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周围神经修复用组织工程诱导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5731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周围神经修复用组织工程诱导支架,包括主管体,所述主管体内侧设置有蜂窝状的诱导通道,所述诱导通道之间的腔壁上相隔的设置有对流孔,所述主管体两端口部设置有缝合孔,所述主管体外壁上设置有支撑杆,所述主管体上位于两侧的所述支撑杆间设置有交互孔,所述主管体两端部内侧设置为锥形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手术将架体置于神经稍端,将神经插入主管体端部的锥形面内,通过缝合针穿过缝合孔将神经固定在主管体上,并通过支撑杆对主管体进行固定,在神经修复过程中通过诱导通道向前生长,防止神经之间的缠绕及交叉,修复过程中需要的营养液及排泄物通过交互孔、对流孔流通,使神经修复质量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周围神经修复用组织工程诱导支架
本技术涉及医疗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周围神经修复用组织工程诱导支架。
技术介绍
神经系统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二大部分所组成。中枢神经是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则是由离开脑和骨髓的神经纤维在由结缔组织连接、包裹组成粗细不等的神经束的基础上,再由结缔组织进一步包裹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神经束的集合体。组成周围神经的神经束则有感觉神经束和运动神经束之分,感觉神经束起感受各种刺激、且将其转变为神经兴奋和向中枢传导的作用;运动神经束则起着支配和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腺体分泌的作用。神经一旦受到损伤,受其支配的器官正常动能(运动功能或感觉功能)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且只有在神经得到完全修复(即运动神经束和感觉神经束同时得到修复)的情况下,器官的正常功能才能得到完全的恢复。神经的特点是:(1)具有再生能力,断离后能以约1毫米/天的速度从近端向远端生长;(2)没有穿透能力,神经的再生一遇到障碍就会中止;(3)没有弹性,断离的神经是不能人为地拉伸后连接的;(4)只有相同种类的神经束进行吻合修复后,神经的功能才能得到恢复。由于至今人们还无法用肉眼或仪器设备去正确地分辨神经的运动神经束和感觉神经束、无法人为地通过手术地方法去正确地实现同类神经束的吻合修复,所以神经修复基本上是机体的自我修复过程。为此,通过组织工程去实现神经修复的难度极大。周围神经的损伤一般可区分为断端间无缺损的损伤和断端间有缺损的损伤两类。对于断端间无缺损的损伤目前主要是通过外膜吻合、束膜吻合、CO2激光焊接、粘合剂粘接等手术方法直接进行吻合修复的。由于人们还不能正确地区分运动神经束和感觉神经束,因此这样的修复方法不可能准确地实现同类神经束断端的对合,结果常常造成神经束之间重叠、扭曲、偏位、嵌顿和滑脱,以及吻合口部结缔组织增生等阻碍近端轴突再生和恢复等不良的神经修复后果。对于断端间有缺损的损伤,由于断端神经胶质的增生和外围神经结缔组织的增生会形成瘢痕组织,从而阻碍再生神经纤维的向前生长、使再生纤维达不到原位而失去功能。因此为防止过多的结缔组织在两断端间生长,必须移植他物填充或进行桥接诱导修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周围神经修复用组织工程诱导支架。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周围神经修复用组织工程诱导支架,包括主管体,所述主管体内侧设置有蜂窝状的诱导通道,所述诱导通道之间的腔壁上相隔的设置有对流孔,所述主管体两端口部设置有缝合孔,所述主管体外壁上设置有支撑杆,所述主管体上位于两侧的所述支撑杆间设置有交互孔,所述主管体两端部内侧设置为锥形面。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撑杆在所述主管体上呈三角状分布,所述支撑杆与所述主管体一体成型,所述主管体、所述诱导通道为自降解材质。如此设置,使所述支撑杆稳固的限位支撑所述主管体的位置,可避免二次手术操作。进一步设置:所述缝合孔在每处平行设置有两个,且所述缝合孔在所述主管体周圈均匀设置有四处。如此设置,通过所述缝合孔对神经稍端进行缝合定位,提高连接的牢固性。进一步设置:所述交互孔与所述诱导通道相连通,所述对流孔连通所述诱导通道。如此设置,通过所述交互孔、所述对流孔对神经修复过程中产生的修复物进行交互、排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手术将主管体置于神经稍端,将神经插入主管体端部的锥形面内,通过缝合针穿过缝合孔将神经固定在主管体上,并通过支撑杆对主管体进行固定,在神经修复过程中通过诱导通道向前生长,防止神经之间的缠绕及交叉,修复过程中需要的营养液及排泄物通过交互孔、对流孔流通,使神经修复质量大大提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周围神经修复用组织工程诱导支架的轴测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周围神经修复用组织工程诱导支架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周围神经修复用组织工程诱导支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主管体;2、支撑杆;3、诱导通道;4、缝合孔;5、交互孔;6、锥形面;7、对流孔。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4所示,一种周围神经修复用组织工程诱导支架,包括主管体1,主管体1内侧设置有蜂窝状的诱导通道3,用于神经修复主通道,诱导通道3之间的腔壁上相隔的设置有对流孔7,主管体1两端口部设置有缝合孔4,对神经与支架进行缝合固定,主管体1外壁上设置有支撑杆2,主管体1上位于两侧的支撑杆2间设置有交互孔5,主管体1两端部内侧设置为锥形面6。优选的:支撑杆2在主管体1上呈三角状分布,支撑杆2与主管体1一体成型,主管体1、诱导通道3为自降解材质,使支撑杆2稳固的限位支撑主管体1的位置,可避免二次手术操作;缝合孔4在每处平行设置有两个,且缝合孔4在主管体1周圈均匀设置有四处,通过缝合孔4对神经稍端进行缝合定位,提高连接的牢固性;交互孔5与诱导通道3相连通,对流孔7连通诱导通道3,通过交互孔5、对流孔7对神经修复过程中产生的修复物进行交互、排泄。本技术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通过手术将主管体1置于神经稍端,将神经插入主管体1端部的锥形面6内,通过缝合针穿过缝合孔4将神经固定在主管体1上,并通过支撑杆2对主管体1进行固定,在神经修复过程中通过诱导通道3向前生长,防止神经之间的缠绕及交叉,修复过程中需要的营养液及排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周围神经修复用组织工程诱导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体(1),所述主管体(1)内侧设置有蜂窝状的诱导通道(3),所述诱导通道(3)之间的腔壁上相隔的设置有对流孔(7),所述主管体(1)两端口部设置有缝合孔(4),所述主管体(1)外壁上设置有支撑杆(2),所述主管体(1)上位于两侧的所述支撑杆(2)间设置有交互孔(5),所述主管体(1)两端部内侧设置为锥形面(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周围神经修复用组织工程诱导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体(1),所述主管体(1)内侧设置有蜂窝状的诱导通道(3),所述诱导通道(3)之间的腔壁上相隔的设置有对流孔(7),所述主管体(1)两端口部设置有缝合孔(4),所述主管体(1)外壁上设置有支撑杆(2),所述主管体(1)上位于两侧的所述支撑杆(2)间设置有交互孔(5),所述主管体(1)两端部内侧设置为锥形面(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周围神经修复用组织工程诱导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2)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雁儒于拥军韩海年方永刚廖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