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蝶形弹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8934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蝶形弹簧,新型蝶形弹簧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过渡部、第一接触部、第一通孔、第二连接部、第二过渡部、第二接触部和第二通孔;第一连接部呈环形;第一过渡部呈环形,第一过渡部与第一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第一过渡部的外壁与第一连接部的内壁相连接;第一接触部与第一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第一接触部的外壁与第一过渡部的内壁相连接;第一通孔贯穿第一接触部,且第一通孔与第一接触部的轴线重合;第二连接部呈环形,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且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第二过渡部呈环形,第二过渡部与第二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第二过渡部的外壁与第二连接部的内壁相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蝶形弹簧
本技术涉及弹簧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蝶形弹簧。
技术介绍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现有的碟形弹簧为单体式结构,成本较高,且加工难度大。在安装后,设备产生的热量往往直接传递给蝶式弹簧,长期在高温条件下服役的蝶式弹簧,物理性能严重下降,无法满足使用要求,严重时组织会发生相变,无法继续使用。因此,设计一种新型蝶式弹簧来解决上述问题就是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蝶形弹簧。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蝶形弹簧,新型蝶形弹簧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过渡部、第一接触部、第一通孔、第二连接部、第二过渡部、第二接触部和第二通孔;第一连接部呈环形;第一过渡部呈环形,第一过渡部与第一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第一过渡部的外壁与第一连接部的内壁相连接;第一接触部与第一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第一接触部的外壁与第一过渡部的内壁相连接;第一通孔贯穿第一接触部,且第一通孔与第一接触部的轴线重合;第二连接部呈环形,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且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第二过渡部呈环形,第二过渡部与第二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第二过渡部的外壁与第二连接部的内壁相连接;第二接触部与第二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第二接触部的外壁与第二过渡部的内壁相连接;第二通孔贯穿第二接触部,且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的轴线重合;其中,第一接触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2.8度,第二接触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13.27度。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通过使第一连接部呈环形,并使第一过渡部呈环形,第一过渡部与第一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第一过渡部的外壁与第一连接部的内壁相连接,以使第一过渡部与独一连接部构成一体式结构;其次,通过使第一接触部与第一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第一接触部的外壁与第一过渡部的内壁相连接,以构成弹簧本体,使第一接触部呈锥形,以实现当第一接触部承受负载变形后,储蓄一定的势能,当螺栓出现松弛时,弹簧本体释放部分势能,以保持法兰连接间的压力达到密封要求;再次,通过使第一通孔贯穿第一接触部,且第一通孔与第一接触部的轴线重合,以便于将弹簧本体套装在螺栓的外侧,便于安装;再次,通过使第二连接部呈环形,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且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以将第二连接部固定在弹簧本体上;再次,通过使第二过渡部呈环形,第二过渡部与第二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第二过渡部的外壁与第二连接部的内壁相连接,并使第二接触部与第二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第二接触部的外壁与第二过渡部的内壁相连接,以构成隔热罩本体,通过使第二接触部呈锥形,以使第二接触部有弹性变形的空间,具备弹性功能,并通过隔热罩本体将发热物体阻隔,避免发热的工件直接与弹簧本体,将热量传递给弹簧本体,造成弹簧本体损坏的问题产生;再次,通过使第二通孔贯穿第二接触部,且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的轴线重合,以便于对产品安装和定位;再次,通过使第一接触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2.8度,以避免夹角过小,导致弹簧本体变形量过小,无法负载的问题产生,同时避免夹角过大,导致弹簧本体变形量过大,造成弹簧本体塑形变形,无法复位的问题产生;再次,通过使第二接触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13.27度,以使第二接触部与第一接触部之间存在足够的间隙,避免第二接触部与第一接触部直接接触,导致热量直接传递给弹簧本体的问题产生,并使隔热罩本体具有弹性功能,承受一定载荷,而不损坏。采用此种连接方式,结构新颖,通过在弹簧本体的一侧连接隔热罩本体,并使隔热罩本体具有弹性功能,以实现对弹簧本体的隔热功能,避免弹簧本体直接与工件接触,从而避免弹簧本体直接受热,导致使用年限缩短的问题产生;通过使第二接触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一接触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以避免变形后的隔热罩本体直接与弹簧本体接触,将热量传递给弹簧本体的问题产生,从而延长弹簧本体的使用年限,降低维修频率,提升使用体验。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新型蝶形弹簧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连接部的厚度为0.44-0.56mm;第一过渡部的厚度为0.44-0.56mm;第一接触部的厚度为0.44-0.56mm。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一连接部的厚度为0.44-0.56mm,第一过渡部的厚度为0.44-0.56mm,第一接触部的厚度为0.44-0.56mm,以使弹簧本体的厚度为0.44-0.56mm,以避免弹簧本体过薄,强度过低,受载荷易损坏的问题产生;同时避免弹簧本体过厚,导致弹簧本体弹性变形不足,同样易损坏的问题,以使弹簧本体同时具有足够的弹性和强度,延长使用年限。