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拉手盒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1516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门拉手盒结构,包括门内饰板,该门内饰板的内侧水平延伸有门扶手板,其两端分别与门内饰板通过第一插接结构和第一挂接结构连接,其中部收窄以形成拉手,该拉手与门内饰板之间形成拉手盒安装孔,拉手盒安装孔下方设有拉手盒,拉手盒与门内饰板之间通过第二插接结构和第二挂接结构连接,拉手盒的开口边缘被门扶手板覆盖,拉手盒与门扶手板通过第三插接结构连接,门扶手板的前部卡合安装有门控盒。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各零件分别成型后依靠插接、挂接和卡合等连接方式组装形成拉手盒,组装方便,减少装配工序和时间,整体强度高,结构紧凑,高度集成车门扶手、门内拉手、储物盒和门控模块安装位等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门拉手盒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车门拉手盒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车门内侧设计有门内把手,便于车内乘员关门。基于该需求,目前车门内侧还集成有拉手盒,具有多种作用:既作为车内乘员关门拉手,又可以少量储物,此外还用于安装车门的电控面板,如控制车窗升降的控制按钮盒。这种拉手盒一般由塑料件制成,与车门内饰板连接,从而安装在车门骨架上。例如,中国专利CN210000254U公开了一种扶手与开关面板的配合组件,包括设置有拉手盒的开关面板及与开关面板连接的扶手,开关面板上设置有支撑部及限位孔,扶手上设置有支撑在支撑部的下方的限位部以及从开关面板的上方向下卡入限位孔内的限位卡;支撑部的下表面向上倾斜形成第一导向面以及具有限位孔的部位的上表面向下倾斜形成第二导向面,从而沿朝向门护板的方向推动扶手时,扶手的限位部能够沿第一导向面移动并支撑在支撑部的下表面上,且限位卡沿第二导向面移动并卡入限位孔内,该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关门时扶手受力变形与开关面板之间产生面差以及由于产生的间隙不均而导致摩擦异响等问题。由于集成式的拉手盒结构一般是有若干注塑件装配而成,从装配体的美观度、结构强度、装配工艺以及注塑成型工艺等多方面考虑,仍然需要不断优化其结构设计,从而提高其结构和工艺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门拉手盒结构。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门拉手盒结构,其关键在于,包括门内饰板,该门内饰板的内侧设置有门扶手板、拉手盒和门控盒;所述门扶手板沿着所述门内饰板的内侧面水平延伸,所述门扶手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门内饰板通过第一插接结构和第一挂接结构连接,所述门扶手板的中部收窄以形成拉手,该拉手与所述门内饰板之间形成拉手盒安装孔;所述拉手盒安装孔下方设有所述拉手盒,所述拉手盒与所述门内饰板之间通过第二插接结构和第二挂接结构连接,所述拉手盒的开口边缘被所述门扶手板覆盖,所述拉手盒与所述门扶手板通过第三插接结构连接;所述门扶手板的前部还开设有条形孔,该条形孔内设置有所述门控盒,所述门控盒与所述门扶手板卡合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几个零件分别成型后依靠插接、挂接和卡合等连接方式组装形成拉手盒,各零件组装方便,降低装配难度,减少装配工序和时间,整体强度高,结构紧凑美观,高度集成车门扶手、门内拉手、储物盒和门控模块安装位等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剖面图;图5为图3中B-B剖视图;图6为门内饰板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移除门内饰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门扶手板、拉手盒和门控盒的装配对应关系示意图;图9为图8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3所示,一种车门拉手盒结构,包括门内饰板100,该门内饰板100竖向设置,其外侧与车门骨架连接,内侧朝向车内。该门内饰板100的内侧设置有门扶手板200、拉手盒300和门控盒400。其中门扶手板200沿着所述门内饰板100的内侧面水平延伸,所述门扶手板2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门内饰板100通过第一插接结构和第一挂接结构连接,所述门扶手板200的中部收窄以形成拉手201,该拉手201与所述门内饰板100之间形成拉手盒安装孔。