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5151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22
一种电动车辆,能切换小型电动车模式与电动步行辅助车模式,并获得稳定的支撑结构。其具备:移动基体,其前侧基体与后侧基体连结成能在车辆前后方向伸缩;上部框架,其形成为从后侧基体的左右两侧部向上方立起,且该上部框架的上端分别与在车宽方向延伸的上端框架连结;座椅,其能在就坐位置与折叠位置间移动;就坐操作部,其用于就坐于座椅的使用者操作;后方操作部,其用于站立于座椅的后方步行的使用者操作;后部盖框架,其与上端框架的下侧隔有间隔且在车宽方向延伸;以及杆支撑部,其上下延伸且贯通上端框架,下端延伸至后部盖框架的底面,在上端框架与后部盖框架之间形成有物品收纳部,后方操作部设置有支撑于杆支撑部且高度可调的后手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车辆
本技术涉及电动车辆,更详细地,涉及也能作为电动步行辅助车来使用的小型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针对步行有困难的使用者的车辆,使用电动轮椅等小型电动车辆、手推车类型的电动步行辅助车。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动车辆,其除了具有通过将手柄的角度设为能够变更并且将座位设为能够前后反转来让使用者自己搭乘并进行操纵的自主行走模式以外,还具有在使用者就坐的状态下看护者等一边步行一边进行操纵的援助步行模式。但是,没有考虑将该电动车辆用作使用者自己一边步行一边进行操纵的电动步行辅助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2002-23300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具有座位,小型电动车辆与以往的电动步行辅助车相比轴距(Wheelbase)较长,用作电动步行辅助车时操作性不佳。电动步行辅助车优选为短车长且便于小幅转弯的车辆。因此,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们开发了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能够前后伸缩的车体和折叠式的座椅,适于采用小型电动车模式和电动步行辅助车模式。在该电动车辆中,在以电动步行辅助车模式来使用时,要使用设置在座位的后方的操作部。虽然该操作部构成为能够根据使用者的身高、使用目的来调整高度,但需要一种考虑了外观、以及来自操作部的信号线或导电线的灵活布设的稳定的支撑结构。本技术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能够进行小型电动车模式与电动步行辅助车模式的切换的电动车辆中,获得一种考虑了高度能够调整的后方操作部的外观和布线的稳定的支撑结构。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是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移动基体,其包含具有前轮的前侧基体和具有后轮的后侧基体,上述前侧基体与上述后侧基体连结成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伸缩;上部框架,其形成为从上述后侧基体的左右两侧部向上方立起,并且该上部框架的上端分别与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端框架连结;座椅,其通过转动支撑部支撑于上述上部框架且能够绕车宽方向上的轴转动,上述座椅的腿部通过该转动支撑部向下方延伸,并且,该腿部与上述前侧基体连结成能够转动和滑动,上述座椅构成为能够在就坐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移动;就坐操作部,其用于就坐于上述座椅的使用者操作;以及后方操作部,其用于站立于上述座椅的后方步行的使用者操作,上述上部框架具备后部盖框架和筒状的杆支撑部,上述后部盖框架与上述上端框架的下侧隔有间隔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上述杆支撑部上下延伸并且贯通上述上端框架,上述杆支撑部的下端延伸至上述后部盖框架的底面,在上述上端框架与上述后部盖框架之间形成有物品收纳部,上述后方操作部设置有支撑于上述杆支撑部且高度能够调整的后手柄。技术效果如上所述,本技术的电动车辆在上端框架的下侧具备后部盖框架,具备下端延伸至后部盖框架的底面的筒状的杆支撑部,从而,后手柄的杆支撑部刚性地结合于上端框架和后部盖框架的上下2个部位,在使高度能够调整的后手柄获得支撑刚性这方面是有利的。另外,通过使后手柄的杆下端部容纳于杆支撑部,能够在杆支撑部内部对来自后手柄的操作部的信号线或导电线进行灵活布设,在良好地维持该部分的外观这方面是有利的,并且还具有能够将用于加强结构的中空空间用作物品收纳部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省略了下部的主视图。图3是示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省略了下部的后视图。图4是示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图5是从后方观看的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杆支撑部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电动车辆2车体3后手柄4后轮5前轮6座椅靠背7座椅8扶手10控制部21移动基体22上部框架23杆支撑部24后侧基体25前侧基体26上端框架28后部盖框架31杆33后方操作部40电动机83操作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在图1中,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1具备车体2,车体2包括移动基体21(下部行驶体)、以及立设在其后部(后侧基体24)的上部框架22,电动车辆1能以由图中实线所示的小型电动车模式(1)、以及由图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电动步行辅助车模式(1′)来使用。