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递送岩藻黄素和槲皮素的高粱醇溶蛋白-岩藻多糖复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4459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17: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食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递送岩藻黄素和槲皮素的高粱醇溶蛋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共递送岩藻黄素和槲皮素的高粱醇溶蛋白

岩藻多糖复合物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食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递送岩藻黄素和槲皮素的高粱醇溶蛋白

岩藻多糖纳米复合物。

技术介绍

[0002]岩藻黄素(fucoxanthin)是类胡萝卜素中叶黄素类的一种天然色素,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作用,但其不溶于水,对光、热敏感等特点限制了其应用。槲皮素(quercetin)也是一种脂溶性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癌和抗病毒等活性,但其也存在与岩藻黄素类似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共递送岩藻黄素和槲皮素的高粱醇溶蛋白

岩藻多糖纳米复合物。
[0004]一种共递送岩藻黄素和槲皮素的高粱醇溶蛋白

岩藻多糖纳米复合物,其中所述高粱醇溶蛋白与岩藻多糖的质量比2:1,所述高粱醇溶蛋白与岩藻黄素的质量比为10:1,所述高粱醇溶蛋白与槲皮素的质量比为10:1。
[0005]一种共递送岩藻黄素和槲皮素的高粱醇溶蛋白

岩藻多糖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其包括以下步骤:
[0006]1)将高粱醇溶蛋白和岩藻黄素、槲皮素共溶于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水溶液中,搅拌1小时,得溶液1;
[0007]2)将岩藻多糖溶于去离子水中,搅拌1小时后,用HCl溶液调节其pH至4,得溶液2;
[0008]3)取溶液1,磁力搅拌下滴入pH为4的HCl溶液中反应1小时,然后将上述溶液滴入等体积的岩藻多糖溶液,搅拌1小时后用旋转蒸发仪(40℃,

0.1MPa)去除乙醇,并用pH为4的HCl溶液补足蒸发的体积,并调节pH至4;离心10分钟,最终得到高粱醇溶蛋白

岩藻多糖纳米复合物。
[0009]作为优选,所述步骤1)中高粱醇溶蛋白、岩藻黄素和槲皮素的重量比为10:1:1。
[0010]作为优选,所述步骤1)中高粱醇溶蛋白与80%的乙醇水溶液的重量体积比mg/ml为10:1。
[0011]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中HCl溶液的浓度为1mol/L;
[0012]作为优选,所述步骤1)中高粱醇溶蛋白和步骤2)中的岩藻多糖的重量比为2:1。
[0013]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中岩藻多糖与去离子水的重量体积比mg/ml为12.5:1。
[0014]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溶液1与滴加的pH为4的HCl溶液的体积比为1:3。
[0015]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的离心转速为3000rpm。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备的以下优势:
[0017]1.制备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选用的是无毒或低毒的原料,制备得到的纳米载药
粒子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0018]2.制得的纳米载药粒子粒径较小,且均一性较好,有利于细胞摄取。
[0019]3.可同时搭载两种活性物质,且对两种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包封率。
[0020]4.可避免活性物质在胃部突释,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高粱醇溶蛋白与岩藻多糖在不同比例时形成的复合纳米粒子的粒径和PDI的变化情况。
[0022]图2为高粱醇溶蛋白与岩藻多糖在不同比例时形成的复合纳米粒子的电位变化情况。
[0023]图3为高粱醇溶蛋白与岩藻多糖在不同比例时形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对姜黄素和槲皮素的包封率的情况。
[0024]图4为高粱醇溶蛋白与岩藻多糖的比例为2:1时形成的复合纳米粒子的SEM图形。
[0025]图5为在80℃加热0

