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孔模件及其制造方法、带有成孔模件的预制构件成型模具技术

技术编号:2892063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成孔模件及其制造方法、带有成孔模件的预制构件成型模具,属于装配式建筑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成孔模件,包括骨架、柔性层和连接部;连接部设置在骨架的底面上,柔性层包覆骨架设置,连接部至少部分露出于柔性层,该连接部用于与预制构件成型模具的底模连接;骨架和柔性层之间设置有加强线,加强线周向绕扎在骨架上,因而在一方面,加强线周向绕扎在骨架上,加强线与骨架之间结合紧密,在另一方面,加强线与柔性层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柔性层较大程度地包裹了加强线,使得加强线与柔性层之间结合紧密,从而通过设置加强线提高了柔性层与骨架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成孔模件能够在混凝土完全凝固后仍能与预制构件脱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孔模件及其制造方法、带有成孔模件的预制构件成型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成孔模件及其制造方法、带有成孔模件的预制构件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工厂预制的建筑用构件在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其中,建筑用预制构件包括预制楼板、预制梁、预制墙、预制柱、预制楼梯等,建筑用构件的材质可以是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等。其中,板状结构的预制构件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利用预制构件上贯穿厚度方向的预留孔与螺杆配合节点支模以将预制构件形成围护建筑体系,从而完成现场的浇筑施工。因此,预制构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按照设计要求在预设位置留有预留孔。在现有技术中,在预制构件加工预留孔的方法通常包括两种。一种方法是在设计位置处设置套管埋件,该套筒埋件一般为铁管、塑料管、PVC套管,当墙板完成脱模后即形成预留孔;之后将固定套筒埋用的螺杆拆除后才可完成预制构件的起吊和脱模。预制构件脱模后,套筒埋件可以留在预制构件中;当套筒埋件为塑料管或PVC套管时,也可通过敲碎套管埋件的方式将其取出。另一种方法是将成孔模件的顶部固定在横梁上,并在混凝土初凝后将成孔模件拆下,从而防止成孔模件与混凝土联结。该方法的具体步骤是,根据预留孔的纵向位置安装固定横梁,根据预留孔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套筒和固定板(或套筒、丝扣和固定板),根据预留孔的横向位置将安装有套筒的固定板安装至横梁上合适的位置并固定,之后对各部件做细微调整使得套筒紧密贴合于底模。然后浇筑混凝土并振捣密实、养护,即可形成具有预留孔的混凝土板块,正例如申请号为2017109686373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的一种可拆卸模具组件及其施工方法。然而,上述的两种方法,无论是将作为成孔模件的套筒埋件留在预制构件中,或是在混凝土初凝时就将成孔模件取出,均涉及到成孔模件的拆模过程,使得预制构件的加工过程较为麻烦,大幅度地依赖于工人的施工经验,且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带有预留孔的预制构件加工过程麻烦、施工效率低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成孔模件,并提供该成孔模件的制造方法,从而允许成孔模件在预制构件从成型模具起吊时与预制构件完成脱模。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带有上述成孔模件的预制构件成型模具,以提高预制构件的加工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成孔模件,包括骨架、柔性层和连接部;所述柔性层通过注胶的方式形成并包覆在所述骨架上,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骨架的底面上,该连接部用于与预制构件成型模具的底模连接;所述骨架和所述柔性层之间设置有加强线,所述加强线周向绕扎在所述骨架上,因而在一方面,加强线周向绕扎在骨架上,加强线与骨架之间结合紧密,在另一方面,加强线与柔性层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柔性层较大程度地包裹了加强线,使得加强线与柔性层之间结合紧密,从而通过设置加强线提高了柔性层与骨架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使得本专利技术的成孔模件能够在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完全凝固仍能与预制构件脱离。作为进一步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柔性层与骨架之间的连接强度,所述骨架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凸棱,所述凸棱沿着所述骨架的轴向设置,所述加强线至少部分绕扎在骨架上所述凸棱所在的位置处,因而使得加强线至少部分与骨架的外侧壁脱离接触,从而使得柔性层能够完全包裹于骨架外侧壁脱离接触的加强线设置。作为进一步优化,为了防止加强线沿骨架轴向移动,所述凸棱上设置有若干个凸齿,若干个所述凸齿沿着所述骨架的轴向排布,相邻的凸齿之间形成为线槽,当加强线绕扎在线槽内时,线槽能够起到限位作用,在成孔模件与预制构件脱模时防止加强线沿骨架轴向移动,进一步提高柔性层与骨架之间的连接强度。更进一步地优化,所述线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凸棱的高度,因而当加强线绕扎在线槽内时,加强线必然有一部分脱离骨架的外侧壁设置,从而提高柔性层对于加强线的包裹效果。作为进一步优化,为了防止成孔模件与预制构件脱模时骨架与柔性层发生挤压,从而使得骨架将柔性层刺破,所述凸齿具有弧形结构,或者,所述凸齿的外侧面为曲面结构。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凸棱设置为两个以上,所述加强线绕扎在处于对应位置处的线槽上,并形成为若干线圈。或者,当骨架上不设置有凸棱时,所述加强线在所述骨架上绕扎形成为若干个线圈。