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及轨道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0349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5:55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厢及轨道车辆,车厢包括车体端墙、第一侧墙、第二侧墙和第一司机室间壁,车体端墙上设有第一通过门,车体端墙背离车厢内部的一侧设有风挡;第一侧墙沿车厢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侧墙连接车体端墙的第一端;第二侧墙与第一侧墙相对,第二侧墙连接车体端墙的第二端;第一司机室间壁的一端垂直连接第二侧墙,与第一司机室间壁相对的车体端墙上设有第一观察窗,第一司机室间壁、第二侧墙和车体端墙共同围成了第一空间。本实施例的车厢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两列列车重联后相邻的两个带有司机室的车厢之间不连通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厢及轨道车辆
本申请涉及轨道车辆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车厢及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轨道车辆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目前,在节假日等出行高峰时期,客流量比正常时期高出很多,为了缓解客流压力,可以通过增加车辆编组的形式来提高单次列车的运力。在相关技术的方案中,通常采用将两列列车重联(即一列车头部的司机室车与另一列车尾部的司机室车联挂)的方式来增加车辆的编组,此时带有司机室的车厢作为了重联后轨道车辆的中间车厢使用。但是,采用相关技术中的方案,重联后相邻的两个带有司机室的车厢之间不连通,乘客无法正常通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厢及轨道车辆,主要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两列列车重联后相邻的两个带有司机室的车厢之间不连通的问题。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厢,包括:车体端墙,所述车体端墙沿所述车厢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车体端墙上设有第一通过门,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具有相对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固定连接;所述车体端墙背离所述车厢内部的一侧设有风挡,所述风挡用于连接相邻车厢上的风挡以形成供乘客通过的通道,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通过门远离所述车体端墙以将所述通道露出;第一侧墙,所述第一侧墙沿所述车厢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侧墙连接所述车体端墙的第一端;第二侧墙,所述第二侧墙与所述第一侧墙相对,所述第二侧墙连接所述车体端墙的第二端;第一司机室间壁,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的一端垂直连接所述第二侧墙,与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相对的所述车体端墙上设有第一观察窗,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第二侧墙和车体端墙共同围成了第一空间。如上所述的车厢,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司机室间壁,所述第二司机室间壁沿所述车厢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司机室间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背离所述第二侧墙的一端,所述第二司机室间壁的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端墙之间形成有间隙。如上所述的车厢,可选地,所述第一通过门铰接连接在所述车体端墙上,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第二司机室间壁固定连接以遮挡所述间隙。如上所述的车厢,可选地,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之间设有合页,所述合页能够带动所述第一通过门沿背离所述车体端墙的方向开启;所述合页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铰接轴,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通过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一通过门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车体端墙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背离所述车体端墙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槽;所述铰接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铰接固定。如上所述的车厢,可选地,所述第一通过门通过锁具与所述车体端墙和所述第二司机室间壁固定连接。如上所述的车厢,可选地,所述锁具包括设置在所述车体端墙上的第一锁管、设置在所述第二司机室间壁上的第二锁管和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过门上的锁体;所述锁体内设有锁舌,所述锁舌可抵接在所述第一锁管内以将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相对固定,所述锁舌可抵接在所述第二锁管内以将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第二司机室间壁相对固定。如上所述的车厢,可选地,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和第二司机室间壁均通过第一连接码连接车厢顶板;所述第一连接码包括互相垂直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车厢顶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或第二司机室间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和第二司机室间壁均通过第二连接码连接所述车厢地板,所述第二连接码通过紧固件设置在所述车厢地板上,所述第二连接码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开口背离所述车厢地板,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或第二司机室间壁插入所述安装槽内。如上所述的车厢,可选地,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车厢宽度的三分之一。如上所述的车厢,可选地,在所述车厢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空间相对的一侧设有至少一排座椅。如上所述的车厢,可选地,还包括司机室端墙,所述司机室端墙的一端垂直连接所述第一侧墙,所述司机室端墙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之间设有第二通过门。如上所述的车厢,可选地,与所述司机室端墙相对的所述车体端墙上设有第二观察窗,所述司机室端墙、第一侧墙和车体端墙共同围成了第二空间。如上所述的车厢,可选地,所述第二通过门可滑动的设置在车厢地板上,所述车厢地板上设有滑槽,所述第二通过门的下端设置在所述滑槽内。如上所述的车厢,可选地,位于所述司机室端墙与所述车体端墙之间的所述第一侧墙上设有车门。