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梁及轨道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91992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1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轨道梁及轨道交通系统,该轨道梁包括底板、第一外腹板、第二外腹板、第一走行顶板、第二走行顶板、导向面支撑板、第一导向面腹板及第二导向面腹板,底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外腹板的第一端与底板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外腹板的第一端与底板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走行顶板与第一外腹板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走行顶板与第二外腹板的第二端连接;导向面支撑板连接在第一外腹板与第二外腹板之间;底板、第一外腹板、第二外腹板及导向面支撑板围合成一中空的箱梁结构;第一导向面腹板连接在第一走行顶板与导向面支撑板之间;第二导向面腹板连接在第二走行顶板与导向面支撑板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梁及轨道交通系统
本申请属于轨道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轨道梁及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轨道车辆作为新型交通方式的一种,其除了像普通轨道车辆具有走行轮外还有导向轮,导向轮配合于轨道梁的侧面,保证胶轮轨道车辆沿轨道安全平稳地行走。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轨道车辆的桥梁结构为桥上梁方案,即先建造一座独立的大跨度桥梁,再在桥梁顶板上面铺设轨道车辆的轨道梁,这种桥梁结构的承重构件是独立桥梁的主梁,而轨道梁作为荷载考虑,并不参与结构受力。当采用桥上梁结构时,除了主梁结构的高度外,还需要额外增加轨道梁的高度,桥梁的总建筑高度会增加,在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处,为满足桥下净空,需要提升轨顶的设计标高,导致整个线路标高提高,从而增加工程造价。此外,当采用桥上梁结构时,由于梁轨分离,在主梁修建好之后,还需要二次架设轨道梁,同时还存在轨道梁与主梁的连接问题,从而导致施工工序较多、施工周期较长。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梁及轨道交通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梁,所述轨道梁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外腹板及第二外腹板,所述第一外腹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外腹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走行顶板及第二走行顶板,所述第一走行顶板与所述第一外腹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走行顶板与所述第二外腹板的第二端连接;导向面支撑板,所述导向面支撑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外腹板与所述第二外腹板之间;所述底板、所述第一外腹板、所述第二外腹板及所述导向面支撑板围合成一中空的箱梁结构;第一导向面腹板及第二导向面腹板,所述第一导向面腹板连接在所述第一走行顶板与所述导向面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二导向面腹板连接在所述第二走行顶板与所述导向面支撑板之间。可选地,所述轨道梁还包括第一加劲肋,所述第一加劲肋与所述底板连接,且所述第一加劲肋位于所述底板面向所述导向面支撑板的一侧;沿着所述轨道梁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加劲肋贯通设置。可选地,所述轨道梁还包括第二加劲肋,所述第二加劲肋与所述导向面支撑板连接,且所述第二加劲肋位于所述导向面支撑板面向所述底板的一侧;沿着所述轨道梁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加劲肋贯通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劲肋设置至少两条,其中有一条所述第二加劲肋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导向面腹板的位置相对应,有一条所述第二加劲肋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导向面腹板的位置相对应。可选地,所述轨道梁还包括多个第三加劲肋及多个第四加劲肋;所述第三加劲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向面支撑板及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三加劲肋的侧边与所述第一外腹板连接,沿着所述轨道梁的长度方向,多个所述第三加劲肋间隔设置;所述第四加劲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向面支撑板及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四加劲肋的侧边与所述第二外腹板连接,沿着所述轨道梁的长度方向,多个所述第四加劲肋间隔设置。可选地,所述轨道梁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箱梁结构内的多个横隔板,每个所述横隔板的侧边分别与所述导向面支撑板、所述底板、所述第一外腹板及所述第二外腹板连接;沿着所述轨道梁的长度方向,多个所述横隔板间隔设置。可选地,所述横隔板上开设有过人孔。可选地,所述轨道梁设置两个,两个所述轨道梁间隔设置,两个所述轨道梁之间连接有多个横梁,沿着所述轨道梁的长度方向,多个所述横梁间隔设置。可选地,沿着所述轨道梁的长度方向,所述底板与所述导向面支撑板之间至少具有第一距离及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可选地,所述第一外腹板与所述第二外腹板之间至少具有第三距离及第四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四距离。可选地,所述底板和/或所述导向面支撑板沿着所述轨道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镂空结构;且在所述导向面支撑板设置有镂空结构的情况下,所述导向面支撑板的镂空结构上覆盖设置有栅格网。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系统,所述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轨道梁。