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左前座椅下部骨架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7926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左前座椅下部骨架总成,包括座椅骨架、内框架、连轴杆、剪力架、导轨、气缸和气囊组件,所述内框架位于座椅骨架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内框架内壁的两侧分别与两个连轴杆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剪力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剪力架的底部分别固定安装在座椅骨架内壁底部的前后两侧位置上,两个剪力架顶部的自由端分别与两个连轴杆的外表面套设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了使减震座椅能够根据使用需求调节自身高度位置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座椅骨架自身的机械强度,满足汽车座椅在驾驶过程中的调整需求,能够根据使用者身高进行做出相应高度变化,从而避免了视角盲区现象,规避了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左前座椅下部骨架总成
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左前座椅下部骨架总成。
技术介绍
减震座椅是通过气泵对气囊充气或放气,实现气囊内压力对座椅面形成向上的支撑力,达到与座椅面上的承载力平衡,可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当乘座人员根据自身的体重及喜好,将气囊内部的压力调节好后,在行驶过程中,因路况的变化,乘座人员对座椅上表面的压力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然而在减震座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减震结构的采用导致座椅整体骨架的机械强度较低,在使用时无法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高度上的调整,因此无法满足驾驶时的调整需求,对于身高不同的人员而言容易产生视角盲区,因此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左前座椅下部骨架总成,达到了使减震座椅能够根据使用需求调节自身高度位置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座椅骨架自身的机械强度,满足汽车座椅在驾驶过程中的调整需求,能够根据使用者身高进行做出相应高度变化,从而避免了视角盲区现象,规避了安全隐患(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左前座椅下部骨架总成,包括座椅骨架、内框架、连轴杆、剪力架、导轨、气缸和气囊组件,所述内框架位于座椅骨架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内框架内壁的两侧分别与两个连轴杆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剪力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剪力架的底部分别固定安装在座椅骨架内壁底部的前后两侧位置上,两个剪力架顶部的自由端分别与两个连轴杆的外表面套设活动连接,所述导轨固定安装在座椅骨架的内壁上,所述导轨的自由端与内框架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气缸的底部与座椅骨架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气缸的自由端与剪力架的中间位置活动铰接,所述气囊组件固定安装在内框架上。进一步地,所述气缸呈倾斜状态设置,所述气囊组件位于内框架内部中间位置的左侧,所述内框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轨,所述滑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滑轨分别位于座椅骨架顶部的前后两侧。进一步地,所述座椅骨架右侧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位于两个滑轨相对一侧的中间位置。进一步地,所述内框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部骨架,所述上部骨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垫,所述减震垫的数量为四个。进一步地,所述上部骨架左侧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限位带,所述限位带的末端与座椅骨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座椅骨架顶部的四周固定连接有外护套,所述外护套的顶端与上部骨架的底部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座椅骨架外表面的四周均开设有型槽,所述型槽两个为一组均匀分布,所述座椅骨架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底座板,所述底座板上开设有固定孔。(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左前座椅下部骨架总成,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将内框架配合导轨安装在座椅骨架的内部,同时内框架配合连轴杆与剪力架进行活动连接,在气缸运行实现进程以及回程动作时,能够驱动剪力架发生撑起以及回落收缩的状态变化,以此实现内框架相对于座椅骨架的升降动作,同时气囊组件安装在内框架的内部保证减震作用,因此达到了使减震座椅能够根据使用需求调节自身高度位置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座椅骨架自身的机械强度,满足汽车座椅在驾驶过程中的调整需求,能够根据使用者身高进行做出相应高度变化,从而避免了视角盲区现象,规避了安全隐患。2、本技术由于减震垫、滑轨和外护套的设置,通过采用滑轨将座椅骨架和内框架进行固定连接,在使用时能够保持座椅骨架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对座椅进行前后位置调整,使得座椅的前后位置能够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同时减震垫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使内框架上的座椅在调节时将两者接触位置转换为柔性状态,以此避免了座椅骨架和内框架之间在搭接时出现异响以及磨损现象,能够进一步延长座椅的使用寿命,而外护套自身的伸缩状态能够满足座椅的调节使用需求,同时对座椅连接位置形成有效防护,避免外界灰尘以及杂物进入内部造成侵蚀现象,从而延长座椅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正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的侧视图。