120分钟(每30分钟为间隔)对高粱醇溶蛋白与岩藻多糖在不同比例时形成的复合纳米粒子中包封的姜黄素含量的影响。
[0026]图6为在80℃加热0

120分钟(每30分钟为间隔)对高粱醇溶蛋白与岩藻多糖在不同比例时形成的复合纳米粒子中包封的槲皮素含量的影响。
[0027]图7为高粱醇溶蛋白与岩藻多糖在不同比例时形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在不同的盐浓度(10mM、20mM、50mM)下的粒径变化情况。
[0028]图8为经紫外灯照射不同时长(30、60、90、120min)对高粱醇溶蛋白与岩藻多糖在不同比例时形成的复合纳米粒子中包封的姜黄素含量的影响。
[0029]图9为经紫外灯照射不同时长(30、60、90、120min)对高粱醇溶蛋白与岩藻多糖在不同比例时形成的复合纳米粒子中包封的槲皮素含量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列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解释说明本专利技术,但是,它们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或限定。
[0031]实施例1不同比例对比实验
[0032]将1g高粱醇溶蛋白和100mg岩藻黄素、100mg槲皮素共溶于100mL的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水溶液中,在700rpm搅拌1小时;
[0033]将不同质量的岩藻多糖(10、20、33、50、100、200mg),详见表1,溶于40mL去离子水中,700rpm搅拌1小时后,用HCl调节其pH至4;
[0034]随后,将含有高粱醇溶蛋白与活性物质的10mL溶液在700rpm磁力搅拌下滴入30mL的,pH为4的HCl溶液中反应1小时,然后将上述溶液滴入40mL岩藻多糖溶液,搅拌1小时后用旋转蒸发仪(40℃,

0.1MPa)去除乙醇,并用pH为4的HCl溶液补足蒸发的体积,并调节pH至4;
[0035]然后在3000rpm下离心10分钟,最终得到高粱醇溶蛋白与岩藻多糖的质量之比分别为10:1、5:1、3:1、2:1、1:1和1:2的复合体系。
[0036]表1
[0037][0038]使用zeta电位仪(Nano

ZS90,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在25℃下对制备的复合体系的粒径(size,nm),PDI(polydispersity index)以及电位(zeta potential,mV)进行测试。
[0039]岩藻黄素与槲皮素的包封率(EE,%)以及保留率(retention rate,%)的测试:取分散液1mL与4mL无水乙醇混合,超声辅助提取,然后于10000g进行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

2600,岛津公司,中国江苏)分别在449nm和365nm条件下进行测试。在此过程中,以未加活性物质制得的分散体作为对照。见图1、图2、图3。
[0040]由图1、图2以及图3可优选出在高粱醇溶蛋白与岩藻多糖的比例为2:1时,制得的复合纳米粒子具有最小的粒径(250nm左右),PDI<0.2,此时的电位为

32.7mV(绝对值大于30mV),且此时对岩藻黄素和槲皮素又较高的包封率(分别为83.1%和80.1%)。
[0041]用扫描电镜(FEI Quanta 250,日本)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递送岩藻黄素和槲皮素的高粱醇溶蛋白

岩藻多糖纳米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粱醇溶蛋白与岩藻多糖的质量比2:1,所述高粱醇溶蛋白与岩藻黄素的质量比为10:1,所述高粱醇溶蛋白与槲皮素的质量比为10:1。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共递送岩藻黄素和槲皮素的高粱醇溶蛋白

岩藻多糖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高粱醇溶蛋白和岩藻黄素、槲皮素共溶于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水溶液中,搅拌1小时,得溶液1;2)将岩藻多糖溶于去离子水中,搅拌1小时后,用HCl溶液调节其pH至4,得溶液2;3)取溶液1,磁力搅拌下滴入去pH为4的HCl溶液中反应1小时,然后将上述溶液滴入等体积的岩藻多糖溶液,搅拌1小时后用旋转蒸发仪(40℃,

0.1MPa)去除乙醇,并用pH为4的HCl溶液补足蒸发的体积,并调节pH至4;离心10分钟,最终得到高粱醇溶蛋白

岩藻多糖纳米复合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共递送岩藻黄素和槲皮素的高粱醇溶蛋白

岩藻多糖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高粱醇溶蛋白、岩藻黄素和槲皮素的重量比为10:1: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共递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莉莉欧阳小琨章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