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梁及轨道交通系统中,将轨道梁与主梁合二为一,降低了梁高、造价经济;并且主梁建设完成后无需再二次架设轨道梁,简化了施工工序、缩短了施工周期。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梁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梁的截面示意图一;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梁的截面示意图二;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梁的截面示意图三;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梁的截面示意图一;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梁的截面示意图二;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梁的结构示意图二;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梁的截面示意图四;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梁的截面示意图五;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梁的截面示意图六;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梁的结构示意图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进行详细地说明。参照图1、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梁,所述轨道梁001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还包括第一外腹板2及第二外腹板3,所述第一外腹板2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外腹板3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1的第二端连接;还包括第一走行顶板4及第二走行顶板5,所述第一走行顶板4与所述第一外腹板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走行顶板5与所述第二外腹板3的第二端连接;还包括导向面支撑板6,所述导向面支撑板6连接在所述第一外腹板2与所述第二外腹板3之间;所述底板1、所述第一外腹板2、所述第二外腹板3及所述导向面支撑板6围合成一中空的箱梁结构;还包括第一导向面腹板7及第二导向面腹板8,所述第一导向面腹板7连接在所述第一走行顶板4与所述导向面支撑板6之间;所述第二导向面腹板8连接在所述第二走行顶板5与所述导向面支撑板6之间。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梁的底板1是直接设置在桥梁下部结构例如盖梁或者墩柱上的,因此,本申请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梁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n第一外腹板(2)及第二外腹板(3),所述第一外腹板(2)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外腹板(3)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1)的第二端连接;/n第一走行顶板(4)及第二走行顶板(5),所述第一走行顶板(4)与所述第一外腹板(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走行顶板(5)与所述第二外腹板(3)的第二端连接;/n导向面支撑板(6),所述导向面支撑板(6)连接在所述第一外腹板(2)与所述第二外腹板(3)之间;所述底板(1)、所述第一外腹板(2)、所述第二外腹板(3)及所述导向面支撑板(6)围合成一中空的箱梁结构;/n第一导向面腹板(7)及第二导向面腹板(8),所述第一导向面腹板(7)连接在所述第一走行顶板(4)与所述导向面支撑板(6)之间;所述第二导向面腹板(8)连接在所述第二走行顶板(5)与所述导向面支撑板(6)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梁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
第一外腹板(2)及第二外腹板(3),所述第一外腹板(2)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外腹板(3)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1)的第二端连接;
第一走行顶板(4)及第二走行顶板(5),所述第一走行顶板(4)与所述第一外腹板(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走行顶板(5)与所述第二外腹板(3)的第二端连接;
导向面支撑板(6),所述导向面支撑板(6)连接在所述第一外腹板(2)与所述第二外腹板(3)之间;所述底板(1)、所述第一外腹板(2)、所述第二外腹板(3)及所述导向面支撑板(6)围合成一中空的箱梁结构;
第一导向面腹板(7)及第二导向面腹板(8),所述第一导向面腹板(7)连接在所述第一走行顶板(4)与所述导向面支撑板(6)之间;所述第二导向面腹板(8)连接在所述第二走行顶板(5)与所述导向面支撑板(6)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梁还包括第一加劲肋(9),所述第一加劲肋(9)与所述底板(1)连接,且所述第一加劲肋(9)位于所述底板(1)面向所述导向面支撑板(6)的一侧;沿着所述轨道梁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加劲肋(9)贯通设置。


3.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梁还包括第二加劲肋(10),所述第二加劲肋(10)与所述导向面支撑板(6)连接,且所述第二加劲肋(10)位于所述导向面支撑板(6)面向所述底板(1)的一侧;沿着所述轨道梁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加劲肋(10)贯通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劲肋(10)设置至少两条,其中有一条所述第二加劲肋(10)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导向面腹板(7)的位置相对应,有一条所述第二加劲肋(10)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导向面腹板(8)的位置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梁还包括多个第三加劲肋(11)及多个第四加劲肋(12);所述第三加劲肋(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俊刘洁阮惠强张武盛崔梦凡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