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及其端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6109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轨道车辆及其端墙,该端墙用于与车体的车顶、底架和侧拉车门相适配,包括端墙本体和缓冲垫;其中,所述端墙本体的骨架的内外端面分别包覆有蒙皮,其中,外蒙皮的两侧板沿均具有弯折段,所述弯折段自沿所述外蒙皮的板面向外延伸后纵向向内延伸形成,并与所述骨架的相应侧表面围合形成容槽,以容纳侧拉车门的端部侧沿;所述缓冲垫内置于所述容槽的槽底,以与侧拉车门的侧沿压抵适配。本方案通过结构优化,可有效减小车门的振动,为提高整车运行性能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车辆及其端墙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及其端墙。
技术介绍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物流市场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现有物流市场需求总量特别是“小、快、零”物流需求不断增加,物流行业迎来井喷式发展。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快捷棚车应用前景较好。现有车型的端墙,受其自身结构的限制,无法有效抑制相适配的侧拉车门的振动。另外,其横带或立柱等增强结构大多外置于端墙,商品化程度较低;且,端墙与车顶连接强度较弱。有鉴于此,亟待另辟蹊径针对车辆端墙的结构进行优化,以便车门与车体之间获得良好的振动缓冲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及其端墙,通过结构优化可有效减小车门的振动,为提高整车运行性能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端墙用于与车体的车顶、底架和侧拉车门相适配,包括端墙本体和缓冲垫;其中,所述端墙本体的骨架的内外端面分别包覆有蒙皮,其中,外蒙皮的两侧板沿均具有弯折段,所述弯折段自沿所述外蒙皮的板面向外延伸后纵向向内延伸形成,并与所述骨架的相应侧表面围合形成容槽,以容纳侧拉车门的端部侧沿;所述缓冲垫内置于所述容槽的槽底,以与侧拉车门的侧沿压抵适配。优选地,还包括第一限位块,固定设置于围合形成所述容槽的所述骨架的侧表面,以形成对侧拉车门的侧沿内表面的横向限位。优选地,还包括第二限位块,固定设置于围合形成所述容槽的所述弯折段的内壁,以形成对侧拉车门的侧沿外表面的横向限位。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块的纵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限位块的纵向长度。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的与侧拉车门的侧沿适配的限位面,均配置为:所述限位面近侧拉车门一侧的端部具有导向斜面。优选地,所述弯折段配置有横向向内延伸的包覆段,所述第二限位块嵌装固定设置在所述包覆段的内侧。优选地,所述端墙本体的顶部轮廓呈满足限界要求的上凸状;所述外蒙皮的上侧板沿的中部向上延伸形成车顶适配段,所述车顶适配段的上沿配置有纵向向内延伸形成的过渡连接板,以与车顶板连接。优选地,所述过渡连接板与下方的所述骨架之间设置有竖向支撑件。优选地,所述缓冲垫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其车体包括相适配的端墙、侧拉车门、底架和车顶,所述端墙采用如前所述的端墙。与现有车辆的端墙相比,本专利技术创新地针对端墙本体的结构形式及其与侧拉车门的适配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具体地,该端墙本体由骨架和包覆在骨架内外端面的蒙皮构成,在获得良好自体强度的基础上,该端墙无外置增强结构。其中,外蒙皮的两侧板沿均具有弯折段,该弯折段延伸折弯后纵向向内延伸,并与相应侧的骨架侧表面围合形成容槽,以容纳侧拉车门的端部侧沿;由此,在骨架边框梁与外蒙皮之间构建机械密封结构,可避免外部雨水、灰尘及杂物等经由侧拉车门的端部进入车体内部。同时,在该容槽的槽底内置有缓冲垫,以与侧拉车门的侧沿压抵适配;当侧拉车门的端部侧沿置于该容槽内时,一方面缓冲垫的设置能够有效缓冲纵向振动,进而降低车辆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纵向冲击,另外,缓冲垫的设置可进一步增强侧拉车门的端部密封性能。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中,在该端墙的容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其中,第一限位块固定设置在围合形成容槽的骨架的侧表面上,用于限制侧拉车门横向向内侧的位移,第二限位块固定设置在围合形成容槽的弯折段的内壁,用于限制侧拉车门横向向外侧的位移。如此设置,基于限位块对侧拉车门端部形成的横向限位约束,减小了侧拉车门横向窜动裕度,可大大降低车辆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横向振动。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方案中,其第一限位块的纵向长度大于第二限位块的纵向长度,由此,相适配的侧拉车门关门过程中,依次由第一限位块和和第二限位块的适配限位面提供约束限位,在满足横向限位功能的基础上,能够使得关门过程更加顺畅操作。