所述拉手盒安装孔下方设有所述拉手盒300,所述拉手盒300与所述门内饰板100之间通过第二插接结构和第二挂接结构连接,所述拉手盒300的开口边缘被所述门扶手板200覆盖,所述拉手盒300与所述门扶手板200通过第三插接结构连接。所述门扶手板200的前部还开设有条形孔202,该条形孔202内设置有所述门控盒400,所述门控盒400与所述门扶手板200卡合连接。上述装配结构简单,通过简洁地设计便于各零件的组装,拉手盒300具有储物功能,同时与拉手201连接成整体,提高拉手201强度。如图3和5,所述门内饰板100的中部向下延伸以形成拉手盒背板101。所述拉手盒300的上方以及对应所述门扶手板200的侧面敞开,该侧面被所述拉手盒背板101背板封闭,从而使所述拉手盒背板101与所述拉手盒300围成上方开口的盒状结构。所述拉手盒300的底部与所述拉手盒背板101之间设有所述第二插接结构和第二挂接结构。所述拉手盒300的底部还覆盖有内衬板500。所述门扶手板200包括条形的水平部,该水平部的一边贴靠所述门内饰板100的内侧面,该水平部的另一边连接有竖向翻折部,竖向翻折部既用于增强水平部,又对水平部下方构件起到部分遮挡作用,水平部与竖向翻折部之间连接有扶手板加强肋,扶手板加强肋沿着长度方向分布,以提高水平部的承压力。水平部起到车门扶手的作用。所述水平部的中部向远离所述门内饰板100的方向收窄,以形成所述拉手201。所述拉手盒300的上边缘连接有向外的拉手盒翻边310,拉手盒300外侧壁与拉手盒翻边310之间连接有拉手盒加强肋,拉手盒翻边310位于所述拉手201下方,该拉手盒翻边310与所述拉手20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插接结构。如图3、4,所述第一插接结构包括第一插柱210和第一插孔110,所述门内饰板100的下边缘处贯穿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插孔110,所述水平部贴靠所述门内饰板100的一边下表面水平连接有所述第一插柱210,所述第一插柱210与所述第一插孔110一一对应并分别插设配合。所述第一挂接结构包括第一挂钩120和第一插块220,所述门内饰板100的下边缘连接有所述第一挂钩120,所述第一挂钩120朝向所述门扶手板200,所述水平部下方连接有所述第一插块220,所述第一插块220与所述第一挂钩120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插块220插设在相应的所述第一挂钩120内。第一挂接结构具体为:如图6,第一挂钩120包括竖向连接在所述门内饰板100下边缘的挂耳121,该挂耳121朝向所述门扶手板200的一面连接有支撑槽122,该支撑槽122的一端与所述挂耳121下端连接,另一端向上延伸的同时向所述门扶手板200倾斜,该支撑槽122的开口向上。所述第一插块220插设在所述支撑槽122内。如图7,所述第一插块220呈斜楔形,所述第一插块220的竖直面贴靠所述挂耳121,所述第一插块220的斜面与所述支撑槽122的槽底斜楔配合。所述挂耳121上贯穿有挂接让位孔123,所述第一插块220的下端插入所述挂接让位孔123。第一插接结构具体为:如图6,所述挂耳121上开设有第一插孔110,部分挂耳121上开设有所述挂接让位孔123,挂接让位孔123上方开设有所述第一插孔110。挂接让位孔123上方的所述挂耳121局部向一侧凸起以形成环绕所述第一插孔110的矩形的第一加强筋124,该第一加强筋124的局部向另一侧凸起形成三角形的第二加强筋125,第二加强筋125内贯穿有第一插孔110。如图7,所述第一插块220呈槽状,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门拉手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门内饰板(100),该门内饰板(100)的内侧设置有门扶手板(200)、拉手盒(300)和门控盒(400);/n所述门扶手板(200)沿着所述门内饰板(100)的内侧面水平延伸,所述门扶手板(2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门内饰板(100)通过第一插接结构和第一挂接结构连接,所述门扶手板(200)的中部收窄以形成拉手(201),该拉手(201)与所述门内饰板(100)之间形成拉手盒安装孔;/n所述拉手盒安装孔下方设有所述拉手盒(300),所述拉手盒(300)与所述门内饰板(100)之间通过第二插接结构和第二挂接结构连接,所述拉手盒(300)的开口边缘被所述门扶手板(200)覆盖,所述拉手盒(300)与所述门扶手板(200)通过第三插接结构连接;/n所述门扶手板(200)的前部还开设有条形孔(202),该条形孔(202)内设置有所述门控盒(400),所述门控盒(400)与所述门扶手板(200)卡合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拉手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门内饰板(100),该门内饰板(100)的内侧设置有门扶手板(200)、拉手盒(300)和门控盒(400);