更进一步地优化,所述线圈由所述加强线绕扎若干匝形成,且若干个线圈沿着所述骨架的轴向排布,相邻的线圈之间存在间隔,以进一步提高加强线与柔性层的接触面积。作为进一步优化,当凸棱设置为两个以下时,加强线绕扎时不可避免地会与骨架的外侧壁接触;当凸棱的数量超过两个时,加强线绕扎时可完全不与骨架的外侧壁接触;而当凸棱的数量多于5个时,凸棱过多地占用了骨架外侧壁的面积,导致加强线能被柔性层包裹的面积变小,从而降低了柔性层与骨架的连接强度,因而所述凸棱设置为3~5个;此外,为了提高加强线受力的均匀性,3~5个所述凸棱均匀分布在所述骨架的周向上。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加强线为尼龙线,或者为PE线,或者为大力马线,上述这些线材均具有弹性,且为有机聚合材料,与柔性层之间有较高的相容性;所述加强线或者为棉线,或者为毛线,或者为麻线,棉线由棉花纺成,毛线为动物毛发纺成,麻线由麻纺成,与柔性层之间有较高的相容性的同时,这些线材的表面更加粗糙,且有表面形成有杂线,与柔性层的接触面积更大。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柔性层由橡胶材质制成,或者由硅胶材质制成,或者由软性塑胶材质制成。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柔性层为圆台结构,所述柔性层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台阶。台阶用于在预制构件的外立面上形成扩口,从而提高预制构件的防渗漏效果,同时也能满足预留孔封堵的工艺要求。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柔性层的底面至少包覆住所述骨架底面的边沿设置,所述连接部至少部分露出于所述柔性层的底面,因而骨架底面在与模台或者模具固定牢固后,柔性层能够更好的贴合模台或者模具面,阻止混凝土浆液进入骨架底面,又能够起到骨架与模台或者模具之间的缓冲作用;此外,当成形模件固定在底模上时,至少有部分柔性层位于骨架与底模之间,因而成形模件与预制构件脱模时,能够防止混凝土的浆料进入骨架与底模之间缝隙,造成预制构件混凝土飞边或者错台,提升预制构件预留孔洞的成型品质。作为进一步优化,为了提高成孔模件与底模之间连接强度,可以将连接部的上端至少部分插设在所述骨架中。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柔性层顶端到所述骨架顶端的距离大于所述柔性层外侧壁与所述骨架外侧壁之间的距离,因而使得柔性层顶端处不设置骨架,使得柔性层顶端更具有弹性和柔性,从而更方便于脱模时柔性层与预制构件的脱离;此外,顶端的柔性层更有利于表面施工操作时混凝土面的平仓、收面及拉毛。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制造上述的成孔模件的制造方法,在浇筑成型的骨架上绕扎加强线后,再将骨架固定在注胶模具中,并向注胶模具中浇筑硅胶/橡胶浇筑;待硅胶/橡胶凝固后,脱模并得到所述成孔模件。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带有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成孔模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柔性层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骨架的底面上,所述连接部用于实现所述成孔模件与底模的连接;所述骨架上周向绕扎有加强线,所述柔性层通过注胶的方式形成并包覆在所述骨架上,所述加强线位于骨架与柔性层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孔模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柔性层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骨架的底面上,所述连接部用于实现所述成孔模件与底模的连接;所述骨架上周向绕扎有加强线,所述柔性层通过注胶的方式形成并包覆在所述骨架上,所述加强线位于骨架与柔性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成孔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凸棱,所述凸棱沿着所述骨架的轴向设置;所述加强线至少部分绕扎在骨架上所述凸棱所在的位置处,以使所述加强线与所述骨架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有注胶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成孔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棱上设置有若干个凸齿,若干个所述凸齿沿着所述骨架的轴向排布,相邻的凸齿之间形成为用于限制所述加强线沿骨架轴向移动的线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成孔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凸棱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成孔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齿具有弧形结构,或者,所述凸齿的外侧面为曲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成孔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棱设置为两个以上,所述加强线绕扎在处于对应位置处的线槽上,并形成为若干个线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成孔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线在所述骨架上绕扎形成为若干个线圈。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成孔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由所述加强线绕扎若干匝形成,且若干个线圈沿着所述骨架的轴向排布,相邻的线圈之间存在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春旭刘风周俊倪峥嵘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华昇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