图中:1、座椅骨架;2、内框架;3、连轴杆;4、剪力架;5、导轨;6、气缸;7、气囊组件;8、减震垫;9、滑轨;10、安装槽;11、上部骨架;12、限位带;13、外护套;14、型槽;15、底座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左前座椅下部骨架总成,包括座椅骨架1、内框架2、连轴杆3、剪力架4、导轨5、气缸6和气囊组件7,内框架2位于座椅骨架1内部的中间位置,内框架2内壁的两侧分别与两个连轴杆3的两端固定连接,剪力架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剪力架4的底部分别固定安装在座椅骨架1内壁底部的前后两侧位置上,两个剪力架4顶部的自由端分别与两个连轴杆3的外表面套设活动连接,导轨5固定安装在座椅骨架1的内壁上,导轨5的自由端与内框架2的表面固定连接,气缸6的底部与座椅骨架1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气缸6的自由端与剪力架4的中间位置活动铰接,气囊组件7固定安装在内框架2上,通过将内框架2配合导轨5安装在座椅骨架1的内部,同时内框架2配合连轴杆3与剪力架4进行活动连接,在气缸6运行实现进程以及回程动作时,能够驱动剪力架4发生撑起以及回落收缩的状态变化,以此实现内框架2相对于座椅骨架1的升降动作,同时气囊组件7安装在内框架2的内部保证减震作用,因此达到了使减震座椅能够根据使用需求调节自身高度位置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座椅骨架自身的机械强度,满足汽车座椅在驾驶过程中的调整需求,能够根据使用者身高进行做出相应高度变化,从而避免了视角盲区现象,规避了安全隐患。气缸6呈倾斜状态设置,气囊组件7位于内框架2内部中间位置的左侧,内框架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轨9,滑轨9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滑轨9分别位于座椅骨架1顶部的前后两侧,座椅骨架1右侧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安装槽10,安装槽10位于两个滑轨9相对一侧的中间位置,内框架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部骨架11,上部骨架1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垫8,减震垫8的数量为四个,上部骨架11左侧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限位带12,限位带12的末端与座椅骨架1的左侧固定连接,座椅骨架1顶部的四周固定连接有外护套13,外护套13的顶端与上部骨架11的底部固定连接,由于减震垫8、滑轨9和外护套13的设置,通过采用滑轨9将座椅骨架1和内框架2进行固定连接,在使用时能够保持座椅骨架1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对座椅进行前后位置调整,使得座椅的前后位置能够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同时减震垫8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使内框架2上的座椅在调节时将两者接触位置转换为柔性状态,以此避免了座椅骨架1和内框架2之间在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左前座椅下部骨架总成,包括座椅骨架(1)、内框架(2)、连轴杆(3)、剪力架(4)、导轨(5)、气缸(6)和气囊组件(7),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架(2)位于座椅骨架(1)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内框架(2)内壁的两侧分别与两个连轴杆(3)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剪力架(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剪力架(4)的底部分别固定安装在座椅骨架(1)内壁底部的前后两侧位置上,两个剪力架(4)顶部的自由端分别与两个连轴杆(3)的外表面套设活动连接,所述导轨(5)固定安装在座椅骨架(1)的内壁上,所述导轨(5)的自由端与内框架(2)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气缸(6)的底部与座椅骨架(1)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气缸(6)的自由端与剪力架(4)的中间位置活动铰接,所述气囊组件(7)固定安装在内框架(2)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左前座椅下部骨架总成,包括座椅骨架(1)、内框架(2)、连轴杆(3)、剪力架(4)、导轨(5)、气缸(6)和气囊组件(7),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架(2)位于座椅骨架(1)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内框架(2)内壁的两侧分别与两个连轴杆(3)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剪力架(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剪力架(4)的底部分别固定安装在座椅骨架(1)内壁底部的前后两侧位置上,两个剪力架(4)顶部的自由端分别与两个连轴杆(3)的外表面套设活动连接,所述导轨(5)固定安装在座椅骨架(1)的内壁上,所述导轨(5)的自由端与内框架(2)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气缸(6)的底部与座椅骨架(1)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气缸(6)的自由端与剪力架(4)的中间位置活动铰接,所述气囊组件(7)固定安装在内框架(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左前座椅下部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6)呈倾斜状态设置,所述气囊组件(7)位于内框架(2)内部中间位置的左侧,所述内框架(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轨(9),所述滑轨(9)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滑轨(9)分别位于座椅骨架(1)顶部的前后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逸阳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华阳万联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