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悬置用流道板装置、液压悬置总成及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8937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压悬置用流道板装置、液压悬置总成及汽车,该流道板装置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流道板本体、解耦膜和流道盖板,流道板本体沿轴向延伸形成一第一环形侧壁,解耦膜固定在第一环形侧壁内;流道板本体在第一环形侧壁的中心处沿轴向延伸一柱形的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解耦膜的中心开设有与第一固定柱相扣合的第一通孔,第二固定柱的直径小于第一固定柱的直径,流道盖板的中心开设有与第二固定柱相扣合的第二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第一固定柱和第一环形侧壁限制解耦膜的周向运动,第二固定柱限制流道盖板的轴向和周向运动,防止解耦膜和流道盖板松动导致液压悬置失效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压悬置用流道板装置、液压悬置总成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液压悬置用流道板装置、液压悬置总成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的不断发展,汽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的振动会经发动机悬置传递到车身,这不仅会影响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更影响了乘客的乘车舒适性。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出用于减震的汽车部件——液压悬置总成,以便提高乘车的舒适性。目前,液压悬置总成包括橡胶主簧、支架和流道板装置,橡胶主簧内部安装流道板装置,且内部灌充有阻尼液,流道板装置包括依次层叠连接的流道板本体、解耦膜和流道盖板,流道板装置的作用是将液压悬置分成两个单独的液腔,阻尼液能够通过流道板装置在上下液腔之间流动并产生足够的阻尼抵消震动,从而实现液压悬置减震降噪的功能。然而,现有的流道板装置结构容易松动,很容易因流道板装置密封失效而使液压悬置失效,液压悬置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目前的流道板装置结构容易松动,导致液压悬置报废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液压悬置用流道板装置,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流道板本体、解耦膜和流道盖板,所述流道板本体沿轴向延伸形成一第一环形侧壁,所述解耦膜固定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内;所述流道板本体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中心处沿轴向延伸一柱形的第一固定柱,所述解耦膜的中心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柱相扣合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固定柱沿轴向延伸一柱形的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和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固定柱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固定柱的直径,所述流道盖板的中心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固定柱相扣合的第二通孔,通过对所述第二固定柱压铆以限制所述流道盖板的运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环形侧壁靠近所述流道盖板的表面沿轴向延伸一第一定位凸台,所述流道盖板的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凸台相适配的定位通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凸台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定位凸台均匀间隔设置。进一步的,所述解耦膜靠近所述流道盖板的表面沿轴向延伸一第二定位凸台,所述第二定位凸台与所述流道盖板上的流道通孔相适配。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定位凸台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定位凸台以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中心为圆心呈圆周排列。进一步的,所述流道板本体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外沿轴向延伸一第二环形侧壁,所述第二环形侧壁的内侧面朝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方向延伸一贴合凸台,所述流道盖板的边缘与所述贴合凸台相贴合。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液压悬置总成,包括上述的流道板装置。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液压悬置总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柱和第一环形侧壁限制解耦膜的周向运动,通过设置第二固定柱限制流道盖板的轴向和周向运动,防止解耦膜和流道盖板松动导致液压悬置失效的情况,其中,第二定位柱的直径小于第一定位柱的直径,能便于解耦片的安装和拆卸。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液压悬置用流道板装置的爆炸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流道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解耦膜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流道盖板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0、流道板本体;11、第一环形侧壁;111、第一定位凸台;12、第一固定柱;13、第二固定柱;14、第二环形侧壁;141、贴合凸台;20、解耦膜;21、第一通孔;22、第二定位凸台;30、流道盖板;31、第二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液压悬置用流道板装置,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流道板本体10、解耦膜20和流道盖板30,所述流道板本体10沿轴向延伸形成一第一环形侧壁11,所述解耦膜20固定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11内;所述流道板本体10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11的中心处沿轴向延伸一柱形的第一固定柱12,所述解耦膜20的中心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柱12相扣合的第一通孔21,所述第一固定柱12沿轴向延伸一柱形的第二固定柱13,所述第一固定柱12和所述第二固定柱13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固定柱13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固定柱12的直径,所述流道盖板30的中心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固定柱13相扣合的第二通孔31,通过对所述第二固定柱13压铆以限制所述流道盖板30的运动。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先将解耦膜20的第一通孔21对准第二固定柱13,对解耦膜20施加向下的压力,解耦膜20穿过第二固定柱13、第一固定柱12,与第一固定柱12过盈配合并固定在第一环形侧壁11内,限制解耦膜20周向运动,再将流道盖板30的第二通孔31对准第二固定柱13,对流道盖板30施加向下的压力,流道盖板30穿过第二固定柱13,并与第二固定柱13过盈配合,限制流道盖板30的轴向和周向运动,最后,对第二固定柱13的表面进行压铆,使第二固定柱13膨胀变形,进一步限制流道板盖板的轴向和周向运动,使流道盖板30牢固的固定。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柱12和第一环形侧壁11限制解耦膜20的周向运动,通过设置第二固定柱13限制流道盖板30的轴向和周向运动,防止解耦膜20和流道盖板30松动导致液压悬置失效的情况,其中,第二定位柱的直径小于第一定位柱的直径,能便于解耦片的安装和拆卸。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侧壁11靠近所述流道盖板30的表面沿轴向延伸一第一定位凸台111,所述流道盖板30的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凸台111相适配的定位通孔。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为了进一步的限制流道盖板30的周向运动,设置的第一定位台和定位通孔相卡接,使流道盖板30固定在第一环形侧壁11上,且设置第一定位台便于流道盖板30的进行预定位,便于后续的安装。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凸台111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定位凸台111均匀间隔设置。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解耦膜20靠近所述流道盖板30的表面沿轴向延伸一第二定位凸台22,所述第二定位凸台22与所述流道盖板30上的流道通孔相适配。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二定位台和流道通孔卡接固定,可避免解耦膜20进行周向运动。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凸台22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定位凸台22以所述第一固定柱12的中心为圆心呈圆周排列。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流道板本体10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11外沿轴向延伸一第二环形侧壁14,所述第二环形侧壁14的内侧面朝所述第一环形侧壁11的方向延伸一贴合凸台141,所述流道盖板30的边缘与所述贴合凸台141相贴合。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的贴合凸台141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压悬置用流道板装置,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流道板本体、解耦膜和流道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本体沿轴向延伸形成一第一环形侧壁,所述解耦膜固定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内;/n所述流道板本体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中心处沿轴向延伸一柱形的第一固定柱,所述解耦膜的中心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柱相扣合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固定柱沿轴向延伸一柱形的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和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固定柱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固定柱的直径,所述流道盖板的中心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固定柱相扣合的第二通孔,通过对所述第二固定柱压铆以限制所述流道盖板的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悬置用流道板装置,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流道板本体、解耦膜和流道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本体沿轴向延伸形成一第一环形侧壁,所述解耦膜固定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内;
所述流道板本体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中心处沿轴向延伸一柱形的第一固定柱,所述解耦膜的中心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柱相扣合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固定柱沿轴向延伸一柱形的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和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固定柱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固定柱的直径,所述流道盖板的中心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固定柱相扣合的第二通孔,通过对所述第二固定柱压铆以限制所述流道盖板的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悬置用流道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侧壁靠近所述流道盖板的表面沿轴向延伸一第一定位凸台,所述流道盖板的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凸台相适配的定位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悬置用流道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国春邓泽峰周正根万仁虎舒浩明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市华春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