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7824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器,其设置在计算机中央处理器或发热元件上,包括散热体及热管,其中,所述散热体由多片散热鳍片倾斜地堆叠排列而成,每两个相邻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有流道,在这些散热鳍片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用于与所述热管相连接,所述热管具有吸热部及散热部,所述吸热部用来与发热源接触,所述散热部与所述散热鳍片相连接。利用这些散热鳍片的倾斜设置,可将向下吹送的涡旋气流引入散热体中,避免热气流被吸入进气区域,从而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果。(*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计算机中央处理器与发热元件上,可将向下吹送的涡旋气流引入散热体中,以避免热气流被吸入进气区域,进而提高了散热效果的散热器。技术背景如今计算机运算功能强大并且执行速度很快,其形状构造更是朝“轻、薄、短、小”的方向发展,尤其新一代中央处理器(CPU)由于具有超速的运算功能,在执行运算指令时所产生的热量更多。因而如何利用良好的导热及散热系统,使该中央处理器能在许可的工作温度下正常运行,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如图1所示,公知散热体与风扇组件主要包括一散热体10a、一固定架20a及一风扇30a。其中散热体10a的底面平贴在中央处理器(CPU)的表面上,且其外部可盖合一固定架20a,再用螺丝等组件固定连接。在该固定架20a的顶面设有圆形孔及多个螺孔(图中未示出),该圆形孔与风扇30a的中心相对应,用螺丝将风扇30a与固定架20a固定连接,就形成散热器组件。然而,公知的散热体与风扇组件仍存在如下缺点:由于该风扇30a的扇叶与散热体10a的底面距离太远,使得风扇30a吹送的气流,不容易吹入散热体10a的底部,并且由于这些热气流并未远离风扇30a的进风区域,因而使这些未冷却的热气流再度被风扇30a所吸入。因此,这些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不高。因而,周而复始连续循环,将使吹入散热体10a的气流温度愈来愈高,而使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不佳。另外,该风扇30a所吹出的气流呈涡旋状,而散热体10a垂直设置在风扇30a上,使该气流直接撞击在散热体10a上,因而大幅度地降低了气流的流动速度,进一步降低了该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因此,针对上述已知技术的各种问题,本技术的设计人结合多年从事该行业的经验,潜心研究,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设计了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器,利用散热鳍片的倾斜设置,将向下吹送的涡旋气流引入散热体中,避免热气流被吸入进气区域,进而提高该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其设置在计算机中央处理器或发热元件上,包括散热体及热管,其中,所述散热体由多片散热鳍片倾斜地堆叠排列而成,每两个相邻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有流道,在这些散热鳍片分别设有相对应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用于与所述热管相连接,所述热管具有吸热部及散热部,所述吸热部用来与发热源接触,所述散热部与所述散热鳍片相连接,从而可实现上述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公知散热体与风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组合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组合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使用状态图。附图1中组件代表符号列表如下:散热体     10a固定架     20a风扇       30a附图2到附图6中组件代表符号列表如下:散热体     10第一散热体 11       第二散热体 12散热鳍片   13       流道       14-->贯穿孔    15          凸环      16热管      20          吸热部    21散热部    22          导热板    30凹槽      31          固定块    40散热片    41          通道      42螺孔      43          风扇      50框架      51          风叶组    52通孔      53          座体      54导流部    55          支撑板    56槽口      57          通孔      5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仅供参考与说明用,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立体分解图。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器,主要包括散热体10及多个热管20,其中:散热体10可以用铝、铜或其他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包含一第一散热体11及一第二散热体12。该第一散热体11与第二散热体12相互对应设置,且各该散热体由多片散热鳍片13倾斜地堆叠排列而成,这些散热鳍片13从中央处向两侧递减倾斜,每两个相邻散热鳍片13之间形成流道14。另外在这些散热鳍片13上设有相对应的贯穿孔15,在贯穿孔15的周围设置凸环16,以增大接触表面积。热管20内部具有毛细组织及工作流体,利用气液相的热传导实现迅速传热。热管20具有吸热部21及散热部22,该吸热部21与发热源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散热部22形成于各该散热鳍片13的贯穿孔15中并与凸环16接触。该贯穿孔15的内部形状与散热部22的外部形状相对应,可在贯穿孔15与散热部22之间涂抹导热介质(如锡膏等),以增加其热传导能力。散热器还包括一导热板30及一固定块40。固定块40与导热板30分别设置在热管20的吸热部21的上、下方,以保护这些热管20并使之稳固定位。导热板30可以用铜等材料制造,在其顶面设有一凹槽31。该凹槽31用于设置热管-->20的吸热部21。在该吸热部21的上方设有固定块40,该固定块40可以由铝等材料挤制成形。在该固定块40的顶面延伸有多个散热片41,在这些散热片41的中间形成一通道42,扣具等连接元件可通过该通道42连接到发热源上。在该固定块40的两端面上设有螺孔43,以使用螺丝等元件进行螺文连接。图3、图4、图5分别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立体分解图、组合示意图及组合剖视图。如图3、图4、图5所示,本技术的散热器还包括一风扇50。该风扇50包含一框架51及固定设置在框架51上的风叶组52。该框架51可以是板片状弧形壳体、底部直径大于顶部直径的圆锥状壳体或其他各种不同几何形状的壳体,在本实施例中是板片状弧形壳体。在该框架51的顶部设有一通孔53,在该通孔53下方连接一座体54,风叶组52设置在该座体54上,与座体54相连接,并正好位于通孔53内。另外在框架51上形成两个导流部55,该导流部55从通孔53处沿框架51的弧度向下倾斜延伸。另外,在该框架51的前、后周缘设有向下延伸的相对应的支撑板56。该支撑板56的中央设有向下的槽口57,该槽口57与固定块40的通道42相对应。支撑板两侧边上设有通孔58,该通孔58与固定块40上的螺孔43相对应。图6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如图6所示,将该导热板30的底面平贴在发热源(如CPU)上。当风扇50的风叶组52运转时,将从风叶组52上方吸入冷气流,该冷气流将沿框架51的导流部55及各该散热鳍片13所形成的流道14方向流动,以将聚集在各该散热鳍片13表面的热量带走,并向下吹流动到发热源周围的发热元件上。因为这些热气流具有较长的冷却时间,可以被充分地降温冷却,从而可提高该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如上所述,依据本技术的散热器,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利用本技术各该散热鳍片的倾斜设置,可使向下吹送的涡旋气流顺利地引入散热体中,避免热气流被吸入进气区域,进而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另外,从散热体吹出的气流,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器,包括散热体及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体包括多片倾斜地堆叠排列的散热鳍片,两个相邻的散热鳍片之间设有流道,所述散热鳍片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用于连接所述热管,所述热管具有吸热部及散热部,所述吸热部用来与发热源接触,所述散热部与所述散热鳍片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器,包括散热体及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体包括多片倾斜地堆叠排列的散热鳍片,两个相邻的散热鳍片之间设有流道,所述散热鳍片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用于连接所述热管,所述热管具有吸热部及散热部,所述吸热部用来与发热源接触,所述散热部与所述散热鳍片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体包含第一散热体及第二散热体,所述第一散热体和所述第二散热体相互对应,并由中央向两侧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的贯穿孔周围设有凸环,用来增大与所述热管的接触表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的吸热部为半圆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导热板和固定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照曦
申请(专利权)人:珍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