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结构及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和电动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77078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结构及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和电动汽车,该冷却结构包括并排布置的进液单元和出液单元,以及连通于两者之间的冷却板单元,进液单元的进液口与出液单元的出液口位于同一端,并因冷却板单元的设置形成有连通于进液单元和出液单元之间的多个冷却通道,各冷却通道沿进液单元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进液单元或出液单元内具有一端与进液口或出液口连通的第一流道段,以及连通于第一流道段另一端的第二流道段,第二流道段和第一流道段之间呈迂回状,冷却板单元连通于第二流道段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冷却结构,能够使流入进液单元内的冷却介质均匀的流入各冷却通道内,进而利于提高整个冷却结构的冷却均匀性,从而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较好的冷却效果。较好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结构及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和电动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冷却
,特别涉及一种冷却结构,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应用有该冷却结构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以及一种装设有该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以及输出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解决此问题需要提高动力电池的性能。但动力电池性能的提高容易使工作状态下电池的温度升高,如果得不到冷却,容易引发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例如,锂离子电池对于温度比较敏感,随着电池电量的提升,锂离子电池容易发生热失控,从而导致电池报废。
[0003]现有技术中,为解决上述的问题,一般采用设置在电池包内的冷却板对电池模组进行冷却,通过流通在冷却板内的冷却介质带走电池包内的温度,达到对电池包降温的目的。但由于冷却板的进液口和出液口通常位于同一端,使得两者之间的距离较近,导致大部分的冷却介质易于从靠近进液口的冷却板内流出出液口,使得位于不同位置的冷却板内的冷却介质分布不均,从而影响对电池包的冷却效果。另外,这种冷却板的结构在应用在长宽比较大的电池包上时,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冷却效果更差,使得冷却板在电池包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冷却结构,以提高流入冷却管单元内冷却介质的均匀性,而可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冷却结构,包括并排布置于两侧的进液单元和出液单元,以及连通于所述进液单元和所述出液单元之间的冷却板单元,所述进液单元的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单元的出液口位于同一端,并因所述冷却板单元的设置形成有连通于所述进液单元和所述出液单元之间的多个冷却通道,各所述冷却通道沿所述进液单元及所述出液单元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且所述进液单元或所述出液单元内具有一端与所述进液口或所述出液口连通的第一流道段,以及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段另一端的第二流道段,所述第二流道段和所述第一流道段之间呈迂回状设置,所述冷却板单元连通于所述第二流道段上。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道段和所述第二流道段设于所述进液单元中。
[0008]进一步的,所述进液单元包括进液管,所述进液管具有叠置相连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体连通,且所述第一流道段和所述第二流道段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中。
[0009]进一步的,于所述进液管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段连通的进口管,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进口管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出液单元包括出液管。
[0011]进一步的,于所述出液管的一端连通设有出口管,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出口管上。
[0012]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板单元包括沿所述进液单元及所述出液单元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的多个冷却板,于各所述冷却板中形成有所述冷却通道。
[0013]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板中的所述冷却通道由并排布置的若干支通道构成。
[00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5](1)本技术所述的冷却结构,通过在进液单元或出液单元内设置呈迂回状的第一流道段和第二流道段,以及并排布置的多个冷却通道,能够使流入进液单元内冷却介质的流量更加均匀,进而利于提高整个冷却结构的冷却均匀性,从而可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
[0016](2)通过在进液单元内设置第一流道段和第二流道段,使得冷却介质先由进液口端流动至第一流道段的另一端后,再经由第二流道段流入各冷却通道,从而提高各冷却通道内冷却介质的均匀性和冷却的均匀性。
[0017](3)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以及出液管的结构简单,且生产成本低。
[0018](4)进口管连接在第一管体上,出口管在出液管上,便于冷却介质的输入和输出,且两者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
[0019](5)冷却板的结构简单,加工制造的难度低,而冷却板中的冷却通道的设置,利于实现冷却介质在进液单元和出液单元之间的流动。
[0020](6)若干支通道能够进一步提高流入单个冷却通道内冷却介质流动的均匀性,且干支通道便于在冷却板内加工成型。
[0021]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所述电动汽车冷却系统中具有上述的冷却结构。
[0022]此外,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电动汽车,所述电动汽车采用有上述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且所述电动汽车中的电池模组沿所述进液单元及所述出液单元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并至少与所述冷却板单元相连。
[0023]本技术所述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及电动汽车相对于现有技术,能够提高对电池模组的冷却效果,减小整个电池包上的温差,进而利于提升电池的使用安全性,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24]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中的俯视图;
[0027]图3为图2中的A

A方向剖视图;
[0028]图4为图2中的B

B方向剖视图;
[0029]图5为图2中的C

C方向剖视图;
[00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进液管;2、出液管;3、冷却板;
[0033]11、进口管;12、第一管体;13、第二管体;
[0034]111、第一流道段;112、第二流道段;
[0035]21、出口管;31、支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8]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39]实施例一
[0040]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冷却结构,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该冷却结构包括并排布置于两侧的进液单元和出液单元,以及连通于进液单元和出液单元之间的冷却板单元。
[0041]其中,进液单元的进液口与出液单元的出液口位于同一端,并因冷却板单元的设置形成有连通于进液单元和出液单元之间的多个冷却通道,各冷却通道沿进液单元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并排布置于两侧的进液单元和出液单元,以及连通于所述进液单元和所述出液单元之间的冷却板单元,所述进液单元的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单元的出液口位于同一端,并因所述冷却板单元的设置形成有连通于所述进液单元和所述出液单元之间的多个冷却通道,各所述冷却通道沿所述进液单元及所述出液单元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且所述进液单元或所述出液单元内具有一端与所述进液口或所述出液口连通的第一流道段(111),以及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段(111)另一端的第二流道段(112),所述第二流道段(112)和所述第一流道段(111)之间呈迂回状设置,所述冷却板单元连通于所述第二流道段(11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段(111)和所述第二流道段(112)设于所述进液单元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单元包括进液管(1),所述进液管(1)具有叠置相连的第一管体(12)和第二管体(13),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第一管体(12)的一端,所述第一管体(1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体(13)连通,且所述第一流道段(111)和所述第二流道段(112)分别形成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修书董张海建杨振宇郑慧苗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