移动基体21具备设置有左右的后轮4(驱动轮)和上部框架22的后侧基体24(主体部)、以及设置有左右的前轮5(从动轮)的前侧基体25,前侧基体25连结到后侧基体24的前侧且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基体21构成为轴距能够伸缩。左右的后轮4由搭载于后侧基体24的左右的电动机40(40L、40R)独立地驱动。左右的前轮5由具备能够在接地部绕周向上的轴旋转的多个滚轮50的全向轮(全方位车轮)构成,电动车辆1仅通过后述的操作部83(就坐操作部)或后方操作部33对电动机40L、40R的控制,就能够进行转向和制动/驱动操作上部框架22呈将从后侧基体24的左右两侧部向上方立设的左右一对框架(侧部框架)的上端由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端框架26连结而成的倒U字形或门形状的基本形状,而且配设有与上端框架26的下侧隔有间隔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部盖框架28,在这些上端框架26和后部盖框架28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设置有贯通上端框架26向上方延伸的杆支撑部23。后部盖框架28具备在上部框架22的左右的侧部框架之间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底面和从该底面的两侧缘及后缘向上方延伸的两侧面及后表面,两侧面的前侧接合到左右的侧部框架(22)。后部盖框架28的底面的前缘与上端框架26之间由沿着左右的侧部框架(22)倾斜的前表面封闭,从而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中空矩形筒状的加强结构,并且能够将在后部盖框架28与上端框架26之间开口的内部空间用作口袋状的物品收纳部。杆支撑部23呈中空筒状,其下端延伸至后部盖框架28的底面,后手柄3的杆31的下端部由其支撑为能够在上下方向滑动,并且由高度能够调整的未图示的锁定单元固定。图示例的杆31和杆支撑部23在车宽方向上呈扁平的筒状(非旋转体形状),构成了后手柄3的止转件。如图2所示,后手柄3呈T形棒状,具有从与杆31的上端的连接部32向左右伸出的一对后方操作部33。该后方操作部33成为使用者自身以电动步行辅助车模式来使用的情况下的操作部、以及看护者等在使用者就坐于座椅7的状态下操纵电动车辆的情况下的操作部。此外,虽然来自高度能够调整的后手柄3的后方操作部33的信号线或导电线等线束是在杆支撑部23的内部从容纳于杆支撑部23的杆31的下端部灵活地布设到车体侧,但由于杆支撑部23的下部位于后部盖框架28的内部,因此,在将与杆支撑部23相邻的后部盖框架28的内部空间用作布线连接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n移动基体,其包含具有前轮的前侧基体和具有后轮的后侧基体,上述前侧基体与上述后侧基体连结成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伸缩;/n上部框架,其形成为从上述后侧基体的左右两侧部向上方立起,并且该上部框架的上端分别与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端框架连结;/n座椅,其通过转动支撑部支撑于上述上部框架且能够绕车宽方向上的轴转动,上述座椅的腿部通过该转动支撑部向下方延伸,并且,该腿部与上述前侧基体连结成能够转动和滑动,上述座椅构成为能够在就坐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移动;/n就坐操作部,其用于就坐于上述座椅的使用者操作;以及/n后方操作部,其用于站立于上述座椅的后方步行的使用者操作,/n上述上部框架具备后部盖框架和筒状的杆支撑部,上述后部盖框架与上述上端框架的下侧隔有间隔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上述杆支撑部上下延伸并且贯通上述上端框架,上述杆支撑部的下端延伸至上述后部盖框架的底面,在上述上端框架与上述后部盖框架之间形成有物品收纳部,/n上述后方操作部设置有支撑于上述杆支撑部且高度能够调整的后手柄。/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827 JP 2019-1547871.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移动基体,其包含具有前轮的前侧基体和具有后轮的后侧基体,上述前侧基体与上述后侧基体连结成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伸缩;
上部框架,其形成为从上述后侧基体的左右两侧部向上方立起,并且该上部框架的上端分别与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端框架连结;
座椅,其通过转动支撑部支撑于上述上部框架且能够绕车宽方向上的轴转动,上述座椅的腿部通过该转动支撑部向下方延伸,并且,该腿部与上述前侧基体连结成能够转动和滑动,上述座椅构成为能够在就坐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移动;
就坐操作部,其用于就坐于上述座椅的使用者操作;以及
后方操作部,其用于站立于上述座椅的后方步行的使用者操作,
上述上部框架具备后部盖框架和筒状的杆支撑部,上述后部盖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田昌祥佐藤智哉拉贾·戈皮纳特樱井俊也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