所述门扶手板(200)沿着所述门内饰板(100)的内侧面水平延伸,所述门扶手板(2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门内饰板(100)通过第一插接结构和第一挂接结构连接,所述门扶手板(200)的中部收窄以形成拉手(201),该拉手(201)与所述门内饰板(100)之间形成拉手盒安装孔;
所述拉手盒安装孔下方设有所述拉手盒(300),所述拉手盒(300)与所述门内饰板(100)之间通过第二插接结构和第二挂接结构连接,所述拉手盒(300)的开口边缘被所述门扶手板(200)覆盖,所述拉手盒(300)与所述门扶手板(200)通过第三插接结构连接;
所述门扶手板(200)的前部还开设有条形孔(202),该条形孔(202)内设置有所述门控盒(400),所述门控盒(400)与所述门扶手板(200)卡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门拉手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内饰板(100)的中部向下延伸以形成拉手盒背板(101);
所述拉手盒(300)的上方以及对应所述门扶手板(200)的侧面敞开,该侧面被所述拉手盒背板(101)背板封闭,从而使所述拉手盒背板(101)与所述拉手盒(300)围成上方开口的盒状结构;
所述拉手盒(300)的底部与所述拉手盒背板(101)之间设有所述第二插接结构和第二挂接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门拉手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扶手板(200)包括条形的水平部,该水平部的一边贴靠所述门内饰板(100)的内侧面,该水平部的另一边连接有竖向翻折部;
所述水平部的中部向远离所述门内饰板(100)的方向收窄,以形成所述拉手(201);
所述拉手盒(300)的上边缘连接有向外的拉手盒翻边(310),该拉手盒翻边(310)位于所述拉手(201)下方,该拉手盒翻边(310)与所述拉手(20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插接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门拉手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结构包括第一插柱(210)和第一插孔(110),所述门内饰板(100)的下边缘处贯穿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插孔(110),所述水平部贴靠所述门内饰板(100)的一边下表面水平连接有所述第一插柱(210),所述第一插柱(210)与所述第一插孔(110)一一对应并分别插设配合;
所述第一挂接结构包括第一挂钩(120)和第一插块(220),所述门内饰板(100)的下边缘连接有所述第一挂钩(120),所述第一挂钩(120)朝向所述门扶手板(200),所述水平部下方连接有所述第一插块(220),所述第一插块(220)与所述第一挂钩(120)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插块(220)插设在相应的所述第一挂钩(120)内;
所述第一插柱(210)与所述第一插块(220)的插设方向夹角大于0°小于等于9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门拉手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结构包括第二插柱(330)和第二插孔(130),所述拉手盒背板(101)的下边缘处贯穿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插孔(130),所述拉手盒(300)贴靠所述拉手盒背板(101)的底壁水平连接有所述第二插柱(330),所述第二插柱(330)与所述第二插孔(130)一一对应并分别插设配合;
所述第二挂接结构包括第二挂钩(140)和第二插块(340),所述拉手盒背板(101)的下边缘连接有所述第二挂钩(140),所述第二挂钩(140)朝向所述门扶手板(200),所述拉手盒(300)下方连接有所述第二插块(340),所述第二插块(340)与所述第二挂钩(140)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插块(340)插设在相应的所述第二挂钩(140)内;
所述第二插柱(330)与所述第二插块(340)的插设方向夹角大于0°小于等于9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门拉手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挂接结构和所述第二挂接结构的结构一致;
所述第一挂钩(120)包括竖向连接在所述门内饰板(100)下边缘的挂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亚亚张碧桃周建军高源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平伟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