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过渡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8.58度。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一过渡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8.58度,以便于使呈锥形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并光滑过渡,从而避免应力集中,造成弹簧本体受力后连接处断裂的问题产生,从而确保弹簧本体各处受力均一,延长使用年限。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连接部采用X8CrNi21-25合金体;第一过渡部采用X8CrNi21-25合金体;第一接触部采用X8CrNi21-25合金体。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一连接部采用X8CrNi21-25合金体,第一过渡部采用X8CrNi21-25合金体,第一接触部采用X8CrNi21-25合金体,以使弹簧本体的弹性、硬度和密度等性能趋于稳定,从而确保弹簧本体具有足够的弹性和强度,受载荷发生弹性变形,而不易损坏。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连接部的厚度为0.3mm;第二过渡部的厚度为0.3mm;第一接触部的厚度为0.3mm。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二连接部的厚度为0.3mm,第二过渡部的厚度为0.3mm,第一接触部的厚度为0.3mm,以使隔热罩本体的厚度为0.3mm,由于隔热罩本体的锥度大于弹簧本体的锥度,说明隔热罩本体的弹性变形能力,应大于弹簧本体的变形能力,通过减小隔热罩本体的厚度,来增大隔热罩本体弹性变形的能力,厚度又不至于过小,以确保隔热罩本体可吸收一定的热量,而将较少的热量递给弹簧本体,从而实现对弹簧本体的隔热功能,延长产品使用年限。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过渡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40.513度。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二过渡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40.513度,以避免夹角过大,导致第二接触部锥度过大,受到同样载荷的同时,隔热罩本体先损坏的问题产生;同时避免角度过小,导致隔热罩本体直接与弹簧本体贴合,使隔热罩本体将热量直接传递给弹簧本体,导致隔热效果较差的问题产生。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连接部采用GH4169高温合金体;第二过渡部采用GH4169高温合金体;第一接触部采用GH4169高温合金体。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二连接部采用GH4169高温合金体,第二过渡部采用GH4169高温合金体,第一接触部采用GH4169高温合金体,GH4169高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蝶形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蝶形弹簧包括:/n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呈环形;/n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呈环形,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壁相连接;/n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内壁相连接;/n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接触部,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轴线重合;/n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呈环形,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接;/n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呈环形,所述第二过渡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壁相连接;/n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内壁相连接;/n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第二接触部,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重合;/n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2.8度,所述第二接触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13.27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蝶形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蝶形弹簧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呈环形;
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呈环形,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壁相连接;
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内壁相连接;
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接触部,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轴线重合;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呈环形,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接;
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呈环形,所述第二过渡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壁相连接;
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呈预定角度,且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内壁相连接;
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第二接触部,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重合;
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2.8度,所述第二接触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13.27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蝶形弹簧,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超
申请(专利权)人:凤城市万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