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两个头车车厢和多个中间车车厢,其中至少一个所述中间车车厢采用如上任一所述的车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厢及轨道车辆,车厢包括车体端墙、第一侧墙、第二侧墙和第一司机室间壁,车体端墙沿车厢的宽度方向设置,车体端墙上设有第一通过门,第一通过门与车体端墙具有相对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通过门与车体端墙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通过门与车体端墙固定连接;车体端墙背离车厢内部的一侧设有风挡,风挡用于连接相邻车厢上的风挡以形成供乘客通过的通道,第一通过门与车体端墙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通过门远离车体端墙以将通道露出;第一侧墙沿车厢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侧墙连接车体端墙的第一端;第二侧墙与第一侧墙相对,第二侧墙连接车体端墙的第二端;第一司机室间壁的一端垂直连接第二侧墙,与第一司机室间壁相对的车体端墙上设有第一观察窗,第一司机室间壁、第二侧墙和车体端墙共同围成了第一空间。本申请实施例的车厢由于设置有第一空间,第一空间可供司机驾驶车辆,因此可做为头车车厢使用。当做为中间车车厢使用时,可以通过车体端墙外侧的风挡与相邻车厢的风挡连接,以形成供乘客通过的通道;此时,第一通过门与车体端墙处于第二状态以将该通道露出,乘客可通过该通道在相邻的两个车厢之间行走,从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两列列车重联后相邻的两个带有司机室的车厢之间不连通的问题。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厢的结构简图;图2中示出的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厢的结构简图;图3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通过门与车体端墙和第二司机室间壁的连接结构简图;图4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厢在第一通过门与车体端墙处于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简图;图5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厢在第一通过门与车体端墙处于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简图;图6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通过门与车体端墙的铰接连接结构简图;图7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通过门与车体端墙的连接结构简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厢,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体端墙,所述车体端墙沿所述车厢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车体端墙上设有第一通过门,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具有相对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n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固定连接;/n所述车体端墙背离所述车厢内部的一侧设有风挡,所述风挡用于连接相邻车厢上的风挡以形成供乘客通过的通道,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通过门远离所述车体端墙以将所述通道露出;/n第一侧墙,所述第一侧墙沿所述车厢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侧墙连接所述车体端墙的第一端;/n第二侧墙,所述第二侧墙与所述第一侧墙相对,所述第二侧墙连接所述车体端墙的第二端;/n第一司机室间壁,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的一端垂直连接所述第二侧墙,与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相对的所述车体端墙上设有第一观察窗,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第二侧墙和车体端墙共同围成了第一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厢,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端墙,所述车体端墙沿所述车厢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车体端墙上设有第一通过门,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具有相对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固定连接;
所述车体端墙背离所述车厢内部的一侧设有风挡,所述风挡用于连接相邻车厢上的风挡以形成供乘客通过的通道,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通过门远离所述车体端墙以将所述通道露出;
第一侧墙,所述第一侧墙沿所述车厢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侧墙连接所述车体端墙的第一端;
第二侧墙,所述第二侧墙与所述第一侧墙相对,所述第二侧墙连接所述车体端墙的第二端;
第一司机室间壁,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的一端垂直连接所述第二侧墙,与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相对的所述车体端墙上设有第一观察窗,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第二侧墙和车体端墙共同围成了第一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司机室间壁,所述第二司机室间壁沿所述车厢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司机室间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司机室间壁背离所述第二侧墙的一端,所述第二司机室间壁的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端墙之间形成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过门铰接连接在所述车体端墙上,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第二司机室间壁固定连接以遮挡所述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过门与所述车体端墙之间设有合页,所述合页能够带动所述第一通过门沿背离所述车体端墙的方向开启;所述合页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铰接轴,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通过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一通过门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车体端墙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背离所述车体端墙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槽;所述铰接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铰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过门通过锁具与所述车体端墙和所述第二司机室间壁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晨辉李东波刘海波司志强许立昆赵祥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