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量铰链式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2874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流量铰链式接头,包括第一链接轴、进油管、第二链接轴、出油管以及第三链接轴,所述第一链接轴设置为固定端,与进油管及介质的供油管路同时铰接,所述第二链接轴铰接于进油管的另一端,其铰接处的外侧同时与出油管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链接轴设置为移动端,与出油管的另一端以及外部移动设备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操作方便、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低,可实现输送、伸缩、回转等功能,适用于大流量移动设备的供油管路安装连接,实用性很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流量铰链式接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与输油移动设备配套使用的配件,具体来说是一种大流量铰链式接头。
技术介绍
大流量介质传输用到的管路直径通常达到100~200mm,现有技术中,是在输油管路与移动设备之间使用钢丝缠绕的软管,其弯曲半径及占用空间都比较大。这种软管,操作使用及存放皆不方便,而且,长期移动使用之后,软管容易失效,导致其更换频繁、维护成本高。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案提出一种大流量铰链式接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大流量铰链式接头。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流量铰链式接头,包括第一链接轴、进油管、第二链接轴、出油管以及第三链接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接轴分别与进油管和外部进油口铰接连接,所述第二链接轴铰接于进油管的另一端,其铰接处的外侧同时与出油管4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链接轴铰接于出油管的另一端,并且与外部待补充介质的移动设备相连。进一步地,上述的大流量铰链式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接轴、第二链接轴以及第三链接轴与管道连接处的内部均设置有输油孔;并且,优选地,第一链接轴设置为固定端,与介质的供油管路相连,通过输油孔将介质引入进油管;第二链接轴同时与进油管和出油管相连,通过铰接处内部设置的输油孔,将介质从进油管引入出油管;第三链接轴设置为移动端,它一方面与出油管铰接,另一方面又与外部待补充介质的移动设备相连,出油管经输油孔与外部移动设备连通。再进一步地,上述的大流量铰链式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链接轴设有半密封圈A、半密封圈B、连接座、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以及两根限位杆,所述半密封圈A与半密封圈B分别设置于第二链接轴的内部,所述连接座设置于第二链接轴的后部,所述第一连接管设置于连接座的左端并与所述进油管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管设置于连接座的右端并与所述出油管相连,所述两根限位杆分别对应安插于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内部。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大流量铰链式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包括顶帽、卡位波楞以及固定块,所述顶帽设置于限位杆的一端,所述卡位波楞设置于限位杆的表面,所述固定块设置于限位杆的另一端。此外,上述的大流量铰链式接头当中:所述第一链接轴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三链接轴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密封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这种大流量铰链式接头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低,可实现输送、伸缩、回转等功能,适用于大流量移动设备的供油安装连接,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而且,由于使用过程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借助管路弯曲,本案的进油管和出油管可以采用硬质管,这也是现有技术无法达到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链接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限位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链接轴、11第一密封件、2进油管、3第二链接轴、31半密封圈A、32半密封圈B、33连接座、34第一连接管、35第二连接管、36限位杆、361顶帽、362卡位波楞、363固定块、4出油管、5第三链接轴、51第二密封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基于本专利技术所记载之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方案,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图3,一种大流量铰链式接头,包括第一链接轴1、进油管2、第二链接轴3、出油管4以及第三链接轴5,第一链接轴1分别与进油管2和外部的进油口铰接连接,第二链接轴3铰接于进油管2的另一端,其铰接处的外侧同时与出油管4的一端铰接,出油管4的另一端与第三链接轴5铰接。如此,在三根链接轴1、3、5的作用下,可以充分实现回转功能。本专利技术中:在第一链接轴1、第二链接轴3以及第三链接轴5的铰接之处内表面均设置有输油孔,以实现油路输送功能。其中,第一链接轴1设置为固定端,与介质的供油管路相连,将介质引入进油管2;第二链接轴3同时与进油管2和出油管4相连,通过铰接处内部设置的输油孔,将介质从进油管2引入出油管4;第三链接轴5设置为移动端,它一方面与出油管4铰接,另一方面又与外部待补充介质的移动设备相连,这样就可以将介质从出油管4导入移动设备,达成给移动设备加油之目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第一链接轴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1,第三链接轴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密封件51,这样可以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保证介质输送过程正常进行。如图2所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二链接轴3包括半密封圈A31、半密封圈B32、连接座33、第一连接管34、第二连接管35以及两根限位杆36,半密封圈A31与半密封圈B32分别设置于第二链接轴3的内部,连接座33设置于第二链接轴3的后部,第一连接管34设置于连接座33的左端并与进油管2相连,第二连接管35设置于连接座33的右端并与出油管4相连,两根限位杆36分别对应安插于第一连接管34、第二连接管35的内部。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限位杆36包括顶帽361、卡位波楞362以及固定块363,顶帽361设置于限位杆36的一端,卡位波楞362设置于限位杆36的表面,固定块363设置于限位杆36的另一端,便于固定连接座33进行第二链接轴3的限位安装。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利用第一链接轴1固定端与介质的供油管路相连,利用第三链接轴5作为移动端与外部的移动设备相连,第一链接轴1、第三链接轴5与第二链接轴3一起,达成进油管2与出油管4的回转功能,在不需要管路弯曲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管路的伸缩、回转及输送功能,适用于大流量移动设备的供油安装连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以上描述可以发现,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操作方便、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低;而且,由于使用过程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借助管路弯曲,本案的进油管2和出油管4可以采用硬质管,这也是现有技术无法达到的技术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绞连接、铆接或铰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在此不再详述,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而不是上述说明所限定,因此,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均囊括在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之内,且,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大流量铰链式接头,包括第一链接轴(1)、进油管(2)、第二链接轴(3)、出油管(4)以及第三链接轴(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接轴(1)分别与进油管(2)和外部进油口铰接连接,所述第二链接轴(3)铰接于进油管(2)的另一端,铰接处的外侧同时与出油管(4)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链接轴(5)铰接于出油管(4)的另一端,并且与外部待补充介质的移动设备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大流量铰链式接头,包括第一链接轴(1)、进油管(2)、第二链接轴(3)、出油管(4)以及第三链接轴(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接轴(1)分别与进油管(2)和外部进油口铰接连接,所述第二链接轴(3)铰接于进油管(2)的另一端,铰接处的外侧同时与出油管(4)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链接轴(5)铰接于出油管(4)的另一端,并且与外部待补充介质的移动设备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流量铰链式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接轴(1)、第二链接轴(3)以及第三链接轴(5)与管道连接处的内部均设置有输油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流量铰链式接头,其特征在于:第一链接轴(1)设置为固定端,与介质的供油管路相连,通过输油孔将介质引入进油管(2);第二链接轴(3)同时与进油管(2)和出油管(4)相连,通过铰接处内部设置的输油孔,将介质从进油管(2)引入出油管(4);第三链接轴(5)设置为移动端,它一方面与出油管(4)铰接,另一方面又与外部待补充介质的移动设备相连,出油管(4)经输油孔与外部移动设备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流量铰链式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链接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窦保杰邢尹超凡尹飞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报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