞8便会使阀芯5复位,由于泄漏的不可控性,因此若要使阀芯5保持不动则必须不停的往控制端进气口11供气。本单气控换向阀如图1所示:在控制端盖1内增加第一U型密封圈2以及第一活塞3,气源脉冲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活塞3动作,第一活塞3再控制阀芯5动作,使阀芯5处在图2位置,由于第一U型密封圈2是单作用密封且密封效果远远高于密封圈4,因此脉冲控制信号控制阀芯5换向后不会发生泄漏,只有将作用在第一活塞3上的气压主动放掉之后,阀芯5才会在第二活塞8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复位后阀芯5处在图1位置。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气控换向阀,包括阀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6)的一侧设置有控制端盖(1),所述阀体(6)的另一侧设置有复位端盖(10),所述控制端盖(1)的侧壁贯穿设置有控制端进气口(11),所述控制端盖(1)的内侧壁且在控制端进气口(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活塞(3),所述第一活塞(3)的侧壁设置有第一U型密封圈(2),所述第一活塞(3)的另一侧壁设置有阀芯(5),所述阀芯(5)的侧壁设置有密封圈(4),所述阀芯(5)的侧壁两端设置有导向环(7),所述阀芯(5)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第二活塞(8),所述第二活塞(8)的侧壁设置有第二U型密封圈(9),所述阀体(6)的内侧壁且在阀芯(5)的一侧设置有气道(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气控换向阀,包括阀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6)的一侧设置有控制端盖(1),所述阀体(6)的另一侧设置有复位端盖(10),所述控制端盖(1)的侧壁贯穿设置有控制端进气口(11),所述控制端盖(1)的内侧壁且在控制端进气口(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活塞(3),所述第一活塞(3)的侧壁设置有第一U型密封圈(2),所述第一活塞(3)的另一侧壁设置有阀芯(5),所述阀芯(5)的侧壁设置有密封圈(4),所述阀芯(5)的侧壁两端设置有导向环(7),所述阀芯(5)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第二活塞(8),所述第二活塞(8)的侧壁设置有第二U型密封圈(9),所述阀体(6)的内侧壁且在阀芯(5)的一侧设置有气道(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气控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楚江刘超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江林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