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散热性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4482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散热性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包括:框体,框体相对一侧设有框盖;固定安装于框体内的散热板,散热板与框体底部之间形成散热空间;固定安装于框体内、且靠近散热板一侧的散热装置;以及设置在框体内壁的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包括:若干间隔布设在框体内壁且与散热翅一一对应的散热片以及第二半导体制冷片。当电池组件进行工作产生热量时,先经过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处理后,将热量继续传递给散热翅进行处理,散热翅与散热片之间通过导热软管连接,形成冷却循环系统,进而利用第二半导体制冷片再次对电池产生的热量进行处理,实现降温的效果;底板上设置的散热孔,可以将热量排到散热空间内进行冷却,从而最终保证整个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散热性新能源汽车电池包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
,特别涉及一种高散热性新能源汽车电池包。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的改革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由于其经济型和环保型,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当前市面上常见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来自电池包,而电池包的工作温度直接影响车辆的动力输出、电池的寿命以及车辆使用的安全性,因此对电池包的温度进调节非常重要。在现有技术中,大部分电池包采用填充材料的形式来进行散热,此种散热方式效果不理想,容易影响车辆动力的发挥。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性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具有散热性能高的优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散热性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包括:框体,所述框体相对一侧设有框盖;固定安装于所述框体内远离所述框盖一侧的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与所述框体底部之间形成散热空间,所述散热板上设有若干散热孔;固定安装于所述框体内、且靠近所述散热板一侧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散热板上的散热翅、横跨安装在所述散热翅用于传递热量的第一半导体制冷片;与所述散热装置相对设置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若干间隔布设在所述框体内壁且与所述散热翅一一对应的散热片、以及与所述散热片相贴合的第二半导体制冷片。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当处于工作状态时,框体内产生的热量,经过两侧第一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吸收降温,并将多余的热量传递至散热翅,同时第二半导体制冷片将热量传递至散热片上,同时,底板上设置的散热孔还可以将框体内部的热量引出,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避免过热影响电池包的正常运行。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翅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相适配的卡接槽,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安装在所述卡接槽内。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半导体制冷片与散热翅的配合安装,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半导体制冷片后,在散热翅的作用下,实现热量的传导。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片上均匀间隔设有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相适配的安装槽,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固定在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贴合在所述框体的电池组件表面上。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导体制冷片和散热片的相互配合安装,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一侧后,在散热片的作用下,实现将框体两侧表面的热量排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翅与所述散热片之间通过导热软管相连接,且所述散热翅与所述散热片连接呈U型。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热软管将散热翅与散热片连接起来,实现热量自上而下的排出,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盖的一侧与所述框体相铰接,且所述框盖的另一侧设有用于定位的插销,所述框体上设有与所述插销相适配的插槽;所述插销与所述插槽分别位于所述框盖与所述框体一侧的中间位置处。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插销与插槽的相互配合安装,提高框体与框盖安装过程中的便捷性。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一种高散热性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包括:框体,框体相对一侧设有框盖;固定安装于框体内远离框盖一侧的散热板,散热板与框体底部之间形成散热空间,散热板上设有若干散热孔;固定安装于框体内、且靠近散热板一侧的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散热板上的散热翅、横跨安装在散热翅用于传递热量的第一半导体制冷片;设置在框体内壁的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包括:若干间隔布设在框体内壁且与散热翅一一对应的散热片、以及与散热片相贴合的第二半导体制冷片;以及,设置在散热空间内的风机组件。当电池组件进行工作产生热量时,先经过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处理后,将热量继续传递给散热翅进行处理,散热翅与散热片之间通过导热软管连接,形成冷却循环系统,进而利用第二半导体制冷片再次对电池产生的热量进行处理,实现降温的效果;底板上设置的散热孔,可以将热量排到散热空间内进行冷却,从而最终保证整个散热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例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框体的附视图。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1、框体;2、框盖;3、散热板;31、散热孔;4、散热片;41、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3、安装槽;5、散热翅;51、第一半导体制冷片;52、卡接槽;6、导热软管;61、插槽;7、散热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种高散热性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框体1,框体1相对一侧设有框盖2;固定安装于框体1内远离框盖2一侧的散热板3,散热板3与框体1底部之间形成散热空间7,散热板3上设有若干散热孔31;固定安装于框体1内、且靠近散热板3一侧的散热装置。具体的,散热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散热板3上的散热翅5、横跨安装在散热翅5用于传递热量的第一半导体制冷片51;与散热装置相对设置的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包括:若干间隔布设在框体1内壁且与散热翅5一一对应的散热片4、以及与散热片4相贴合的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1。进一步的,散热翅5上设有与第一半导体制冷片51相适配的卡接槽52,第一半导体制冷片51安装在卡接槽52内;实现了第一半导体制冷片51的稳定连接,从而将电池组件产生的热量传递第一半导体制冷片51的冷端。散热片4上均匀间隔设有与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1相适配的安装槽43,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1固定在安装槽43内,且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1的冷端贴合在框体1的电池组件表面上。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1也实现了热量的传递,从而加快散热的效果。在本技术实例中,散热翅5与散热片4之间通过导热软管6相连接,且散热翅5与散热片4连接呈U型;通过导热软管6将散热翅5与散热片4之间的相互导通,实现热量的相互传递。框盖2的一侧与框体1相铰接,且框盖2的另一侧设有用于定位的插销,框体1上设有与插销相适配的插槽61;插销与插槽61分别位于框盖2与框体1一侧的中间位置处。插销与插槽61的作用,从而实现框盖2与框体1之间的锁合,确保电池组件处于稳定运行的状态。当电池组件进行工作产生热量时,先经过第一半导体制冷片51的冷端处理后,将热量继续传递给散热翅5进行处理,散热翅5与散热片4之间通过导热软管6连接,形成冷却循环系统,进而利用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1再次对电池产生的热量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散热性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n框体,所述框体相对一侧设有框盖;/n固定安装于所述框体内远离所述框盖一侧的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与所述框体底部之间形成散热空间,所述散热板上设有若干散热孔;/n固定安装于所述框体内、且靠近所述散热板一侧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散热板上的散热翅、横跨安装在所述散热翅用于传递热量的第一半导体制冷片;/n与所述散热装置相对设置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若干间隔布设在所述框体内壁且与所述散热翅一一对应的散热片、以及与所述散热片相贴合的第二半导体制冷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散热性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所述框体相对一侧设有框盖;
固定安装于所述框体内远离所述框盖一侧的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与所述框体底部之间形成散热空间,所述散热板上设有若干散热孔;
固定安装于所述框体内、且靠近所述散热板一侧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散热板上的散热翅、横跨安装在所述散热翅用于传递热量的第一半导体制冷片;
与所述散热装置相对设置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若干间隔布设在所述框体内壁且与所述散热翅一一对应的散热片、以及与所述散热片相贴合的第二半导体制冷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散热性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相适配的卡接槽,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挺韩杰于雷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艾雷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