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优选方案中,该端墙本体的顶部轮廓呈满足限界要求的上凸状,从而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截面积,增加车体容积;另外,外蒙皮的上侧板沿的中部向上延伸形成车顶适配段,形成对车顶端部的纵向配合,在该车顶适配段的上沿配置有纵向向内延伸形成的过渡连接板,以与车顶板连接;如此设置,在增强车顶与端墙连接结构强度的同时,可进一步提高组装工作性。附图说明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端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向视角形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和图4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示出了端墙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图5示出了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端墙的内部骨架配置示意图;图6为图2的B-B剖视图;图7为图2的C-C剖视图。图中:端墙10、车顶20、底架30;骨架1、外蒙皮2、弯折段21、包覆段22、车顶适配段23、过渡连接板24、竖向支撑件25、加强梁26、内蒙皮3、容槽4、直线段41、内收弧段42、缓冲垫5、第一限位块6、导向斜面61、第二限位块7、导向斜面71。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不失一般性,本实施方式以图中所示端墙作为描述主体,详细说明关于端墙的改进方案。应当理解,该端墙的尺寸比例关系非本申请的核心专利技术点,并对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未构成实质性限制。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述端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所示以车体外部视角形成;图2所示以图1中A向所示的车体内部视角形成。该端墙10用于车体的车顶20、底架30和侧拉车门(图中未示出)相适配,请一并参见图3和图4,其中,图3和图4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示出了端墙10与车顶20和底架30装配关系。图中所示,端墙10的底部与底架30的端部固定连接,端墙30的顶部与车顶20的端部固定连接,并通过侧拉车门形成的侧墙形成内部容纳空间。本方案中,端墙本体由骨架1和内外蒙皮(2、3)构成,其中,骨架1的具体结构形式可根据具体车型进行选择,例如但不限于,图5中所示的骨架1优选示例性结构布置。可以理解的是,只要该骨架1能够兼顾承载能力和轻量化两方面的设计要求,均在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内。结合图1和图2所示,内蒙皮3和外蒙皮2分别包覆在骨架1的内外端面上,内外蒙皮与骨架1间优选采用电铆焊。具体地,内蒙皮3和外蒙皮2上分别开孔,采用电铆焊接工艺可以有效降低蒙皮焊接变形,提高端墙本体的焊接质量。如此设置,在获得良好自体强度的基础上,该端墙无外置的增强结构,外观平顺美观。其中,外蒙皮2的两侧板沿均具有弯折段21,每侧的弯折段21分别自沿外蒙皮2的板面向外延伸后纵向向内延伸形成,并与相应侧的骨架2侧表面围合形成容槽4,以容纳侧拉车门的端部侧沿。请一并参见图6和图7,其中,图6为图2的B-B剖视图,图7为图2的C-C剖视图。图6和图7分别示出了端墙两侧的弯折段21,及分别与骨架2的边框梁相应侧表面围合形成的容槽4。具体来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端墙,用于与车体的车顶、底架和侧拉车门相适配,其特征在于,包括:/n端墙本体,其骨架的内外端面分别包覆有蒙皮,其中,外蒙皮的两侧板沿均具有弯折段,所述弯折段自沿所述外蒙皮的板面向外延伸后纵向向内延伸形成,并与所述骨架的相应侧表面围合形成容槽,以容纳侧拉车门的端部侧沿;/n缓冲垫,内置于所述容槽的槽底,以与侧拉车门的侧沿压抵适配。/n

【技术特征摘要】
1.端墙,用于与车体的车顶、底架和侧拉车门相适配,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墙本体,其骨架的内外端面分别包覆有蒙皮,其中,外蒙皮的两侧板沿均具有弯折段,所述弯折段自沿所述外蒙皮的板面向外延伸后纵向向内延伸形成,并与所述骨架的相应侧表面围合形成容槽,以容纳侧拉车门的端部侧沿;
缓冲垫,内置于所述容槽的槽底,以与侧拉车门的侧沿压抵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限位块,固定设置于围合形成所述容槽的所述骨架的侧表面,以形成对侧拉车门的侧沿内表面的横向限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限位块,固定设置于围合形成所述容槽的所述弯折段的内壁,以形成对侧拉车门的侧沿外表面的横向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块的纵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限位块的纵向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墙,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晓坤王志广刘霄刘海东曾威雄韩景茹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